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关胸前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将12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传统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B组关胸前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肋间神经阻滞,分别记录拔管清醒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后7d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在术后24 h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效果好,操作简单,是一种理想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后外侧切口开胸的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n=30),使用北京KOOLAND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T-I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两个肋间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B组为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组(n=30),采用日本wells公司生产的电子泵,用吗啡加氟哌利多行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术后疼痛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2﹑3﹑4﹑5﹑8天的VAS评分,对患者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级,并记录患者术后8d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尿潴留,肠麻痹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后止痛效果好于B组,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A组好于B组,手术后镇痛副反应A组少于B组。结论:在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肋间神经冷冻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77例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进行术后镇痛,并与其他镇痛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患者主观感受疼痛显著减轻,总有效率达97%;术后止痛药需要量及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少于另两组,由于减少剧烈疼痛的刺激,有利于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患者咳嗽有力,气道通畅,肺扩张好,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从而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机会减少;在肺功能的检测中,肋间神经冷冻组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对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切口疼痛缓解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可以在胸外科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剖胸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于剖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40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施行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n=20)与病人自控镇痛(n=20),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术后3天内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两组病人术后因镇痛所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自觉疼痛减轻,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平均疼痛评分(2.15±0.31)低于病人自控镇痛组(2.94±0.45,P<0.05),而镇痛副反应更少。结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操作简易直观,镇痛效果相对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朱步銮  柏红  孙小娟 《护理研究》2013,27(17):1736-173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在开胸手术中、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40例单侧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次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A组病人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肋间胸椎旁注射0.5%罗哌卡因12mL~15mL。B组病人单纯全身麻醉,所有病人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切皮反应、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h、6h、12h、24h和48h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病人切皮后5min血压、心率、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后2h、6h、12h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用于胸科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肋间神经阻滞和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肿块切除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梅苓  尹华  朱赟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13-1114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和静脉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费用,为麻醉医师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1月~2004年8月10年间3689例经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和.356例经静脉麻醉行乳房肿块切除术的病例。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费用。结果:静脉组镇痛满意率99%,术中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通气为55例,15.5%,术后恶心呕吐56例,15.6%,麻醉费用平均705.4元。肋阻组镇痛满意率92.5%,并发症气胸2例,0.054%,局麻药中毒5例,0.14%,均为双侧肋间神经阻滞,平均费用233.56元。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各有利弊,麻醉医师应综合分析病人病情和自身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做出一个合理的麻醉选择,在确保安全无痛的前提下,兼顾病人的经济承受力。  相似文献   

7.
自 1996年 3月~ 2000年 2月,采用 0.375%布吡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镇痛 25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随机将 660例病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 (Ⅰ组 )和未作肋间神经阻滞组 (Ⅱ组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Ⅰ 组 252例剖胸术后采用 0.375%布吡卡因注射液 20 ml,行肋间神经阻滞。方法以 7号针头于胸部切口两端行肋间神经阻滞,每处注药 2.0~ 3.0 ml,上下包括 3个肋间,注意避免注入血管内。Ⅱ组 408例,术后未行肋间神经阻滞。两组均观察术后 24、 48、 72 h。镇痛效果及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2 结…  相似文献   

8.
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法在开胸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成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A组,n=50)与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镇痛组(B组,n=50).A组关胸前冷冻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阃神经根部[(-60±10)℃,90s],B组关胸前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泵.根据VAS法对术后胸痛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追加镇痛药物、肺部并发症和术后肺功能FEV1的情况,及进行术后肋间神经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在VAS评分、追加镇疼药物使用和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肺功能FEV1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A组患者可出现较长时间切口周围及上腹部麻木感,但基本可以耐受.结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法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术用于胸部手术后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50例全麻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125,施行肋间神经冷冻术);对照组(n=125,未施行肋间神经冷冻术)。术后观察并记录镇痛药物用量、疼痛评分(VAS)及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后镇痛药物用量、VAS评分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冷冻肋间神经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黄亚男  钱静 《全科护理》2021,19(21):2943-294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急性疼痛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1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0例,两组病人均行蛛网膜下隙麻醉.A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B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时静息状态、主被动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静息和主被动运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镇静过度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人头晕、恶心、呕吐等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全麻诱导前先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B组直接行全麻诱导。术中根据BIS、血压及心率调节全麻药的泵注速度,手术结束时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及全麻后患者的苏醒时间。患者的术后镇痛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B组应用静脉泵术后镇痛,观察术后2 h、4 h、8 h、12 h、24 h的镇痛效果、镇静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A组与B组相比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以及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12 h、24 h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的镇静评分与B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未发生皮肤瘙痒、穿刺部位血肿、气胸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B组有9例发生恶心呕吐,6例发生皮肤瘙痒,与A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可增强全麻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开胸术后应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泵镇痛方法 对控制手术后疼痛的疗效,确定开胸术后镇痛的有效镇痛模式.方法 40例随机分为单纯静脉泵组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泵组,每组20例.PCIA组:吗啡1 mg+氯胺酮1 mg/ml/PCA,间隔时间5 min,每小时限量12 ml.联合组在关胸前应用0.2%罗哌卡因于切口和其上下肋间神经进行阻滞,术后镇痛泵给药同PCIA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手术后24 h各评分点VAS疼痛评分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及用药总量PCIA组明显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A组恶心及头晕发生率高于联合组.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镇痛方法 可以达到有效的术后镇痛效果,可以减少静脉镇痛药物的用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手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胸术后镇痛对病人恢复及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对大多数病人能提供很好的术后镇痛,但有个别病人可出现镇痛不完全.本研究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术后镇痛,取得优异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应用于腹部损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防治的效果。方法:72例腹部损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6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和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胸痛情况、肺部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疼痛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肋骨骨折所导致的吸气性胸痛,结合个体化的胸壁固定方式,可显著降低腹部损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5.
