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我科自1990-1998年期间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病例520例。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螺钉位置错误,其次为螺钉折弯,超长及复位错误。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断钉和腰部疼痛。随着RF系统的使用及术中采用X线监测,手术失误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治疗脊柱疾病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在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便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对本科1988-1999年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病的47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8例获随访(占90.1%)。术中并发症26例,发生率5.5%;术后并发症64例,发生率15%。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采用CD、DRFS、Dick、RF及Steffee等5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时,共72例,占总并发症例数的80%,上述5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CD技术0-12.9%、DRFS技术6.8%-11.9%,Dick技术7.3-12.7%,RF技术2.4%-19.5%,Steffee技术10.1%-21.5%。主要并发症包括假关节、椎弓根螺钉断裂、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等。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掌握不熟练、内植物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等。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引起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熟练程度不够及内植物本身设计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陈兵 《中外医疗》2011,30(8):26+28-26,28
目的探究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诊的96例有脊柱疾患的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术中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探究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由于定位错误、螺钉位置不当以及松动等原因造成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数量较多。结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出现的几率较高,要注意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尽管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介绍到广泛推广经历了重重困难 ,但最终大大推动了脊柱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进程。现就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历史、生物力学机制、固定原理和适应症、应用优势、与植骨融合相关的问题、术后并发症、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及期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1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历史1 891年Hadra对颈椎骨折和结核性脊柱炎病人首次使用铁丝进行内固定 ,以后king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使用了经椎间小关节螺钉。 1 949年Michele及Krueger描述了椎弓根的解剖 ,并且使用螺钉从后路经椎弓根进入椎体。 1 95 9…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可提供坚强的脊柱稳定性,有利于脊柱的骨性融合,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滑脱等脊柱疾患的治疗,主要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安全简便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亦屡见文献报告。现结合文献将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所涉及的有关并发症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其原因,提高认识,减少和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中常见失误分析陈志(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术;脊椎;手术自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引进我国以来,以其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节段短、安全简便等许多优点,被诸多学者所公认,并在国内广泛开展[1]。...  相似文献   

7.
8.
专析了脊柱后路经推弓根内固定应用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共应用R-F系统及Dick内圈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3例,脊柱滑脱Steffee钢板内固定35例.出现并血症有定位错误2例、螺钉位置不良15例,神经部分损伤3例,螺钉弯曲松动16例,矫正度数丢失12例,深部感染1例,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我院1984年3月~1990年11月进行41例哈氏棒手术,本文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哈氏棒手术共41例;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弯29例,原发性侧弯2例,脊柱侧弯中男6例、女25例,年龄10~20岁,平均16.5岁;侧弯部位:胸段12例,胸腰段15例,腰段4例;侧弯程度:术前测得cobb角40~83°,平均62°,术后测cobb角26~49°,平均矫正37°,矫正率59.6%。矫治脊柱骨折脱位伴  相似文献   

10.
探讨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 方法 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156例,其中T1230例,L186例,L2 22例,L3 16例,多节段2例,均进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伤后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2h.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36个月,术后6例发生断钉,3例连接棒松脱,2例螺钉松动,1例术后发生感染. 结论 熟练掌握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失误,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胸腰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 方法:自1994年3月到2005年3月应用徒手法螺钉植入技术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83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10例,成人脊柱侧凸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8例,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7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期脊柱侧凸Cobb角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矫形率,并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本组病例畸形矫正率为72%,矫形效果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有一定的优势;本组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中椎弓根爆裂1.5%,术后感染3.8%,肺部并发症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失血性休克1%);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6%(迟发感染0.5%,内固定松动断裂1%,矫形显著丢失或畸形加重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矫形丢失不显著、永久性损害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治疗各种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低,熟练掌握椎弓根螺钉技术并熟悉椎弓根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同时进行术中脊髓功能监护,能有效地防治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恢复情况、应激反应蛋白恢复天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Cobb角在正位片、侧位片以及上下终板成角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5个月和1.5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体前缘高度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反应蛋白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对不伴有脊髓损伤的腰椎骨折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孙晓  刘健  常伶文 《西部医学》2003,1(2):110-111
目的 探讨TSRH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 对24例腰椎滑脱患者TSRH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及术后随访分析。结果 对24例获平均21.8个月的随访,临床评估植骨融合率94.8%。结论 TSRH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坚强,操作简单,适合应用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置钉位置不佳穿破骨壁的原因。方法对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探察、X线监测发现置钉位置不佳者18例,按穿破骨壁部位不同分析原因。结果18例患者中外侧壁穿破7例,内侧壁穿破3例,下侧壁穿破3例,穿破椎体前壁1例,进入上方椎间隙4例。结论脊柱先天畸形、退变、骨折、腰椎滑脱或脊柱侧凸等病变导致椎弓根局部解剖变异或不易辨认,术者未注意个体化、穿刺精度不高以及对经椎弓根穿刺时脊柱生物力学变化理解不够是置钉位置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彭亦良  张泽华  吴雪辉  代飞  周强 《西部医学》2010,22(8):1397-1400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X线片、CT影像表现判断疗效。结果随访6-54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后期出现断裂并完整取出。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平均51.4%和75.8%恢复到93.6%和96.5%,Cobb′s角由术前25.8°降低复到末次随访的6.4°。CT示椎管截面积术前为42.6%,末次随访为92.9%。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大多数都有1-3级提高,腰背部疼痛也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具有创伤小、易控制和固定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兴林  申雨坤  罗旭  张进  李波 《西部医学》2023,35(4):538-542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影像学指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1 d、12个月、2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提高,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 d,观察组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24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26例腰椎翻修患者,收集分析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分析翻修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临床疗效评估采用29分法(JOA)评分,并计算临床疗效改善率。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4.1±0.5)cm、手术时间为(119.3±25.8)min、术中出血量为(193.3±14.6)mL,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4.98±0.65)分和(7.21±0.34)分,末次随访为(0.90±0.69)分和(1.41±0.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13.8±4.4)分,末次随访为(24.1±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是腰椎翻修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