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监测的方法,调查2010年1~12月在我院实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65例。结果人工气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0.76%,危险因素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人工气道的建立、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关。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及时有效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52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徐建平  孙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70-2272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52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将1999年6月~2005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104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院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各科室抢救实施建立人工气道13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3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7例,感染率为41.30%,统计分析显示,插管类型、置管地点、置管后留置时间、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高低、是否机械通气、口腔护理次数、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与置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P〈0.05),而采用密闭式吸痰管、使用人工鼻与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无密切关系(P〉0.05)。结论:多种因素与人工气道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取多项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是为探讨如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进行有效的护理,解决呼吸道感染,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人工气道的病人,实施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结果本研究36例病人护理后,仅5例气管切开患者、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人工气道的感染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严格的人工气道管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80例,选取同期未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80例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的方式发现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慢性肺部疾病史、人工气道、血清清蛋白(<25 g/L)、机械通气时间是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χ2=4.231、5.301、7.447、4.379,t=3.0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人工气道、血清清蛋白(<25 g/L)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旱期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建立人工气道前无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41例,将其中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58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的83例作为对照组,并对2组人群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头部位置、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及吸痰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4d,有基础疾病,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反复吸痰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而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头部位置抬高〉30°,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结论医院内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必须针对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即相关环节,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丧失了呼吸道湿化和对吸入气体的加湿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作用,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我科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法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更有效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并分析有关因素。结果:81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8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40例(占83.3%),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而治疗中气管切开、插管、吸氧、吸痰、雾化等均是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感染率升高。结论: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为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医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1例神经外科危重且行人工气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人工气道方式、留置时间、伴发基础疾病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处理上述指标与感染的关系。结果:211例患者中共发生50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70%,其中不同年龄、住院时间、人工气道方式、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及伴发基础疾病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5,7.232,7.352,7.015,7.117,P<0.05),而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P>0.05),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除性别外其他因素均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气管切开、留置时间较长及伴发基础疾病是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将2006年1月—2010年4月入住神经外科的68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按有无建立人工气道分为二组;患儿按GCS评分分:轻型、中型及重型昏迷。所有患儿均实行常规和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77.5%,明显高于无人工气道组(32.1%,P〈0.05);GCS评估为轻型组的感染率为30%,明显低于中型组52.9%,而重型组感染率最高为80.6%。结论人工气道的建立,极低的GCS评分是儿童颅脑外伤致昏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呼吸道护理,促进颅脑外伤的康复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环甲膜置管在上呼吸道阻塞的临床应用,分析气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2006-05/2018-05月在作者医院急诊科抢救的227例上呼吸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经皮穿刺环甲膜置管进行通气的121例患者为观察组,以经皮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通气的10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并统计术后发生气管狭窄人数,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气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6%(P=0.002);完成操作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出血、感染、喉水肿、声音嘶哑、气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插管型号≥8 mmID(OR=2.472,95%CI:1.279~4.776)、反复呼吸道感染(OR=2.147,95%CI:1.209~3.812)、插管时间>7天(OR=2.054,95%CI:1.112~3.794)、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OR=3.248,95%CI:2.086~5.058)、糖尿病(OR=2.138,95%CI:1.181~3.872)为影响上呼吸道阻塞患者发生气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环甲膜穿刺置管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环甲膜穿刺置管能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改善呼吸功能,满足保留气管需求,操作简单、耗时少,并发症低,是气管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35-937
目的:探讨麻醉相关因素对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及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在临床中预防效果,以期为其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拟气管插管全麻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843例,以2015年1月为限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以前患者(398例),分析其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因素感染率,对差异≤0.001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定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独立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对策。观察组为2015年1月以后患者(445例),对其应用预防措施,观察应用后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时间>3h、喉镜消毒剂消毒方式、多次过滤器、盲探插管、经口插管、插管偏深及拔管时间延迟均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时间、喉镜消毒方式、插管途径、插管深度及时间均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针对多因素分析结果制定预防措施,并应用于观察组,观察组感染率仅为仅为1.80%,低于对照组7.79%(P<0.05)。结论:麻醉相关因素与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直接相关,通过插管前、插管中及插管后饮食、环境、操作等进行综合预防,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19例人工气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19例患者共检出534株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330株(61.80%),革兰阳性菌119株(22.28%),真菌85株(15.92%);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复合菌感染比例高(75.34%);药敏结果显示感染菌株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无一耐药,常用抗生素对非发酵菌有较高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无一耐药.结论 ICU内人工气道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复合菌感染比例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很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424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追踪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者例数,分析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424例患者有423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20例,发生率为4.7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无口腔护理、感染性疾病手术、急症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大于3h、吸烟史、既往慢性呼吸系统感染和年龄等因素为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如果高龄或系感染性疾病手术、急症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大于3h,既往慢性呼吸系统感染及吸烟史,那么气管插管全麻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危险会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7-87,102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对降低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我科2000-2008年21例行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人工气道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喉癌患者(其中有18例喉部分切除术,行喉成形术;3例全喉切除术,行气管造瘘术)住院期间均呼吸道通畅无感染,伤口均I期愈合。结论喉癌术后患者采取人工气道精心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碧红 《吉林医学》2015,(5):981-98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措施及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需要气管切开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喉癌、喉血管瘤5例,喉外伤2例,急性喉炎、会咽炎3例,重性哮喘4例,重型颅脑损伤4例,其他呼吸道梗阻患者7例。结果:2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呼吸道通畅,无感染、出血,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及气胸,伤口均Ⅰ期愈合治愈。结论:气管切开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对术后患者人工气道采取综合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慈花  黄焕容 《吉林医学》2012,33(16):3510-3511
目的:探讨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使用湿化装置吸氧系统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气管切开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46例,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对照组(B组)48例,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纱布块、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的患者明显少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湿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