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 Fr.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 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首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并言“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二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对其祛风散寒、温阳止痛的卓著功效,皆予赞誉,而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关于细辛的用量,自南宋·陈承著《本草别说》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之后,多数医家认为细辛量大可致中毒,随之渐有“辛不过五 相似文献
2.
3.
4.
5.
重用细辛与常规剂量细辛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药细辛历来视为治顽痹之要药,而自古以来就有“用不过钱”之说。我们重用细辛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40例,并与用常规剂量细辛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5.0%,总有效率90.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6.7%和73.3%。另外,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总数及指数、关节肿胀总数及指数、双手平均握力、20米行速、关节功能指数等8项指标,治疗组明显为优(P<0.0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邢俊梅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9,(3):258-259
细辛不过钱,为临床施药之清规,自古至今,未敢于逾越,连当今药典亦明文规定。细辛,水煎内服,成人每日1—3g,此规定当否,笔者不敢苟同,今陈异议。 相似文献
9.
10.
12.
重用细辛治疗顽泻验案河南450000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秀华,杨玲主题词细辛/投药和剂量,腹泻/中医药疗法笔者重用细辛治疗顽泻10余例,均获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典型病例患者周某,女,60岁,干部,住院号:9478。曾多方求治,屡进中、西药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3.
开髓是临床上急性牙髓炎应急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用局部注射麻醉法减轻开髓过程中的疼痛。2000-2008年,我们在由深龋引起的急性牙髓炎221例(236颗)的开髓镇痛中分别应用2%、4%、6%细辛酊和2%利多卡因,观察不同浓度细辛酊的镇痛效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仲景用药剂量析当今细辛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因根细而味辛得名,有小毒,是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散寒通窍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是善用细辛的典范,创制了许多名方,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然后世师仲景方而畏其量,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如《本草纲目》载:“不可过一钱,多用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证类本草》云:“不可过半钱匕。”《本草经疏》亦说:“不可过五分。”《中国药典》(1990年版)及高等医 相似文献
15.
16.
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辛剂量、用法、采制、品种等方面,对细辛用量之争渊源与沿革作了考辨。指出,应用细辛既要遵循古训,又不能墨守陈规,要在明确细辛有小毒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不同剂型、不同药用部位的用量予以规定,以便临床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芪性甘微温,入肺、脾经,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效,临床主要用于表虚自汗、脾虚泻泄、脱肛、中气下陷、消渴水肿、痈疽久不收口等症。其对肾炎有利尿消肿、减少蛋白尿之效,但必须注意其用量。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用量正确则药后尿量可增加64%,用量小则无利尿作用,用量过大则尿量反而减少。黄芪用量小于15克时,无利尿作用;用量至30克时,尿量增加31%;用量至45克时,尿量增加57%;用量至60克时,利尿作用最为显著,尿量可增加64%;用量至80克时,利尿作用明显下降,尿量只增加17%;用量至120克时,无利尿作用,尿量反而减少。黄芪虽然有利尿消肿之功效,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