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苯巴比妥对热惊厥小儿的智力及惊厥复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检验服用苯巴比妥的热性惊厥小儿的认知及行为能力。方法对象为1982年11月到1985年12月Seattle-Tacoma地区,需内科医师治疗的热性惊厥儿童。本次发作前3月内曾惊厥,但未每天接受抗惊厥治疗,年龄在8~36个月内。此外还符合下列一项以上:年龄<12个月;以前有一次以上的热性惊厥;一次发作>15分钟,为局灶性,或在24小时内复发的;其父母或同胞之一有无热惊厥史的;或在发作前有神经病学  相似文献   

2.
942697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刘智胜…//中国实用几科杂志一1994.9(3)一181~182 276例热性惊厥(FC)中,筛选出123例因第l次发作而住院的患儿进行了随访。随访率为86.2%,首次单纯性热惊厥(sFc)者75例,其中有3例后来转为复杂性热惊厥(C Fc);首次发作为cFc者31例。首次Fc患儿年龄较小2个月.最大年龄6岁2个月,77.4%在3岁以内,其中l~2岁占34.0%。在复发的33例中,2岁以内复发者23例,2岁以后复发者10例,其中1~2岁复发占38.9%。就Fc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106例Fc患儿的首次发病年龄、发热至惊厥时间、惊厥发作形式、发作持续时间、同一次热…  相似文献   

3.
热惊厥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热惊厥复发的危险问题。研究对象为英国皇家儿童医院186名年龄在6~72个月的小儿。凡是在1岁以内有1次热惊厥或复杂热惊厥(定义为有阳性家族史,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1天内有2次以上发作;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局灶性发作),或在2年内有1次以上热惊厥的患儿随机分配为以下3组:(1)对照组接受不规则抗惊厥药治疗。(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用安定0.5mg/kg灌肠);(2)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30mg/kg/d,1日分2次口服;(3)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  相似文献   

4.
900521 小儿热性惊厥转为无热惊厥的有关因素(附120例临床分析)/钟炎皋∥实用儿科杂志。-1989,4(5)。-245~246 120例热性惊厥转为无热惊厥患儿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1~12岁。惊厥发作时体温均在38℃以上,持续时间在3分钟以内者38例,3~5分钟47例,6~9分钟18例,10~19分钟5例,20分钟以上12例。初发年龄6个月以内10例,6个月~1岁以内36例,1~2岁52例,3~4岁22例。无热惊厥出现时间6个月~1年以内4例,1~2年44例,3~4年38例,5~6年7例,6年以上7例。早产、胎位异常、羊膜早破等15  相似文献   

5.
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癎(SMEI)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方法分析13例SMEI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及钠离子通道SCN1A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结果男10例,女3例.8例有热性惊厥和癫痫家族史.惊厥起病年龄2~9个月,平均5.6个月.首次发作为热性惊厥9例.13例在病程早期均以反复发热诱发的全面性或一侧性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其中8例有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出现无热惊厥的年龄为2~21个月.病程中均出现多种发作类型.发作均有热敏感的特点,诱发因素包括发热、洗热水澡和疫苗接种.起病后出现智力发育落后11例.共济失调5例,锥体束征阳性2例.EEG在1岁前多数正常,1岁后出现全导或局灶放电.头颅MBI检查异常2例.13例均应用多种抗癫痫药治疗,发作均未完全控制.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使部分患儿发作加重.10例发现有SCN1A基因突变.结论 SMEI的临床特点是:1岁以内起病,首次发作常为热性惊厥;1岁以后出现多种发作形式和智力发育落后;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EEG早期正常,以后出现全导或局灶放电.筛查SCN1A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指导选择抗癫癎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初次发作时体温高低、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及年龄与热性惊厥复发的关系.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以热性惊厥起病的192例患儿,根据初次发作时体温的高低将患儿分为3组:体温>40.0℃组,~40.0℃组,≤38.5℃组;根据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分为3组: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6 h组,~24 h组,>24h组;根据年龄分为4组:≤6个月组,~18个月组,~3岁组,>3岁组.比较各组患儿热性惊厥的复发率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至6周岁,失访22例,随访率为88.5% (170/192).随访的170热性惊厥患儿中,体温>40.0℃组、~40.0℃组、≤38.5℃组热性惊厥的复发率分别为32.6% (15/46)、51.1% (46/90)和79.4% (27/34),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18,P<0.05).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6 h组、~24h组、>24h组复发率分别为70.7% (29/41)、51.6% (49/95)和29.4%(10/34),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71,P <0.05).不同初次发作年龄组间热性惊厥的复发率比较[84.6%(22/26) vs63.4% (45/71) vs 39.5% (15/38) vs 17.1% (6/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17,P<0.05).结论 热性惊厥初次发作时年龄越小、体温越低及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越短,热性惊厥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900858 高热惊厥214例临床分析/关承稔∥新疆医学院学报.-1989,12(4).-260~261 214例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4.35%(214/4910)。男132例,女82例。好发年龄为>6个月~6岁(占93.5%)。首发年龄多为6月~4岁(89.9%)。首次发作多见149例(70.3%)。惊厥发作时体温39℃以上(74.6%)。发热至惊厥发生时间在24小时之内占91.4%。热病过程中惊厥次数为1次者188例(87.9%),一般  相似文献   

