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源性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小鼠腮腺的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甲状旁腺素基因敲除小鼠(PTH-/-)及正常小鼠(PTH+/+)各10只,硝酸毛果芸香碱肌注法测定静态唾液总流率;取腮腺组织,称重;HE染色,观察腺泡数量及导管面积等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PTH-/-小鼠的静态唾液总流率降低,腮腺重量及单位腺泡数量均减少,导管系统较发达。结论内源性甲状旁腺素对小鼠腮腺的形态结构及分泌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小鼠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牙龈局部注射法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模型,通过组织形态学、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等方法,比较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牙槽骨吸收的差异。结果和野生型小鼠相比,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的牙周骨丧失值、牙槽骨内单位长度骨小梁破骨细胞数以及骨面上破骨细胞的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牙周单位面积骨量明显降低。结论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KIP-1)对小鼠股骨松质骨与皮质骨的骨量、胶原变化的影响,及其在调节股骨、下颌骨生物力学中的作用。方法:取3月龄Ckip-1基因敲除(KO)小鼠作为实验组,野生型(WT)小鼠作为对照组(同窝、雄性)(n=5)。分别对小鼠股骨松质与皮质骨进行影像学Micro CT扫描,组织学丽春红三色染色、 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力学三点弯曲实验,定量分析,评估Ckip-1对松质与皮质骨量、胶原含量与比例、及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Ckip-1 KO小鼠,股骨松质骨:骨量提高,胶原含量增加,但比例不变,生物力学强度增强;股骨皮质骨:骨量、胶原含量、比例无显著影响,复合型下颌骨组织生物力学显著增强。结论:Ckip-1对松质骨各项性能指标影响较大,对皮质骨无显著影响,可负调控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GSK-3β对正畸牙齿移动距离的影响.方法:分别选30 只野生C57小鼠和20 只GSK-3β基因敲除C57小鼠.野生型和基因敲除型各20 只,正畸加力3、5、7、14 d(5 只/组)后处死,取材固定上颌骨扫描Micro CT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破骨情况.野生型10 只腹腔注射LiCl(隔天100 ng/ml)加力3 d,7 d处死后扫描MicroCT.结果:与野生型组同期结果相比,GSK-3β基因敲除小鼠牙齿移动距离降低(P<0.05),压力侧破骨细胞减少(P<0.05);基因敲除组与野生型注射LiCl组牙齿移动距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SK-3β可以影响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影响正畸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局部激活破骨细胞对应用双膦酸盐后拔牙创愈合的影响,以期找到预防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方法。方法:选用2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术后3个月开始应用双膦酸盐。用药一个月后,拔除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实验组拔牙创内放置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th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的明胶海绵,对照组放置含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拔牙后2周,收取样本,评价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TRA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牙槽窝内的破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能力标记物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表达量增加。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拔牙创牙槽窝新生骨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局部激活破骨细胞可以促进应用双膦酸盐后的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mi-1基因在小鼠牙齿和下颌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利用影像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4周龄同窝野生型和Bmi-1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和下颌骨的表型差异.结果 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Bmi-1基因敲除小鼠牙齿和下颌骨矿化明显降低;牙量和下颌骨骨量也明显降低;成骨细胞数和碱性磷酸酶阳性面积明显降低,而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Bmi-1基因缺失引起小鼠牙形成和成骨细胞骨形成降低导致小鼠下颌骨牙量和骨量降低.因此,Bmi-1具有促进牙和下颌骨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老年小鼠关节软骨增龄性变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取鼠龄为1年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opg-knockout,Opg-KO)型小鼠和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的长骨组织,分别进行X-ray、micro-CT检查,并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关节软骨蛋白聚糖的改变;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与WT小鼠相比,Opg-KO小鼠关节表面粗糙,边缘性骨赘增多,软骨下骨的骨密度增高,关节软骨表面扁平塌陷,软骨细胞明显减少,排列紊乱,蛋白聚糖显著丢失,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结论:Opg-KO小鼠发生了严重骨关节炎,骨保护素对于维持老年小鼠关节软骨结构的完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晶 《北京口腔医学》2015,23(4):197-201
