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链霉素对梅岭霉素(meilingmycin)产生菌南昌链霉菌NS-41-80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采用诱变剂EMS四种不同诱变剂量对菌株的孢子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的孢子涂布在含链霉素致死浓度的高氏平板上,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str)突变株。然后从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进一步筛选到梅岭霉素高产菌株80-5.11-221,在摇瓶条件下,只产梅岭霉素不产南昌霉素,梅岭霉素活性效价达1500μg/ml,比出发菌株NS-41-80的摇瓶发酵效价855μg/ml提高了77.9%,该菌株连续传代六代进行摇瓶发酵,其F2代和F3代梅岭霉素发酵效价稳定,F4代至F6代随着传代数增加,其梅岭霉素发酵效价急速下降。通过EMS诱变剂量分别与抗药性突变率和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产梅岭霉素产量的产势统计分析表明,菌株抗药性突变与产抗生素突变密切相关,产抗生素突变的EMS诱变剂量高于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诱变剂量。在0.03mol/L的EMS剂量作用下,菌株致死率为99.43%,而抗药性突变率为0.0440%,建立了梅岭霉素产生菌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筛选方法,为南昌链霉菌高产菌种选育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并有助于其它链霉菌属的抗生素产生菌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的微波诱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微波诱变对新一代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的育种效果.以经紫外诱变筛选的新一代必特螺旋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NBT-U149为出发菌株进行微波诱变筛选.辐射分四种方式:培养皿加盖冷却;加盖不冷却;不加盖冷却;不加盖不冷却,辐射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60、80、100和120s.每次辐射5s后,冰上快速冷却20s再照射,并将照射时间累计.以不同的辐射时间设定为不同的微波处理剂量,计算致死率.结果 表明,必特菌株对微波敏感,微波辐射60s时致死率达到92.55%.微波诱变在以脉冲频率为2450MHz的800W家用微波炉条件下,其最佳作用方式为培养皿不加盖、冰上快速冷却,最佳辐射时间为50s.初筛摇瓶正突变率达到57.14%,复筛摇瓶发酵效价是出发菌株1.6倍以上的有10株,占初筛菌株的2%.最终筛选得到突变株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NBT-UM22,其必特螺旋霉素发酵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87倍,且组分比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方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和紫外复合诱变,设定不同的诱变时间处理孢子悬液,通过致死率确定合适的诱变条件,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在MPMS射频功率为100W,处理距离5mm,气体流量12.5SLM,等离子体-紫外辐射时间为50s时,菌株致死率为96.08%。在此诱变条件下,以突变株的初筛效价为指标的突变率、正突变率分别达到63.96%和22.52%,复筛效价是出发菌株1.5倍以上的有5株,占复筛菌株的9%。最终筛选出一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221%、埃莎霉素Ⅰ组分含量提高192%的正突变株IA-425。42L自动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埃莎霉素Ⅰ产量达到(2000±200)μg/mL左右。结论 新型等离子体复合紫外诱变方式,可有效提高菌株的埃莎霉素Ⅰ发酵产量和组分含量。这为埃莎霉素Ⅰ的大规模发酵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去甲基万古霉寨生产菌株东方拟无枝酸菌的菌种选育中。利用核糖体工程育种方法,筛选得到的新菌株在发酵水平以及改善气丝及孢子生长贫瘠方面均有较大提高。首轮采用链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突变株3.30,斜面外观丰满程度明显好于原对照株,发酵效价提高11.9%;第二轮组合链霉素和利福平抗性结合高能电子诱变育种,进一步巩固了育种成效,得到一系列代谢特点呈多样性的菌株,其中04-102发酵水平较原出发菌株提高45.8%,代谢速度加快,传代稳定性亦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带小棒链霉菌XC-1—35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60s,并结合甘油耐受性菌株的理性筛选,选育得到较佳诱变株XC-5—48,效价达1970μg/ml。该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4次,效价稳定在1800μg/ml以上。对该菌株的生理特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活力较强的音油特异诱导的甘油转运系统(GTS)。以XC-5—48菌株为试验菌株,当培养基中甘油初始浓度为1.5X,并且在发酵60h时补加1.0%的甘油,摇瓶发酵的效价可达2668μg/ml,较出发菌株(318μg/ml)提高了7.4倍。该工艺应用于15L发酵罐共十个批次的发酵试验,96h时克拉维酸的平均效价达2103μg/ml。  相似文献   

6.
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在硫霉素产生菌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霉素产生菌卡特利链霉菌358(Streptomycescatleya358)为原始菌株,用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结合物理、化学诱变的方法进行菌种选育。在最适条件下原生质体释放浓度和再生率分别为1.6×109/ml和29.5%。原生质体再生处理后,硫霉素产量变异向正方向移动,筛选到1株PR-117,相对效价提高60%。分别以菌株PR-117的孢子和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及亚硫酸氢钠诱变,原生质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强于孢子,致死率增加,效价分布更分散。原生质体与孢子紫外线诱变正变率分别为16.5%和9%,亚硫酸氢钠诱变的正变率都为4%。从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株中筛选到1株PRu-336,相对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90%。  相似文献   

7.
60Coγ射线对南昌霉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南昌霉素产生菌南昌链霉菌80-5.3-116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7.74c/kg的诱变剂量在对孢子致死率为90%左右时,具有较好的诱变效应;初筛摇瓶产量正变率达到21.08%;复筛摇瓶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50%以上的有10株,占初筛菌株的5%;连续四批摇瓶发酵试验平均产量比出发菌株的产量提高50%以上;有6个菌株摇瓶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60%,其中3株平均摇瓶产量比出发菌提高70%以上。  相似文献   

