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三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而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也是导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宫内已感染HBV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乙肝疫苗加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阻断HBV传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母亲携带HBsAg,HBeAg和/或HBV-DNA者新生婴儿的免疫阻断困难相当大.因此,预防和减少宫内感染,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苏晓霞  郭艳巍  刘新伟 《医学争鸣》2005,26(13):F003-F003
0引言 乙肝病毒(HBV)可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在实行免疫预防程序后,婴儿通过产程和产后感染HBV的途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HBV宫内感染难以阻断[1],是形成慢性乙肝的主要途径和原因. 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2]. 寻找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世界上控制乃至消灭乙肝的关键课题. 我们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治疗,有效地阻断HBV宫内传播,同时对应用联合免疫的产妇母婴喂养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5%,母婴垂直传播占30%,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自新生儿普及接种乙肝疫苗以来,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对于发生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无效,且极易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为预防围生期胎儿宫内感染,提高新生儿的免疫成功率,我院自2001年3月起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产前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多次被动免疫治疗,以探讨婴儿感染及乳汁带乙肝病毒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产时、产后乙肝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将206例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孕妇,从孕28周起,三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新生儿出生后两次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并随访1年.结果:母婴阻断率为97.09%,宫内感染率2.91%.结论:孕中三次及产时产后两次注射HBIG可明显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婴儿HBV的宫内感染.孕中产时产后乙肝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使乙肝母婴阻断率达到了97.09%.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引起宫内感染.自1978年血源乙肝疫苗问世以来,已显示有效和安全的对抗HBV的作用.本研究探索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阻断宫内感染的效果,并进行3年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仍是威胁人们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在HBsAg携带者中大约有1/3~1/2是经母婴传播造成,其中约有5%~15%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V感染的发生最大可能是经宫内传播造成。国内外资料报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感染率高达13%~44%。活产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率为10%~16%。宫内感染HBV是导致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主要原因。运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效果为70%~90%。现就国内外有关宫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关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马秀丽 《中原医刊》2009,(18):64-6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乙型肝炎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探讨乙肝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100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肌注对母婴垂直传播进行阻断,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86例,慢性乙肝14例。对HBV—DNA≥1×10^3copies/L者自孕28周肌肉注射HBIg200IU,每月1次,共3次;HBV—DNA〈1×10^3 copies/L者孕期不用HB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尽早(12h内),最好在6h内注射HBIg 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此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全部孕妇及婴儿于产后立即、婴儿7个月时抽取静脉血化验乙肝五项、HBV—DNA。结果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HBsAg(+)、HBV—DNA(+)率为10%,HBV—DNA阴性孕妇无一例传播。结论对孕妇、新生儿进行HBIg、乙肝疫苗联合可阻断孕晚期及分娩过程中传播,仍不能阻断早期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与阻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着母婴传播,有5条途径:①宫内感染;②经产道感染;③经初乳感染;④羊水感染;⑤产妇唾液感染。方法:母婴阻断方法包括:①建立完善的围产期保健制度,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筛查、管理和监测。②HBV感染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沐浴,停止母乳喂养与母亲隔离4周。③免疫性预防: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亦可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预防HBV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免疫预防主张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结果与结论: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而且也降低了孕妇血HBsAg滴度。新生儿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既可使新生儿出生后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可使婴儿随后获得主动免疫,同时提出剖宫产不能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乙肝孕妇60例,使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比较两组乙肝五项检查指标、宫内传染率和母婴阻断率。结果:观察组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所占比例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观察组HBV宫内感染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P<0.05);观察组母婴传播阻断率为86.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单纯注射乙肝疫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分娩、哺乳等方式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1].