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49年,Sèzary对1939年以来的4例病人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发表了一种新的皮肤网状细胞增生病(即“Sèzary综合征”)的详细报告。此病的临床特点为全身性红皮病伴有着色过度和表皮剥脱、狮面、掌跖鳞屑和皲裂以及甲板营养不良,并合并慢性自血病。关于Sèzary综合征在临床上是否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疾病以及将其分类为一种真正的恶性肿瘤是否适当,资料中曾有过相当多的讨论。一些研究者认为该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疾病,或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复合症状,可能并发于各种不同的淋巴增生状态,如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Sèzary综合征代表蕈样肉芽肿(MF)的一种类型的临床表现,是一种恶性肿瘤。近来关于淋巴细胞膜标记的研究证实,Sèzary综合征和MF中的异常细胞均具有胸腺衍生(T细胞)的特性,支持上述解释。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50例皮肤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其中包括14例MF、14例原发淋巴瘤(PLS)及22例继发淋巴瘤(SLS)。所有病例经过足够长时问的临床随访后,重新切片,作HE染色、网状纤维及Unna-Pappenheim染色。皮肤原发及继发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型及非何杰金氏型,而后者又分为弥漫性或滤泡性,并以何种细胞型占优势加以详细描述。在1例S(?)zary综合征(SS)及几例MF,将皮肤及淋巴结均立即放入戊二醛,并固定于Palade氏液中。以后在各级酒精中脱水并包埋于Spurr氏树脂内。超薄切片用硝酸铀及枸橼酸铅水溶液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3.
下列三个因素有助于查明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NHL)肿瘤细胞的来源:T、B 淋巴细胞体系,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转化反应以及淋巴结的滤泡中心细胞(FCC)。小淋巴细胞受到非特异的促有丝分裂素或特异的抗原刺激后,变为分裂母细胞,这种形态学的转变早已被证实。在抗原刺激的过程中,小淋巴细胞变为转化或分裂淋巴细胞并产生子细胞。当抗原刺激减弱后,又可重新变为静止小淋巴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对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病(LCH)简便特异的病理诊断方法,作者对花生凝集素及 S100蛋白两种染色方法作了比较性研究。病理材料来自 LCH 受累的组织,包括皮肤、淋巴结、脾及肺。对照组材料分别取自良性黑素细胞痣及幼年黄色肉芽肿的皮肤、T 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病的淋巴结、B 细胞淋巴瘤的脾以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的肝、脾组织等,另外也采取了正常组织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5.
争光霉素(Bleomycin)是一种新的抗肿瘤抗菌素,主要用于头颈部鳞癌,也可用于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和睾丸胚胎细胞癌等。其大部分毒性反应似与它在皮肤和肺内浓度较高相平行。作者报告了25名应用争光霉素治疗的各种种瘤病人,发现19名有皮肤反应。出现皮肤反应时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光线性类网状细胞增生病(AR)皮损浸润细胞的性质,作者用免疫组化法对13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病理材料取自13例AR患者的临床活动性皮损,冰冻切片,将多种抗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经敏感的PAP方法处理。结果,10例真皮中50%以上的淋巴细胞表达了Ts/Tc表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长期对穿凿性毛囊炎病例的研究中遇到一女孩有毛发角化病。数周以后发展为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患者为14岁白种女孩,1971年6月来诊。主诉为最近6个月在臂、大腿和臀部痒感增加,发生硬的红色丘疹,而过去从未有过任何皮肤病症。皮肤科的检查发现在臂、大腿的伸面和臀部有播散的1~3毫米大小的红色锥形毛囊性丘疹伴有  相似文献   

8.
皮肤CD8+T细胞淋巴瘤罕见,常见于成人.皮肤损害可表现为蕈样肉芽肿(MF)样、Sezary综合征样、全身性银屑病样、播散性湿疹样网状细胞增生病(PR)、限局性PR和皮肤结节等.约半数病例为侵袭性或惰性.瘤细胞常示向表皮性和主要浸润于皮肤附属器周围,示CD8+、CD7+、CD3+,但常丢失CD2和CD5,不常表达活化抗原(CD25、CD30、Iα).此瘤需与富于CD8+T细胞的疾病如皮肤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鉴别,以及与MF之反应性CD8+细胞区别.  相似文献   

