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北京市1989~2002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监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1989~ 2 0 0 2年共诊断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VAPP) 2 0例 ,其中首次服苗VAPP 18例 ,接触服苗VAPP 2例。所有病例均 <2岁 ,<6月龄病例占 85 %。男女发病之比为 9∶1。每年VAPP发生率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和地区差异。VAPP总发生率为 1 2 0 / 10 0万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投放量或 1 5 9/ 10 0万剂OPV接种量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13 18/ 10 0万剂首次服苗量 ,接触服苗VAPP发生率为 0 16 / 10 0万剂OPV接种量。监测结果表明 ,北京市VAPP发生的危险性高于中国其它省份和其它许多国家与地区 ;免疫缺陷和 /或肛门周围脓肿可能是VAPP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当前尚未改变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情况下 ,为减少和避免VAPP的发生 ,必须加强接种前儿童病史询问和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同时要加强对VAPP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聊城市自 1991年 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 1992~ 2 0 0 2年在 32 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有 2 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 ,其中 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1 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自聊城市AFP监测系统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由山东省脊灰监测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VAPP诊断标准依据GB 16 394 - 1996《脊灰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 结果2 1 AFP病例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1992~2 0 0 2年合计检测AFP病例 36 2例 ,对其中 32 2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  相似文献   

3.
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虽然发生率极低,但随着OPV大量使用,在无脊灰国家和地区,VAPP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对VAPP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日益重要[1].本研究通过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2008-2011年OPV常规免疫以及历年强化免疫/查漏补种OPV数据估算VAPP发生率,并对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VAPP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消灭脊灰的首选疫苗。但服用OPV可能引发个别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2007年我市曾发生1例VAPP,为了解VAPP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VAPP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我们对该病例的发病、诊断及其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期,分析用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首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1剂Sabin株IPV+3剂OPV序贯程序"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8—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015年12月—2017年11月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免疫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策略调整前8年梅州市发生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发病率为0.21/10万。Sabin株IPV替代首剂OPV后,可获得较好的脊灰中和抗体保护率,2年未发生VAPP、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主动、被动监测结果显示,AEFI发生率分别为542.51/10万、65.52/10万,以一般反应为主,异常反应发生率和同期接种的第一、二类疫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梅州市采用"1剂次Sabin株IPV+3剂次OPV"的序贯免疫程序2年来,保持高水平脊灰免疫屏障,消除脊灰野毒株传入的风险,并且防止了VAPP、VDPV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因广泛开展儿童免疫及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进展,美国已很少出现麻痹型脊灰病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脊灰疫苗,美国消除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控制了脊灰野病毒病例的输入,并通过免疫策略的改变〔从使用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到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消除了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最近报告的VAPP发生于1999年。美国公民发生麻痹型脊灰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到脊灰流行或爆发的国家旅行。而本文第1次描述了1位未曾免疫过的美国成人到国外旅行,她似乎接触过1位最近接种过OPV的婴儿,发生了输入性VAPP。这一病例强调…  相似文献   

7.
<正> 黑龙江省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是在1992年,在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麻痹病例以后,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就更引起我们的注意。黑龙江省1997-2001年的脊灰监测系统报告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共检出了27例脊灰疫苗株病病毒例,并未进一步诊断是否为VAPP,本文就黑龙江省1997-2001年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1994~2004年VAPP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1994~2004年VAPP总发生率为2.27/100万;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85/100万,其中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5.88/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1.42/100万.Ⅱ型疫苗株占62.50%;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免疫史儿童占62.50%;病例均为<4岁儿童;有明显时间和地区聚集趋势.结论 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后,还需要停止使用OPV,以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对降低脊灰发病率,控制和消灭脊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该疫苗应用的同时,由OPV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VAPP)时有发生。我市从60年代初至2008年前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从未报道。  相似文献   