用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难以阻断[2],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出生后大部分将发展成为乙肝病毒的慢性携带者,HBV宫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科通过检测孕妇分娩前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及新生儿血中HBsAg,探讨母血清HBsAg滴度与宫内感染的关系,为预防HBsAg宫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23例HBsAg阳性孕妇,选取其中113例设定为观察组,此组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110例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的设定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10μg/次,随访至12月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77%,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94.69%;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8.18%,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75.45%,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进行多因素研究并对主动免疫进行综合评价,以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机制的认识,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方法:调查研究病例来自三级医院产房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86例,根据母亲孕期、新生儿是否进行被动免疫〔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免疫阻断组、免疫未阻断组,两组新生儿均按计划免疫要求注射乙肝疫苗,产前、产后及新生儿分别取静脉血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对出院产妇及新生儿进行随访。调查、核对、记录所有相关因素,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母亲血清的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明显高于阴性者。母亲孕期、新生儿出生进行被动免疫对乙肝感染率有显著降低作用。产前阻断HBsAg阳性组与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无显著差异,产前未阻断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结论:应针对HBV携带者孕妇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阻断,可以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宫内感染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日前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有关进一步减少乙肝母婴传播的问题,建议对如何进一步减少乙肝病毒(HBV)的宫内感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会上,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朱启镕教授作了题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综合研究”的主题学术报告。他指出,我国自从普遍应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以来,已使乙肝的母婴传播率大幅度减少。但乙肝表面抗原(HBsAR)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仍有10%左右在注射乙肝疫苗后免疫失败,其原因包括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不同研究报告的结果不同,据朱教授估计,我国每年可能有数十万名婴儿发生宫内感染。朱启镕教授等针对宫内感染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给HBsAg阳性妊娠妇女(103例,对照组101例)从妊娠第2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3次,每次200IU,间隔4周,可使宫内感染率降低9%。专家们经讨论建议,对阻断HBV宫内感染,应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专家们认为,朱启镕等的初步研究表明,HBIG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是安全有效的。专家们还建议,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将该产品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这一新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尚有HBV携带者约9000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HBV约5%~10%,围产期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但自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仍为10%。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在这些阻断失败的婴儿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其母亲晚期妊娠及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高。降低母血病毒载量能  相似文献   

16.
<正>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新生儿约9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30%阻断失败,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这与胎儿的宫内感染相关[2-3]。HBV宫内感染,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发生的HBV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孕妇所生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联合免疫组5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按乙肝疫苗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接种,剂量每次为10μg;联合免疫组在此基础上加注射高效HBIG,孕妇28、29、30周各注射高效HBIG200IU/次.婴儿按出生后24小时、1个月2次注射,每次HBIG200IU/次.乙肝病毒(HBV)标志物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联合免疫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可达94%,对照组保护率35%,两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是目前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手段.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减少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治疗。方法对565名孕妇进行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共42名,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并追踪随访至分娩,采集分娩时脐血及胎盘组织,进行HBsAg检测及HBV DNA检测,统计其阳性检出率,即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阻断治疗的效果。结果 565名孕妇中,HBsAg阳性检出率为7.43%(42/565)。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对42名HBsAg阳性检出孕妇的脐血及胎盘组织进行检测发现,共3名孕妇发生HBV宫内感染,即HBV宫内感染率为7.14%(3/42),表明有39名孕妇使用拉米夫定后,有效阻断了HBV宫内感染的可能发生。结论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高,通过拉米夫定加强对HBV宫内感染的抑制作用,以合理规避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风险。本文中拉米夫定对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24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123例。对照组仅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均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出现宫内HBV感染率分别为22.76%和9.76%,一年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HBV感染率分别16.26%和1.63%,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一年后对应HBsAb阳性率分别为8.13%、76.42%和27.64%、94.3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HBsAg阳性情况患者所产新生儿HBV感染率,同时能使新生儿对应的HBsAb转阳率有效提高,最终使HBV的传播阻断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Fc受体介导的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汤小湄  肖小敏 《广东医学》2006,27(10):1581-158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我国众多慢性HBV携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阻止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目前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来控制乙肝的宫内感染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10%~20%的高危儿免疫失败。对宫内感染的阻断和预防现在还没有很有效的措施,主要问题在于传播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研究阐明HBV宫内感染机制,将对乙肝的防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