目的 探讨破骨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gamma(PPAR-g)敲除对腭中缝扩张(MSE)后骨新生和骨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对照野生型小鼠(WT)和破骨细胞PPAR-g敲除小鼠(KO)分为如下4组,WT+假手术,WT+ MSE,KO+假手术,KO+ MSE.术后14天处死,采用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破骨细胞PPAR-g敲除对腭中缝扩张后骨新生和骨重建的影响.结果 KO+MSE组新骨形成面积较WT+ MSE组增加,细胞总数增多,但是破骨细胞计数较WT+ MSE组减少,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Fos,Calcr,Car2,Ctsk,和Mmp9)的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破骨细胞PPAR-g敲除可以促进腭中缝扩张(MSE)后骨新生和骨重建.在腭中缝扩张后的骨重建过程中,PPAR-g是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和骨新生的一个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及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破骨细胞向诱导,探讨主穹隆蛋白(MVP)在牙周炎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MVP基因敲除(MVP-/-)和野生型(WT)C57BL/6小鼠分别局部注射脂多糖(LPS)以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通过micro CT扫描、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等方法检测骨吸收程度。同时,体外分离培养MVP-/-与WT C57BL/6小鼠的BMMSCs,并诱导其向破骨细胞分化,通过TRAP染色、麦胚凝集素(WGA)染色等方法观察MVP对BMMSCs破骨向分化及骨吸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LP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牙周炎中,MVP-/-组小鼠牙周炎骨吸收更为明显,且在注射区域内可见更多破骨细胞;体外实验证明,MVP-/-组小鼠的BMMSCs分化形成更多的破骨细胞,且骨吸收更明显。结论:MVP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在牙周炎中起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激活素受体样激酶2(Alk2)功能缺陷对出生后小鼠股骨骨形成、骨吸收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首先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培育出Alk2条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基因型鉴定筛选出实验组(基因型:Osx-Cre;Alk2fx/fx)和对照组(基因型:Osx-Cre;Alk2fx/+).于出生后21天取材、固定,HE染色观察股骨骨量的差异.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比较破骨细胞的差异.提取股骨组织的RNA,通过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Col1、Alp、Runx2、Bsp、Ocn基因的表达.结果 小鼠股骨HE染色结果显示,基因敲除组小鼠股骨的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TRAP染色结果提示,对照组中破骨细胞多于基因敲除组.股骨组织中提取RNA的Real-Time PCR结果,基因敲除组中Col1、Alp、Runx2、Bsp的表达升高,Ocn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Alk2基因敲除导致小鼠股骨骨量减少,这一作用是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双向介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升高咬合后髁突软骨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40只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双侧后牙板升高咬合)。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d,取其右侧髁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PCNA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髁突软骨PCNA阳性细胞表达在实验第7、14d明显减少,第28d明显增多(P〈0.05)。结论:咬合升高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咬合紊乱与去除咬合紊乱大鼠髁突软骨内骨形成蛋白- 2(BMP- 2)的变化。方法幼年和成年雌性大鼠各9只,等分为咬合紊乱组、去除咬合紊乱组和对照组。咬合紊乱组在建立咬合紊乱8周后处死,去除咬合紊乱组在建立咬合紊乱6周时拔除造成紊乱的双侧第一磨牙,2周后处死。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同环境饲养、同期处死。测量各组髁突组织切片上软骨前、中、后部的厚度,SABC法检测软骨前、中、后部BMP- 2的表达。结果成年咬合紊乱组髁突软骨中部变薄,后部增厚;去除咬合紊乱后后部恢复正常,中部仍薄于对照组(P<0.05)。幼年髁突软骨的前、中、后部厚度三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幼年髁突软骨前、中、后部咬合紊乱组BMP-2表达高于去除咬合紊乱组和对照组(P<0.05),成年髁突软骨中部咬合紊乱组和去除咬合紊乱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后部咬合紊乱组高于和去除咬合紊乱组,后者高于对照组(P<0.05),前部无差异。结论咬合紊乱可导致幼年和成年大鼠髁突软骨BMP- 2高表达,成年大鼠髁突软骨对咬合紊乱的适应能力较幼年大鼠差,中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中骨形成蛋白2(BMP-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幼年和成年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幼年和成年实验组大鼠左右侧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幼年和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于实验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之后出现回升,8周时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幼年与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在2~8周的时间内均出现先降低再增高的趋势。结论:BMP-2参与了髁突软骨随咬合变化而发生的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验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以及雌激素合成关键酶--芳香化酶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前移大鼠第一磨牙的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咬合紊乱模型,6周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以及芳香化酶的表达变化,并通过计算阳性细胞密度来探讨各物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芳香化酶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雌性组尤为明显。结论:雌激素及其受体参与了实验性咬合紊乱所引起的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验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的雌激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正畸方法前移幼年及青春期雌性大鼠右侧上颌及左侧下颌第一磨牙,造成大鼠的实验性咬合紊乱模型,咬合紊乱组分别于2、4、6、8周后取材,去除咬合紊乱组则在实验6周时拔除第一磨牙,2周后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髁突软骨中雌激素的表达,并通过计算阳性细胞个数来探讨雌激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1)雌激素主要表达于大鼠髁突软骨的成熟层和肥大层;2)正常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中的雌激素表达水平自6周龄到16周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无论幼年组还是青春期组,咬合紊乱2周时雌激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4、6、8周时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咬合紊乱组雌激素表达高于正常对照及咬合紊乱8周组(P<0.01)。