8.
41 020505小儿热性惊厥1“例临床分析/周逢洽,二//广东医学院学报一2001,19(5)一388 随防63例,复发27例,复发率42.9%,提示热性惊厥(FC)易复发。复发危险因素为首发年龄小于12个月、首次发作为复杂型FC,有癫殉或FC家族史者.、分析结果表明,FC发作次数过多、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惊厥性脑损伤.影响几童智力发育。(冯晶) 0205肠氮硝安定直肠下段给药治疗小儿热惊厥的疗效观察/单保水…//华夏医学‘一2001 .14(4).一464一465 给药方法:静脉给药组20例,氯硝安定注射液0.lmg/kg加入生理盐水10ml内,静脉推注。直肠给药组,患儿取仰卧位。抬高臀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24 h内惊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为早期识别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384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为单次发作组和反复发作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惊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384例热性惊厥患儿, 年龄6个月~5岁, 单次发作组296例, 反复发作组88例, 两组患儿在是否首次发作、首次发作的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持续时间≥15 min、热性惊厥家族史及C-反应蛋白这6项指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非首次发作(OR=2.085, 95%CI 1.232~3.529, P=0.006)、首次发作年龄小(OR=0.970, 95%CI 0.948~0.993, P=0.010)、发作持续时间≥15 min(OR=3.587, 95%CI 1.497~8.596, P=0.004)、有热性惊厥家族史(OR=1.892, 95%CI 1.126~3.180, P=0.016)是热性惊厥患儿24 h内反复出现惊厥发...  相似文献   

10.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修涛  黄庭标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7):579-580,584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6例年龄≤3岁急性胃肠炎(GE)患儿中合并无热惊厥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356例中有9例符合BICE临床特点,男4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16.0±3.4)个月。GE症状轻微,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无热或低热,发作持续时间短,惊厥发作多在GE病程头3天,无频繁发作。出院后随访3个月至2年半,均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GE患儿的BICE高发于1~2岁幼儿,胃肠道症状轻,惊厥早期发生,均表现为强直-阵挛样发作,发作次数少于3次,无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研究(英文)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认识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做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对年龄在3~36个月的轻度胃肠炎伴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18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12例诊断为BICE,发病年龄(16.0±6.5)个月,6例(50%)冬季发病,9例(75%)3d内发生惊厥,为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7例(58%)有早期频繁发作,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2.1次。发作间期EEG、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痫治疗,3例(25%)复发,复发≤2次,病程最长为8个月。所有病例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本组BICE具有以下特点:1~2岁高发,冬季多发,无家族史;无热惊厥多出现于病程的早期,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早期频繁发作多见;血电解质、血生化、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部分病例可复发,病程少于1年,预后好。惊厥停止后不推荐应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无热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确诊并治疗的2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出院后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儿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28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全身性惊厥,在整个病程中有5例发生2次惊厥,1例发生3次,其余22例只有1次惊厥发作.28例接受脑脊液检查均正常,2例急性期有轻微脑电图异常,恢复期转为正常,所有病例头CT未见异常,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惊厥.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可能并发无热惊厥,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9):530-536
钟炎皋 :热性惊厥 (FC)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占小儿惊厥的一半左右 ,FC是指首发年龄在 4个月至 4岁 ,伴随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 ,体温在 38 5℃以上 ,出现全身性惊厥发作 ,持续数分钟 ,发作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临床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它脑损伤的病症。FC患病率国内报道为 1 1%~ 5 9% ,国外报道为 4%左右。FC的预后一般良好 ,但有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癫痫 ,遗留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等。  FC由于临床特点、防治方法和预后的不同 ,临床上将其分为二型 :①单纯型FC具有如下特点 :首发年龄为 6个月至 6岁 ;发作呈左右…  相似文献   

14.
首次热性惊厥时的体温与再发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3~4%的儿童患热性惊厥(PC),其再发率约40%。某些因素可增加再次发生无热或热性惊厥的危险性,如FC首次发作的程度,发作的年龄小于1岁、伴有并发症等。作者的经验是首次高热惊厥较首次低热惊厥的儿童再发机会要少,作者对首次FC发作时体温的高低与FC再次发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病人和方法在36个月中(1980年1月~1982年12月),将就诊的首次FC的儿童全都收入院,共97名儿童(男54、女43)。其中3名在医院出生,2名为低体重出生儿,其佘出生体重正常,生后无并发症。为了进行研究,作者将FC规定为短时间(少于  相似文献   