9.
争光霉素,又名博莱霉素(Bleomycin),是1962年从Sverticillus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抗菌素,在临床上有效瘤谱较广,对于皮肤癌、阴茎癌、宫颈癌、何杰金氏病,肺部鳞状细胞癌,网状细胞肉瘤等有良好治疗作用,并报导用于治疗银屑病也能获得显著效果。兹就我科应用争光霉素治疗银屑病39例的疗效观察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了3例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在应用维持量化疗的缓解期间发生何杰金氏病。例1女18岁,患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活检确诊为ALL,应用亚德里亚霉素(Adriamycin),长春新硷,强的松龙和1-门冬酰胺酶(AVPL)联合治疗,6周后获得临床和血液学的缓解,腰穿脑脊液发现大量母细胞,故用颅脑放疗(2400r)和鞘内注射氨甲喋呤(MTX),一疗程后脑脊液阴性,再接受标准口服维持量化疗(每天服6—巯基喋呤,每周用MTX和环磷酰胺),10个月后发现咽炎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活检证实为淋巴细胞缺少型何杰金氏病。例2女30岁,因疲劳,出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淋巴瘤病较为罕见。对其性质及组织来源有过长期争论。目前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表明它属于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绝大多数为 B 淋巴细胞来源,极少数为 T 淋巴细胞来源。诊断上需与血管肉瘤、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血管中心免疫增生病及反应性血管内皮瘤病等皮肤疾病相鉴别。血管内淋巴瘤病预后差,早期按全身性大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方案治疗有可能达到较长期缓解。  相似文献   

12.
作者等自1970年以来,应用口服大剂量β胡萝卜素(Solatene)治疗133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27例多形性日光疹(PMLE)、6例目光性荨麻疹、3例夏令疱疹、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病及2例光化性类网状细胞增生病(actinic reticuloid),以求改善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光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蕈样肉芽肿 (MF)和S啨zary综合征 (SS)患者淋巴细胞DNA的不稳定性。 方法采用彗星测定 (CometAssay )或称为单一细胞凝胶电泳 (ThesinglecellgelelectrophoresisSCGE)研究受X线引起MF和S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损害的淋巴细胞培养建立的T细胞系的DNA损伤和修复。以正常人淋巴细胞为对照组。结果 MF和SS患者淋巴细胞DNA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且很难修复 ,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F和SS患者淋巴细胞的DNA表现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修复障碍 ,提示MF和SS是从一种良性皮肤病发展成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国内第一例蕈样肉芽肿(MF)并发脂溢性角化病(SK,Leser-Trélat征),在已报告的文献中为第4例.SK发生于MF后23年,有的位于MF皮损处,与后者的发生和消退平行.组织病理检查显示SK和MF两种病变.免疫酶标证实浸润细胞主要为活化辅助T淋巴细胞,表皮内郎格罕细胞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一个病人患有皮肤T细胞淋巴组织瘤[或称淋巴肉芽肿病(Lymphogranulomatosis)也称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在采用放疗与化疗联合疗法,获得成功之后两年里、临床上出现了塞沙利氏综合征(Sezary syndrome)。经临床组织学、电子显微镜观察之后、发现此病人为一个典型的塞沙利氏综合征的病例,其恶性细胞(塞沙利氏细胞)已侵犯到周围血液并有渗出,这种细胞很像T细胞。对该病人测定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皮肤T细胞淋巴瘤"这个词一直用以包括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皮肤T细胞病"的概念又进一步扩大而包括一些恶性前的疾病,如斑块型类银屑病、淋巴瘤样丘疹病等.这些病发展很慢,至少在发病初期是如此.关于此类病的自然病程,今后的研究可能会提供更确切的资料.不过,根据尸检已证明本病有向皮肤外器官扩散的倾向,特别是淋巴结、肺、肝和脾.无论何杰金氏病还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检查对估价预后和制订治疗计划都起着重要作用.病史与查体:皮肤T细胞病患者的检  相似文献   

17.
蕈样肉芽肿(MF)系T淋巴细胞性质的一种皮肤淋巴瘤,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GM)系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两者同时发生的情况甚为少见。作者等报告一例MF伴发IgGK型GM,同时有Ⅰ期骨髓瘤的症状,并对患者的皮肤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表现型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告一例同时患有蕈样肉芽肿(MF)和慢性B细胞性白血病(CLL),人类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TLV-1)感染的病例。患者男性,80岁,无  相似文献   

19.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突变细胞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细胞凋亡来清除,公认的CTL介导靶细胞凋亡有两条途径:通过Fas受体/Fas配体途径介导靶细胞凋亡。通过颗粒酶/穿孔素途径介导靶细胞凋亡。为了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中是否存在CTL介导的靶细胞凋亡途径异常,我们对MF皮损中Fas和颗粒酶B(granzyme B,GrB)抗原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6例淋巴瘤样丘疹病(LP)与14例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PLEVA)患者进行比较以便确定二者是否为同一疾病或是不同疾病。并对LP、PLEVA和恶性淋巴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对二病组的年龄、性别、皮损大小及分布、病程进行了临床研究。皮肤活检标本除了做HE染色外,亦分别做抗Ki—1抗原(何杰金氏病相关抗原)、抗Leu—26抗原(PanB细胞抗原和抗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