结论大鼠髁突软骨中雌激素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实验性咬合紊乱可以一过性升高髁突软骨中雌激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幼年和成年雌性大鼠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突软骨中VEGFRs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阳性细胞数的方法,分析大鼠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过程中VEGFRs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VEGFR-1,VEGFR-2在大鼠髁突软骨中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主要分布在大鼠髁突软骨的肥大层和过渡层,在增殖层少量表达,在纤维层未见到其阳性细胞表达;正常雌性大鼠髁突软骨从7~11周龄VEGFRs表达逐渐增强,11周龄后降低,并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幼年及成年实验2周组、幼年实验8周组、成年实验6周组VEGFRs阳性细胞数与其同龄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幼年实验4周组及6周组,成年实验4周组VEGFRs阳性细胞数分别明显低于其同龄对照组(P〈0.05),而成年实验8周组则明显高于其同龄对照组(P〈0.05)。结论:VEGFRs参与了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Herbst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后髁突软骨RUNX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Herbst矫治器应用于成年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根据实验周期(3、7、14、21和30 d)分为5组,每组内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大鼠不佩戴矫治器.实验后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突组织,免疫组化检测髁突软骨中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中大鼠髁突软骨RUNX2表达的IOD值呈现递减趋势,但各时间点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3d组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RUNX2表达的IOD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且在21d时,其IOD值与对照组相差幅度最大.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和软骨下骨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10周龄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操作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降低大鼠牙冠高度的方法建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的动物模型,分别于处理后3、10、20、30d处死取材。30d组大鼠于实验处理前1d、处理后10、30d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双侧颞下颌关节石蜡包埋、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髁突软骨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实验3d组与10d组髁突软骨中部厚度较操作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但实验20d组和30d组软骨中部厚度与操作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实验组髁突软骨后部厚度在各时间点均较操作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②实验3d组髁突软骨增殖层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胞核固缩,实验10d组部分关节(4/10)髁突软骨中出现了均质样无细胞区域,实验20d组与30d组髁突软骨各层形态基本与对照组相似;③实验30d组于10d时可见髁突软骨下骨后部出现骨质吸收凹陷,实验30d时凹陷变浅,骨表面又趋于光滑流畅。结论:①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中后部的适应性改建;②实验早期改建活动较活跃,晚期改建活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成年期大鼠在下颌持续前导作用下髁突软骨的改建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30只9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佩戴上颌斜面导板,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第3、7、14、21、30天处死动物并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髁突中的表达及分布,透射电镜观察髁突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Micro CT分析髁突骨质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髁突中部和后部软骨增生明显,软骨细胞BMP-2阳性细胞率及灰度值在第7天开始增多,随时间延长而增强,髁突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出现细胞核固缩,核周微丝变少、脂滴变小、内质网腔隙肿胀、细胞外基质增宽变多等。Micro-CT显示实验组的新生骨和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分离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 在下颌持续前导下,成年期大鼠髁突软骨出现增生性改建,并存在BMP-2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兔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factorα1,Cbfα1)蛋白的表达及与髁突改建的关系。方法:60只8周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天24h戴用咬合前导矫正器。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分别在3天、1周、2周、4周、8周及12周时处死并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突组织内Cbfα1的分布和表达变化,并对其表达进行灰度测定,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fα1主要在髁突软骨过渡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表达,钙化层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也可见Cbfα1的表达。实验组兔髁突软骨各层Cbfα1的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后4周过渡层、肥大层和钙化层的表达均最为明显,分别是71.00±1.52,50.00±0.75和82.00±0.39。结论:下颌持续前导后,Cbfα1的动态变化与下颌髁突适应性生长改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