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扶正化淤解毒法组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50例,与西药治疗的5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该方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ALT;能降低显著增高的IgG、IgM,提高CD3、CD4/CD8一显著降低血清HA、IV-C、PCⅢ含量,表明扶正化淤解毒方对肝炎后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对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患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维生素C等药物的治疗,而在对改良组中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对照组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治疗过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72.00%,而改良组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O%,明显更高,P〈O.05。结论:在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在进行维生素C、能量舍荆等保肝药物以及利尿和补充白蛋白等治疗的同时,进行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内外合治肝炎后肝硬化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dtitisCirrhosisphc)在我国发病率高,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我院自1990年起,采用中药内服外敷为主治疗60例,疗效满意,并与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两组9...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后肝硬化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进展至终末期最常见的表现,在中国尤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最为常见.中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9.75%,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达1.2亿,全国慢性乙肝患者约3 000万,30%转化为肝硬化;而丙肝病毒感染者在我国至少有3 840万例,它也是造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这些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证治肝炎后肝硬化,强调病机特点是正、虎、热毒、血瘀和逆乱,治疗重点是补益、祛毒、化瘀与调和。并须谨慎调养摄生,肝硬化方可缓解。  相似文献   

6.
扶正化瘀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中药桃仁,虫草菌丝,丹参及松黄等组成的扶正化瘀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以条件大体一致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地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γ-球蛋白;能有效地调整患者异常的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的异常;显著地降低患者增高的血清板层素和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王姗红 《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1):490-491
治肝复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105例观察212003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王姗红肝炎后肝硬化(HLC)临床症状复杂,至中晚期腹水阶段预后较差[1]。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室经长期临床研究,采用治肝复方治疗HLC疗效满意。笔者在该院进修期间,收集了治...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探讨江苏省南通市狼山医院陈华安(226004)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其死亡率高。为提高临床效果,减少病死率,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求因治本,探索其用药规律,1989年3月~1996年9月诊治3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归芪软肝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恩 《国医论坛》2000,15(5):24-25
1997年 3月~ 1 994年 2月 ,我们应用自拟归芪软肝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68例 ,并与同期常规西药治疗的 46例作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 [1] 。按入院单双日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8例中 ,男 47例 ,女 2 1例 ;年龄 2 8岁~ 65岁 ,平均 41 .2岁 ;病程 6个月~ 4年 ,平均 1 .82年 ;腹水病人 54例 ,其中首次出现腹水 2 6例 ,二次出现腹水 2 0例 ,三次以上腹水 8例 ;轻度腹水 1 2例 ,中度腹水 30例 ,重度腹水 1 2例。 B超探查所有病人都有脾脏肿大 ,肝门静脉主干内径均大于 1 .4cm;…  相似文献   

10.
曾玲  刘春生  江永苏 《四川中医》2004,22(12):52-53
目的:探讨养肝化瘀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11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应用养肝化瘀法,并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西药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改善情况为指标,对照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60.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养肝化瘀法可显著提高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宗银  江永苏  刘万 《四川中医》2007,25(12):37-38
肝炎肝硬化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一直倍受国内外医学研究的关注。多年来,通过对本病的治疗观察,我们认为湿毒内伏是本病病因。湿毒内伏导致人体气机阻遏,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通调受阻,而致气滞、血瘀、水停,病久则人体正气受损,终成正虚邪实的"臌胀"病。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健脾养肝、化瘀解毒的基本方法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学对重型肝炎的认识重型肝炎病势凶险,传变极快,预后不良。祖国医学中虽无“重型肝炎”这一名词,但类似病症在古代医籍中时有记述,如《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为急黄也”;《沈氏尊生书》指出:“有天行疫疠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医宗金鉴》更有“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盖是急黄耳”之说。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对重型肝炎的描述颇为相似,由此可知,重型肝炎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范畴,为黄疸中之重症。2从毒与瘀探查病机据统…  相似文献   

13.
蔡金伟 《北京中医》2001,20(3):12-14
笔者于1979年~1995年间,根据中医学理论,应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92例,取得满意疗效,兹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王灵台(1940~),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40余年,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部,连续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获国家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0项.  相似文献   

15.
安海燕  吕志平  贺松其 《中药材》2007,30(6):759-760
目的:观察双甲软肝煎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7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双甲软肝煎,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于治疗前后观察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动情况。结果:治疗组可显著降低HA、PC-Ⅲ、LN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ALT、AST、ALB、GLB肝功能指标。两组以上诸指标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甲软肝煎治疗肝炎早期肝硬化,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张慧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6):134-135
肝炎后肝硬化是各种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  相似文献   

17.
吴汉民 《江苏中医》1998,19(3):22-23
以绞银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45例,随症加味,必须时配合西医治疗,经治2个疗程,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肝功能的恢复,乙肝病毒的清除,AFP的阴转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例1:张××,男,62岁。1965年5月11日因巩膜皮肤黄染加深伴恶心呕吐1周,进而昏迷2天入院。体检:体温38.5℃,神志迷糊,巩膜黄染 ,有肝臭,肝浊音界缩小,腹部胀满,移动浊音(±),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黄疸指  相似文献   

19.
陈书杰 《国医论坛》2003,18(6):31-31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30 0例中 ,男性 2 4 0例 ,女性 60例 ;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 1 8岁 ;病程最长 30年 ,最短 1年半 ;合并腹水者 36例 ,黄疸者 9例 ,ALT升高者 49例 ,消化道出血者 4例。对照组 2 0例中 ,男性 1 7例 ,女性 3例 ;年龄最大 5 6岁 ,最小2 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具有可比性。1 .2 诊断标准 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 0 0 0年 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 )中“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五香软肝散药物组成 :沉香 30 g,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