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光耀  张倩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65-1267,1280
根据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是风、火、痰、瘀、气、虚六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相互影响,于分秒之间病机瞬息万变;虚为中风之本,气机逆乱为中风之基,风、火、痰、瘀为中风之邪,六种病机相兼为病,相互消长;提出“整体性、多元性、一方合多法”围攻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痰瘀痹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01例中风病痰瘀痹阻证的分析,认为该证候可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当辨痰瘀之有无与主次,而治痰治瘀须重调气。  相似文献   

3.
总结从火热辨治中风病经验。中风急性期火热病邪与心、肝、胃三脏气化失常密切相关,中风恢复期火热内伏可伤津、损络、炼液成痰成瘀,扰神以致复中,此期尤重痰瘀痹阻在中风演化中的重要性,后遗症期痰热、痰火可使人体精血衰耗,出现阴虚。临床常用夏枯草、黄连、黄芩清泻中风急性期火热;金银花、天麻、葛根、羌活清散恢复期火热所致痰瘀;生地黄、珍珠母、肉苁蓉、人参清益后遗症期火热所致阴虚。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内,病因不外乎“风、火、痰、瘀、虚”五端,而认为缺血性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发病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回顾中风病的发病学 ,对近 10年来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提出以下学说 :中风病肾虚肇基学说 ;中风病病因积累学说 ;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痰瘀互阻学说 ;中风毒邪论 ;瘀血阻络学说 ;形神失调学说 ;其他发病学说。认为对中风的认识 ,古往今来 ,经历了由外风到内风 ,由外感到内伤的漫长过程 ,目前正由重瘀时代、重痰时代、重痰瘀时代向中风毒邪论方向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风以虚为本 ,风、火、痰、瘀、毒众邪为害的病机认识 ,丰富了中风病的发生学  相似文献   

6.
<正>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窍闭阻的病机中风病病机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金元以后的"内风"立论,再到现阶段的"气"、"瘀"、"毒"等病理因素致中风三个时期。但中风病基本病机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中风的病机复杂,而气血逆乱,脑窍痹阻是病机关键。张根明[1]认为,正气内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上犯脑窍,脑脉闭阻,神机失用,发为神  相似文献   

7.
何华 《中医研究》2007,20(9):4-6
痰浊和瘀血在中风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痰瘀与中风的关系,历代医家早有阐述。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痰瘀互阻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中风病多因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或脑脉闭阻,具有起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急性期以风痰瘀血痹阻络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等标实之证多见。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湿热郁阻在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中并不少见。笔者2012年10月—2014年6月采用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郁阻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9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8例,女41例;年龄40~78岁,平均61.5岁;病程7~16 d;其  相似文献   

9.
提高中风病辨治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成科 《新中医》2003,35(11):3-6
从中风病的定义、病机、临床分期、辨证施治等方面对提高中风病辨治水平进行探索。明确界定中风病为急性脑血管病,是气血逆乱、痰瘀内阻造成脑络破裂出血或脑络痹阻所致的局限性功能异常,其病机是脑络破裂血溢瘀血浸淫压迫脑髓,或脑络痹阻而致脑髓失荣所致的脑髓损害。临床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并将中风后昏迷超过24小时者定为中风重症,辨证首辨闭证与脱证,再辨闭证之顺与逆。强调中风病取效关键在于急性期和缓解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而并发症应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接近150万,幸存者中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重度致残率约占40%以上,已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其病理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毒,但对其发病的关键环节认识不一。本文通过对中风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正气亏虚"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发病基础;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病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为急性期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评价络瘀通胶囊治疗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进行双盲、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给予络瘀通胶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对照组给予益脑复健胶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结果:络瘀通胶囊治疗中风病的治疗总显效率为6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急性期与恢复中晚期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络瘀通胶囊治疗中风病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中风急性期(发病时间7 d)患者50例,于入院后第1日测定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中医证型,与阴性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 (1)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血浆MT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与风痰瘀阻组MLT值较其他证型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MTL值显著低于其他组。(2)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GA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较风痰火亢组、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3)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CCK水平较风火上扰组显著升高。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部分证型血浆脑肠肽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旭 《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本文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诱因,风痰上扰,络破血溢是出血性中风的直接病因,而脑出血后,痰瘀、水毒等病理产物互结,郁闭脑窍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并指出痰热腑实是出血性中风病机转归之关键,以期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讨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3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探讨了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痰瘀同治法则通过作用于血管及血液流变学、脂质代谢、炎症介质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在中风急性期多痰热腑实,当通腑化痰,升清降浊为首务,对于痰瘀胶结,祛瘀化痰,勿忘调气,对于中风急性期毒损脑络,解毒通络,善用虫类,中风病急性期常瘀水互结,注重活血利水;中风病未病先防,勿忘滋阴填精,慎温燥太过,中风病后遗症期,调理气血,重用藤类,治疗时纵观整体病情,并重视个体化,祛瘀化痰、活血利水、解毒通络、化痰通腑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对消渴病并中风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消渴病并中风病因病机的再探讨,突破传统阴虚致瘀、血虚致瘀的病机认识,提出“痰瘀阻络”可能是消渴病并中风的最主要病机,主张选用古方温胆汤治疗该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点与脑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首次中风病人,将CT检查结果与中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分、频率、年龄等进行分析。其结果提示,中风病病人,痰症和瘀证是中风病人整个病程的主要病理改变。火证、瘀证和痰证是中风急性期主要改变,而出血性与缺血性之间的中医证型又不尽相同。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则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改变。但中风病证候的改变与年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痰瘀阻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自拟化痰通络汤及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临床疗效、NIHSS评分改善及B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病急性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是一类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在西医可归类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自古代起,就有很多医家对于中风的诊治以“痰浊”“瘀血”因素展开论述。近五年以来,随着对中风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论述愈发普遍。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同样发现“痰、瘀”两者已变成中风疾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痰”与“瘀”两者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相互促进。故治疗上也应注意痰瘀同治。笔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简要论述古代与近现代的医家对于中风疾病中痰瘀理论的理解;通过整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痰瘀并治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中风病各个时期的理法方药,来论述以“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中风疾病的诊疗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