8.
四环素生产菌诱变育种与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紫外线对四环素生产菌金色链霉菌4-28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选是到一株高产突变株H32-37。该菌在形态上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差异;菌落小,呈图形或梅花形,表面粗糙,孢子丰富,孢子颜色深,四环素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23.9%,研究了其发酵性能,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条件,使四环素效价提高了44.4%。  相似文献   

9.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达托霉素产生菌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Z0327进行诱变选育,使用N+作为离子源,注入能量为20keV,并研究了不同离子注入参数对菌株存活率的影响以及正负突变率的关系,初步探讨N+离子注入对达托霉素生产菌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通过癸酸钠抗性筛选法获得多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突变株,其中突变株M1208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6%,经发酵工艺研究,100L发酵终效价达到1720mg/L。  相似文献   

10.
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发酵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稳定的必特螺旋霉索基因工程菌。本研究在30L全自动发酵罐从菌体生长,糖、氮源利用及发酵效价增长情况考察了必特螺旋霉索基因工程菌的发酵过程,研究了发酵过程摄氧率(OUR)、二氧化碳释放率(CER)、溶解氧(DO)等在线参数的变化,着重研究了不同溶氧水平对必特螺旋霉索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氧水平尤其是发酵前期溶氧水平对必特螺旋霉索发酵影响至关重要,前期临界氧浓度应控制在25%左右。本研究为必特螺旋霉索发酵放大工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诱变方法选育高产G-418菌株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选育抗生素G-418高产的棘孢小单孢菌突变株,以提高抗生素G-418的产量。方法 采用紫外诱变、NTG诱变、微波诱变、超声诱变的方法对棘孢小单孢菌进行诱变处理,结合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发酵单位为主要评价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获得两株G-418高产菌株,其产量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02%和115%。结论 本研究表明紫外诱变可以显著提高G-418产生菌的正突变率,尤其是种子液衰亡期的正突变率最高,为选育G-418棘孢小单孢高产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硫肽类抗生素166A产生菌小单孢菌TMD166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产166A的高产菌株。方 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TMD166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紫 外(MPMS-UV)复合诱变,单孢子悬液经照射处理、涂布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 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筛,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对比MPMS-UV不同诱变剂量发 现,MPMS105s-UV60s复合诱变剂量获得的正突变率最高,达到41.43%,相应致死率为99.88%。最终筛选出一株166A高产突 变株TMD166-MU1,在培养温度为28℃、210 r/min的条件下,经过96~120 h培养后,166A产量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47倍。结 论 采用MPMS-UV复合诱变方式,再结合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摇瓶复筛,可高效筛选获得166A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磁场对庆大霉素产生菌降红小单孢菌GB_5的孢子、发芽孢子和原生质体的磁致诱变效应。在所选用的九种磁场剂量处理后,三种状态的菌种的死亡率均在60%以上,其中原生质体的死亡率达96%以上,正变率12%以上,最高达49.1%,变异率在21%以上,摇瓶初筛获得抗生素产量提高10%以上的菌种占过筛菌株数的6.1%,其中产量提高30%以上的占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老年科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92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耐药性情况。结果VAP组和无VAP组之间的性别、呼吸末正压,是否服用H: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是否经口气管插管,是否气管插管后改气管切开等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白蛋白、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连续使用情况、是否昏迷等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分离出109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茵74株(67.89%),革兰阳性茵22株(20.18%),真茵13株(11.93%)。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唑林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葡萄球菌属的耐药率较高,在70%-100%之间;而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对以上病原菌的耐药率较低,在19%-42%之间;泰能对以上病原菌的耐药率更低,在5%~22%之间。结论年龄、COPD病程、白蛋白、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连续使用天数、抗生素舍用种类、是否气管切开及是否昏迷均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革兰阴性菌是VAP的主要病原茵,合理应用抗生素对VAP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翔  杜容  杨琼  陈洁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35-1337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培养和药敏监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7例儿童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培养和药敏监测结果.结果 1107例标本共培养病原菌948株(85.64%).其中G-菌616株(64.98%)中铜绿假单胞菌145株(15.30%)、肺炎克雷伯菌135株(14.24%)、鲍曼不动杆菌131株(13.82%)、大肠埃希菌89株(9.40%);G+菌129株(13.61%,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03株(21.41%,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细菌主要敏感药物监测结果:G‘类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G+类为万古霉素.结论 重症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菌,其次为G+菌和真菌,感染菌对敏感抗生素具有高选择性,应根据药物敏感监测结果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以一株雄烯二酮产生菌RADy17-22为出发菌株,先用常温室压等离子(ARTP)处理90s,再用紫外(UV)照射50s,其致死率为98.6%,正突变率为62.3%。最终选育出3株雄烯二酮高产突变株RAD17-35、RAD17-56和RAD17-79,其产雄烯二酮的能力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了45.3%、60.9%和67.2%,经斜面接种连续传代5次,遗传性状稳定。ARTP和UV复合诱变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多杀菌素是一种由刺糖多孢菌产生且具有优秀抗虫活性的生物农药。目前多杀菌素产量普遍较低,而提高其产量的 关键之一是选育高产菌株。尽管刺糖多孢菌全基因组序列已完成解析,但由于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复杂性及对其调控机制 认识的匮乏性,构建高产基因工程菌株依然存在很大困难。利用诱变技术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除 了传统的物理化学诱变外,新型诱变育种技术如核糖体工程、等离子体技术、基因组重排、航天诱变育种等在高产菌株选育中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阐述了高通量筛选技术,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