肋间神经冷冻术用于胸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消除胸部手术后切口疼痛,减少患者术后痛苦,降低开胸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50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北京库蓝(KOOLAND)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T-1型冷冻手术治疗机作为冷冻发生器,术中显露肋间神经,取4~5根肋间神经,原则上包括切口所处水平及准备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用探头直接接触肋间神经,每根肋间神经以-60℃的温度持续90 s的时间做肋间神经冷冻,观察镇痛效果.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级,本组病人总的止痛有效率为96%.术后度冷丁用量明显减少,患者咳嗽排痰能力明显增强,患者无缺氧及呼吸困难,无肺不张发生,切口麻木感持续约3个月,半年内基本恢复.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作为开胸术后止痛的方法简单易行,术后病人无痛或基本无痛,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病人恢复快,对肺功能无影响,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减少.术后肋间神经可以再生,效果优于其他的止痛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羟考酮及其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老年胸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65~75岁,性别不限,BMI 18~25 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 SA)I~II级。无慢性疼痛,无酒精滥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4组:羟考酮组(A组)、羟考酮组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B组)、舒芬太尼组(C组)和舒芬太尼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D组)。4组均接受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进行统一管理。A组和B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配方:羟考酮50 mg稀释至100 mL,无背景剂量,Bolus 4 mL,锁定时间5 min;C组和D组舒芬太尼150μg,背景剂量2 mL,Bolus 0.5 mL,锁定时间15 min;且B组和D组关胸前行肋间神将阻滞。观察术后4,12,24,48 h静息及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使用量、镇痛满意度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静息、咳嗽VAS评分低于C组(P0.008),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镇痛药物使用更少,较A组和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08)。结论: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静息、咳嗽VAS评分低于舒芬太尼且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阿片镇痛药物使用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外科剖胸手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1/2005—1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00例。对100例胸外科开胸手术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肋问神经冷冻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胸部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术后1,2,3周分别对每组患者用PURTTAN BENNET肺功能测定仪器行肺功能检查,主要检测反应术后早期实际肺功能的指标(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客观评价肋间神经镇痛治疗在胸外科剖胸术后镇痛的作用。 结果: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20,8.23,P〈0,05)。②肋间神经冷冻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时间较快。术后第3,7天,肋间神经冷冻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2&;#177;10)%比(41&;#177;13)%,(67&;#177;14)%比(48&;#177;13)%,P均〈0.01];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9&;#177;10)%比(43&;#177;12)%,(65&;#177;12)%比(52&;#177;15)%;P〈0.01或0.05]。③术后第14,21天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及第1秒钟时间肺活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对剖胸手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不会对肋间神经造成永久性损害,可使患者术后肺功能早期恢复,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20例,观察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VAS评分。结果 B组、C组较A组镇痛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小,术后VAS评分有明显差异。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手术效果优于局麻,对循环、呼吸影响小,且术后镇痛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比卡因、吗啡,或罗比卡因、吗啡、新斯的明不同配伍用于术后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的作用。方法:60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用药为0.05%罗比卡因100mL;B组用药为0.05%罗比卡因 0.004%吗啡100mL;C组用药为0.05%罗比卡因 0.004%吗啡 0.001%新斯的明100mL。三组均于手术毕注入首剂量0.25%罗比卡因5mL,然后按各组配方以2mL/h的速度用微量泵于硬膜外持续输入。分别记录用药后48h内VAS评分,肠鸣音听诊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恶心、呕吐、肠蠕动过强不适、腹胀、心动过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果:B、C两组术后均获满意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的镇痛效果(P<0.01),C组的手术后肠鸣音的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早于和短于A组和B组(P<0.05或P<0.01)。其它副作用两组无明显差异。三组无一例发生运动阻滞现象。结论:罗比卡因、吗啡、新斯的明配伍用于术后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的方法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较少,尤其是能使手术后胃肠功能较早恢复,有利于手术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神经阻滞的局麻药中加不同剂量芬太尼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80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单用局麻药;B、C、D组局麻药中依次加入不同剂量芬太尼,记录手术后不同时间段WHO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偶见不良反应,A、B、C组镇痛时间依次延长,C、D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上肢神经阻滞局麻药中加用芬太尼可延长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推荐最佳剂量为50μ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