15.
首次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首次热性惊厥(FC)患儿106例的复发情况及可能引起复发的11种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FC的复发。方法随机选择首次FC发作就诊的患儿106例,对其进行1.5~5.5年随访,随访率为95.1%,对可能影响复发的11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首次FC的复发率为6l%,与患儿首次发病年龄,首次发病热度呈负相关;与热性惊厥家族史及患儿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呈正相关;与患儿性别、贫血、佝偻病、围生期异常、喂养方式无相关。结论由于FC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减少或控制FC的复发,可预防或治疗引起FC复发的上述5种因素着手,减轻或防止患儿智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58  
目的 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发的良性婴儿惊厥 (BICE)在华北地区的发病概况。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对因急性胃肠炎 (GE)合并无热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随访。结果 在观察研究时间内共有 898例GE患儿住院 ,伴无热惊厥者 16例 ,其中男 9例 ,女 7例 ,发病年龄最小 4 5个月 ,最大 2 6个月 ,1~2岁者共 12例。临床GE症状不严重 ,伴无热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 ,发作间期EEG(12例 )和视频脑电图监测 (4例 )主要改变为 4~ 5Hzθ波活动和正常睡眠EEG背景波 ,无一例有棘 慢波或尖波发放。其它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3例做脑脊液检查、10例做头颅CT检查结果均正常。惊厥发作易控制。出院后随访 14例 (平均间隔 1年 2个月 )未见惊厥复发 ,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结论 轻度GE可以伴有无热惊厥 ,其发生比例约为 1 78% (16/898) ,惊厥形式为全身强直 阵挛样发作 ,易于控制 ,预后良好 ,故可称之为BI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患儿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16例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首次发作危险因素,并随机抽取同期发热但无惊厥发作(既往也无惊厥病史)的601例患儿为对照组。结果616例热性惊厥患儿,男344例,女272例,汉族584例,蒙古族32例。1岁以下126例(20.5%),~3岁405例(65.8%),3岁以上85例(13.7%)。发作病因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6%(330/616)]、疱疹性咽峡炎[25.9%(160/616)]及幼儿急疹[10.5%(65/616)]居前3位。惊厥发作时体温在38.0℃及以上者570例(92.5%),16例(2.6%)患儿惊厥发作后出现发热。534例(86.7%)患儿在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发作。608例(98.7%)患儿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5 min 548例(89.0%)、~14 min 48例(7.8%)、~29 min 16例(2.6%)及≥30 min 4例(0.4%)。572例(92.9%)患儿在单次热程中仅1次惊厥发作。临床类型中单纯性热性惊厥占88.3%(544/616),复杂性热性惊厥占11.0%(68/616),惊厥持续状态占0.7%(4/616)。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惊厥时年龄、低钠、低铁、低锌、剖宫产、异常出生史、抽搐前1周疫苗接种史及热性惊厥家族史在热性惊厥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发热惊厥年龄、低铁、剖宫产、低钠及热性惊厥家族史是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以单纯性热性惊厥为主,惊厥发作时体温高,易发生于发热后24 h内,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引起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首次发作年龄、低铁、剖宫产、低钠及热性惊厥家族史,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96例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及病房1993-1998年诊治的96例高热惊厥(FS)患儿,经门诊随访3-8年,就其复发的因素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FS诊断标准 FS分为单纯性(SFS)和复杂性(CFS),SFS诊断参照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CFS诊断标准至少具有下述一项表现者:起病年龄<6个月或>6岁;惊厥发作持续15min以上;限局性发作;体温<38.5℃时出现惊厥;一次热病过程中惊厥发作1次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细菌性痢疾引起惊厥的原因。方法 分析28例小儿细菌性痢疾并发惊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和/或惊厥家族史者8例,28例惊厥均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伴意识丧失,惊厥发生于发热24 h内22例,~48 h 6例,惊厥发作1次21例,2次6例,4次1例;发作持续时间≤15 min 25例,~30 min 2例,>30 min 1例,惊厥停止后意识很快恢复23例,2~4 h恢复5例,休克1例。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细菌性痢疾引起惊厥的主要原因是高热惊厥,其次是中毒型菌痢。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16 9例惊厥患儿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结果 5年间共收治惊厥患儿16 9例 ,占同期儿科危重急症的 80 .1%。发病总趋势有逐年升高倾向 ,前 3年发病例数占总例数的 39.7% ,而近 2年占6 0 .3%。临床表现呈全身性大发作 15 8例 (93.5 % )。首次惊厥发作 94例 (5 5 .6 % ) ;既往有惊厥史者 75例 (44 .4 % ) ,热性惊厥 14 0例 (82 .8% )。有热惊厥家族史 32例。原发病为呼吸道感染者 10 9例 ,肠道感染 34例。无热惊厥 2 9例(17.2 % ) ,其中 8例为≤ 8个月婴儿 ,血钙≤ 1.75mmol/L。余 2 1例中 14例既往有 3次或 3次以上复杂型热惊厥史 ,11例本次惊厥形式为部分性发作 ,脑电图异常。 8个月~ 3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 ,占 71.6 % (12 1/ 16 9)。冬、秋季最多 ,夏季最少。提示小儿惊厥年龄段、季节性明显 ,呼吸道感染是主要原发病。热惊厥尤其复杂型热惊厥是癫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引起重视。169例惊厥患儿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西安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