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立体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后颅窝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颈交界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突、寰椎横突外侧端,枕骨大孔后缘中点在颅颈交界区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  相似文献   

2.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颅后窝枕骨大孔区小脑下后动脉进行观察与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成人颅底标本15例,观察枕骨大孔区小脑下后动脉位置、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分布,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颅后窝枕骨大孔区小脑下后动脉左右两侧起始部外径:左侧为1.32~1.49 mm,平均(1.41±0.05)mm;右侧为1.27~1.49 mm,平均(1.39±0.07)mm,左右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下后动脉走行呈“S”形,与第Ⅸ、Ⅹ、Ⅺ对脑神经的位置关系密切。结论小脑下后动脉在枕骨大孔区起点走行、分布具有特有的解剖特点,在临床中枕骨大孔区小脑下后动脉相关疾病的手术时应避免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测量枕骨髁(OC)及枕骨大孔(FM)解剖学结构,分析OC、FM形态学特征及相对位置关系,为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选取60例正常者的头颅和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女各30例,年龄20~65(48.18±16.17)岁,将数据导入Syno.Via VB10...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颈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最短距离为(89.75±2.80)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寰枢椎处,椎动脉在枢椎下缘距正中线距离最短,为(15.70±2.12)mm;左侧寰枢椎处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大于右侧(P<0.05).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  相似文献   

6.
吴清武  陈杰  窦文广 《医学信息》2010,23(1):111-112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磁共振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磁共振及,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例共发现枕骨大孔区脑膜瘤8个,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1cm&#215;2.6cm&#215;1.3cm-63cm&#215;51cm&#215;4.4cm不等,T1WI上多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强化.4例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结论磁共振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MRI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MRI及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1例共发现枕骨大孔区脑膜瘤11个,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2cm&#215;2.6cm&#215;1.3cm~6.5cm&#215;5.2cm&#215;4.5cm不等,T1WI上多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强化,6例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结论MRI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启懂  张济源  廖振南  张松 《医学信息》2010,23(18):3346-3348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后组颅神经(CNⅨ-Ⅻ)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7年7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我科对39例累及后组颅神经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行术中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观察比较切除程度、死亡率及术后的后组颅颅神经功能。结果肿瘤全切率72%(28/39),次全切率21%(8/39),部分切除7%(3/39);术后2周内因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死亡2例;后组颅神经(CNⅨ/Ⅹ/Ⅺ/Ⅻ)功能受损例数:术前(21/16/5/17),术后一周(26/19/7/21),术后6周(19/16/6/17),术后6月(14/11/4/11),各组颅神经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术前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后组颅神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关于副神经的解剖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只要仔细留心一下便会发现有关副神经的描述有不少是仍然不清楚的.为了便于学习,有必要将副神经的性质、成分、核上联系、支配肌肉情况做一综述.副神经为第Ⅺ对颅神经,其根部附着于延髓和上位脊髓.常常把副神经根分为两部,即颅部和脊髓部.脊髓部在第2~5颈髓节段以6~7个根丝从齿状韧带的背侧出离外侧索,于前、后根之间形成一支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会合.颅根的纤维从疑核的下部发出,以4~5条根丝在迷走神经的下方离开延髓.颅根和脊髓根汇合后以一干出颈静脉孔.出颇后又分为内、外两支,内支为颅根的纤维,在下神经节的上方并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外支是副神经脊髓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和观测到达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后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区腹外侧而对重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最小。结论:正确的头位和切口设计、向外侧充分切除骨质、椎动脉内移、乙状窦外牵、上二条齿状韧带的切断及妥善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是应用此入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 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颞骨内耳门平面至枢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P4微机上分割重建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枕骨、颞骨、寰椎、枢椎、小脑、脑干及颈髓上段、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部分硬脑膜窦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颅颈交界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颅颈交界区的薄层断面图像可为该区疾病的CT、MRI诊断提供参考。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念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枕下远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的方法。方法:收集颅脑肿瘤外科死亡标本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处理后,对其中未经手术治疗的13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切除的模拟手术,另2例生前已行颅内手术者开颅观察。结果:本组13具模拟手术标本中,切除位于枕骨大孔前方的肿瘤6例、下斜坡3例、外侧区4例。结论:经该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可扩大手术视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并能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与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及其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毗邻结构,到达枕骨大孔腹外侧区.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腹外侧区,而对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最小.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是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斜坡区肿瘤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20例整颅,10例行水平切面,10例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测量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测量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的长径、枕骨大孔纵径(FML)、枕骨大孔前正中点与枕髁后缘连线垂直距离(AOCP)、枕髁轴径(OCA)、枕髁间距。结果切牙孔后缘、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mm):72.12±4.25、77.77±3.89、33.73±2.07、13.14±1.91、15.71±1.74、27.51±2.12、15.98±1.98、25.93±2.23、19.15±1.49。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5.55±1.63、11.72±1.70、25.75±1.98、17.41±1.41。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长径、FML、AOCP、OCA、枕髁间距分别为(mm):28.80±2.67、35.84±2.59、17.10±1.13、24.55±2.35、21.07±1.92。结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中,开骨窗时安全范围是以咽结节为中心,以15mm为半径做斜坡磨除;也可以做矩形骨窗,即以咽结节为中心开一长(高)25mm×宽20mm的骨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8例16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第9~12颅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观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发生部相距很近;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前、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较理想径路,而单纯依靠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实施内镜手术相当困难;内耳门是手术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 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 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涵  王玉海 《解剖学杂志》2018,41(2):175-178
目的:为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经彩色乳胶灌注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颈静脉孔区经口入路进行解剖,观察路径中组织结构的暴露情况和走行关系,定位相关解剖标志,记录测量数据。结果:尸头标本的颈静脉孔区颅外部分均显露良好,可暴露自颈动脉嵴内侧至枕骨髁后外侧缘和中线至茎突根部区域,磨除颈静脉孔前内侧骨质后,可观察到岩下窦、Ⅸ~Ⅺ神经在孔内走行和毗邻关系。测量相关参数,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12.47±1.49)mm;舌下神经管外口上缘距颈动脉嵴内侧(9.90±1.40)mm等。结论:经口入路可较好的暴露颈静脉孔区前内侧,以枕髁和颈动脉嵴为解剖标志,有助于避免此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时对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人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灌注和新鲜成人尸头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枕下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暴露并观察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入路能够完成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