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1]。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动脉瘤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其麻醉处理上有特殊性。现将我院2000—2004年以来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ASAⅠⅡ级,男19例,女6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年5月~2010年8月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探查治疗,9例入院时均呈昏迷,其中5例一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呼吸不规则;均在入院1~2 h内急诊手术探查。结果 9例中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死亡2例,术后完全清醒6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未行DSA或CTA检查,为争取抢救时间,可急诊手术探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hunt分级Ⅰ~Ⅲ级10例,Ⅳ级2例。在发病3d内行显微手术夹闭,其中6例手术经额锁孔入路完成。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12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8例术后复查头部CTA显示夹闭满意,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重要方式,急性期手术及个体化选择锁孔手术对减少再出血几率、减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6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病例,男4例,女2例。3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儿童颅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儿童外伤后硬膜下出血伴后颅窝血肿,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肺部感染并发脑出血。Hunt和Hess分类:5例为I级,1例为Ⅱ级。结果: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或NBCA经DSA行栓塞治疗,6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儿童颅内动脉瘤虽属罕见,但介入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紧急处置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再次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系统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栓塞材料选择及技术操作特点.结果 510例接受介入栓塞患者中共发生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1例,发生率为2.2%,其中8例为弹簧圈突破,2例为微导管穿破,1例为辅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于溶栓过程中再次出血.经过积极紧急处置,10例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1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是一种严重,甚至灾难性并发症,原因多为弹簧圈突破,其次为微导管突破.但只要采取积极、合理的处置措施,致残致死率可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患者的急诊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方法 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患者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减压术。10例术前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16例怀疑为动脉瘤性。结果颈动脉动脉瘤4例,中动脉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动脉瘤夹闭及去骨瓣减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结论对于术前可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应积极行急诊动脉瘤夹闭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于怀疑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应仔细分析CT后积极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7.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8.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 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 ,并继续栓塞止血。 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 5例致密栓塞 ,<90 %栓塞 2例。 4例恢复好 ,1例轻残 ,2例术后 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继续栓塞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病例均经CT血管成像和DSA明确诊断.结果 14例患者栓塞成功12例,1例术中破裂,1例行手术夹闭.12例中随访到5例,1例术后3月出现大量头发脱落,1例术后头痛持续2月,5例在6~12月随诊脑血管造影,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检查证实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脑室内出血,1例为缺血症状。对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宽颈动脉瘤),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液态胶栓塞1例,1例失败。结果 7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动脉瘤位于胼周动脉远段分支动脉。8例中,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5 min复查造影,完全栓塞4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也可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颅内动脉瘤,并复习其临床特点及影像。Hunt 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1例。14例均在栓塞术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7例术后6个月内造影复查。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中,位于后交通动脉5例,前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3例,椎动脉3例。16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5个,部分闭塞(>于95 % ) 1个。3例神经系统症状彻底恢复,4例睑下垂改善明显,7例眼外肌麻痹恢复较慢。无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尽管此报告的病例数目较少,脑血管造影证实其良好效果与相关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12.
王额尔敦  闫清  王亚华 《人民军医》2002,45(11):639-640
为了避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下脑动脉栓塞术时 ,因疼痛、紧张及气管插管等操作引起病人短时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 ,2 0 0 0~ 2 0 0 1年 ,我院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施行脑动脉栓塞术 ,效果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32例中 ,男 14例 ,女 18例 ;年龄 4 0~5 6岁 ,平均 4 8 2± 8 6岁。体重 4 6~ 78kg。无心肺疾病史 ,ASAⅠ~Ⅱ级。脑动脉瘤 12例、脑血管畸形 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9例、前交通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3例。1 2 麻醉方法 麻醉前常规禁食禁饮。均在入DSA室前 30min肌肉注射苯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于全麻下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45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90%栓塞4个。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梗死死亡。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弹簧圈栓塞术已逐步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规律的随访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别是辅以3D重组(VR)技术的旋转DSA被认为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金标准,但它为有创性检查,重复施行不是理想的方法。而MR血管成像(MRA)在显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残腔存在与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随访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因此研究者建议将MRA纳入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弹簧圈栓塞术已逐步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规律的随访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别是辅以3D重组(VR)技术的旋转DSA被认为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金标准,但它为有创性检查,重复施行不是理想的方法。而MR血管成像(MRA)在显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残腔存在与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随访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因此研究者建议将MRA纳入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5例有明确头颅外伤史患儿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病例.经CT、MRI检查,2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别表现为右枕部颅内出血及左颞部颅内出血,另1例为后颅凹少量出血伴天幕缘少量硬膜下出血,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少量出血.5例患儿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C1段外伤性动脉瘤,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右大脑后动脉远端外伤性动脉瘤,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其中左颈内动脉C.段外伤性动脉瘤和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经GDC栓塞术治疗,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及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于术夹闭.另1例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经GDC栓塞术及2例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均获成功,末留任何后遗症;5例均能正常的学习和牛活.结论 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及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搜集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6例(其中血泡样动脉瘤2例,巨大动脉瘤3例,垂体瘤手术致假性动脉瘤1例,共6个动脉瘤),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6例患者共置入WILLIS覆膜支架6枚,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4例一次球扩后支架贴壁良好封堵瘤颈,动脉瘤不显影,l例3次球扩后,造影动脉瘤不显影,l例4次球扩后造影动脉瘤仍淡淡显影,10 min后造影动脉瘤不显影.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所有患者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预后良好.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好,无需瘤腔内弹簧圈栓塞,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中对动脉瘤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及术后复发率低是其突出的优点,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病史及造影资料,其中10例术中出血。10例中4例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双导管弹簧圈栓塞术,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结果 8例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出血,出血表现为对比剂外溢,载瘤血管一过性血流变慢,其中5例弹簧圈突出瘤壁,1例微导管突出瘤壁外,2例微导丝突出瘤壁外;另2例为弹簧圈栓塞中造影仅见血流明显变慢,未见对比剂外溢及微导管、微导丝和弹簧圈突出瘤壁,术后CT证实为出血。10例术中破裂者中9例致密栓塞,1例部分栓塞,术后对症治疗7例,开颅引流减压3例。6例恢复好,1例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死于颅内压增高。结论术中出血导致的载瘤血管血流变慢易被忽视,而此征象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颅内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圈 (EDPC)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1999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用EDP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8例。其中 5 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例 ,术前Hunt&Hess氏分级 :Ⅰ级 36例 ,Ⅱ级 12例 ,Ⅳ~Ⅴ级 8例。本组 5 8例 6 0个动脉瘤 ,均采用EDPC治疗。放置铂金圈过程中及解脱后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以了解动脉瘤腔栓塞情况。结果  5 8例中 ,前循环动脉瘤 5 1例 ,后循环动脉瘤 7例。多发性动脉瘤 3例。 5 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6 0枚动脉瘤 ,5 8枚动脉瘤栓塞成功 ,2枚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失败 ,手术成功率为 96 .6 %。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 :完全填塞 4 4 (75 .9% )例 ;不完全填塞 12 (2 0 .7% )例。本组非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 6 .9% ,1例因EDPC疝入载瘤动脉发生偏瘫。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 ,本组无死亡病例。本组 4 1例患者经 1~ 4年随访 ,无SAH再复发病例。结论 EDP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