10.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苗免疫预防是控制乃至消灭脊灰最重要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全球消灭脊灰的主导疫苗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OPV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用OPV可能引起麻痹型病例,即疫苗相关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目前除了非洲以外,各大洲均有关于VAPP发生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报告发生了VAPP病例。WHO1970-1979年对6个国家的VAPP进行研究,发病率为0.07/100万,其中55%为Ⅲ型相关病例,38%为Ⅱ型相关病例,Ⅰ型的仅为7%,服苗病例主要由Ⅲ型疫苗病毒引起,接触病例中Ⅱ型疫苗病毒多见。VAPP发病机制主要有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免疫缺陷等。消灭脊髓灰质炎以后是否应停止脊灰疫苗免疫并以此作为全球消灭脊灰的最终目标是全球专家正在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广泛,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Attenuated Poliovirus Vaccine,OPV)是全球消灭脊灰行动的首选疫苗,已使II型脊灰野病毒于1999年在全球消灭;但在极少情况下会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s)病例。为了避免这些风险,许多国家常规免疫规划已不再单独使用OPV,而是改用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这些国家在OPV转换成IPV期间,大部分采用了先接种1~2剂IPV,再接种≥2剂OPV的序贯免疫程序。IPV-OPV序贯免疫方案可减少或预防VAPP,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体液免疫和肠道黏膜免疫力,能更好地阻断脊灰野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根据WHO建议,常规免疫规划中只使用OPV的国家应当调整脊灰免疫策略,引进至少1剂次IPV,采取IPV-OPV序贯免疫策略或联合使用OPV和IPV的策略。相信这些转变将会加快全球消灭脊灰野毒株的进程,对实现全球最终根除脊灰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实现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后,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但需维持口服脊灰疫苗(OPV)的高免疫覆盖率.OPV会在少数的服苗者或其接触者中发生与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现对OPV引发的VAPP发生率、病毒型别分布、人群分布、OPV免疫剂次与VAPP发生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世界各地VAPP的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1/250万(疫苗分发量),英国为1/140万,我国北京、上海市VAPP的发生率分别为1.7/100万和0.52/100万.病毒型别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型.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且多为首次服苗后.VAPP的发生主要与疫苗毒株抗原漂移、毒力回升和基因重组有关.机体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联合应用OPV与增效型灭活脊灰疫苗(eIPV)或单用eIPV进行免疫是否能有效地减少VAPP的发生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实现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对山东省 195 6~ 2 0 0 0年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如不考虑无形效益和因口服脊灰疫苗 (OPV)免疫造成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影响 ,按脊灰发病和控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推广使用疫苗时期 ( 196 5~ 1978年 )和无特异免疫预防时期 ( 195 6~ 196 4年 )相比 ,计划免疫时期 ( 1979~ 1990年 )和推广使用疫苗时期相比 ,消灭脊灰活动时期 ( 1991~ 2 0 0 0年 )和计划免疫时期相比 ,净效益 (以人民币元计算 ,下同 )分别为 3 6 4亿元、33 6 2亿元、80 83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分别为 1∶7 74、1∶47 6 9、1∶2 5 5 7。在 36年 ( 196 5~ 2 0 0 0年 )消灭脊灰进程中 ,共获得净效益 118 0 9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为 1∶2 6 90。消灭脊灰活动的效益是长久的 ,在全球消灭脊灰之后 ,随着成本投入的停止 ,其效益仍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实现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果 ,对山东省 195 6~ 2 0 0 0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消灭脊灰活动的实施 ,成功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循环 ,全省自 1991年 7月后已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口服脊灰疫苗 (OPV)接种率一直 >95 %,人群脊灰中和抗体保持在高水平。按脊灰发病和控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推广使用疫苗时期 ( 196 5~ 1978年 )和无特异免疫预防时期 ( 195 6~ 196 4年 )相比 ,计划免疫时期 ( 1979~ 1990年 )和推广使用疫苗时期相比 ,消灭脊灰活动时期 ( 1991~ 2 0 0 0年 )与计划免疫时期相比 ,其成本 效果比分别为每减少 1例脊灰需投入经费为 5 810 0 2元、10 94 86元、2 35 94 73元 ;消灭脊灰活动还可带来长远效果 ,2 0 0 1~ 2 0 10年不仅无脊灰病例发生 ,同时可节约大量的经费投入。消灭脊灰活动的成本 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湛江市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4~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03年共报告AFP 199例,其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16例,平均检出率为8.04%。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的AFP病例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以≤1岁儿童为主(14例),男性多于女性;地区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发病季节高峰在每年12~2月;检出的疫苗株以Ⅱ型病毒为主(9例),残留麻痹率较高;VAPP发生率为0.37/100万,服苗VAPP发生率为0.22/100万,首次服苗发生率为1.87/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0.15/100万。结论 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在湛江市外环境发生循环.今后必须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以阻止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循环。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疑似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山东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山东省1993~2000年期间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报告的81例疑似VAP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以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投放量计算,疑似VAPP发生率为0.27/100万~1.33/100万,平均为0.79/100万;首次服苗、再次服苗及全程免疫后,疑似VAPP发生率分别为7.34/100万、2.58/100万和0.61/100万.疑似VAPP的发生多为散发,男性高于女性;病毒分离发现,接触病例中以Ⅱ型脊灰病毒为主,服苗病例中Ⅱ型和Ⅲ型病毒的分离率基本相同;服苗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45天;60天后随访时均残留麻痹.结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VAPP的研究,应考虑以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OPV进行常规免疫,以避免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泸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泸州市自1992年以后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2 0 0 0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今后消灭脊灰工作的任务就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直到全球消灭脊灰。而维持无脊灰状态的两大策略除保持高水平脊灰疫苗(OPV)免疫接种率外,敏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是另一重要手段。泸州市1997- 2 0 0 2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的要求,但从中也发现不少问题,现对2 0 0 2年泸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现状做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7个县区报告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含“零”病例报告表。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检验报告。1…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深圳市 1992~ 2 0 0 1年报告的 12 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标本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岁以下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和地区分散 ,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聚集性 ;17.83 %病例无免疫史 ;2 5 .5 8%病例 60 d随访仍残留麻痹。 12 4例粪便标本 ,分离出非脊灰肠病毒 17例 ,脊灰病毒 2 2例 ;其中 1992~1993年 4例为脊灰野毒株 ,1994~ 2 0 0 1年 18例为脊灰疫苗株。检出 18例脊灰疫苗株中 ,4例为疫苗相关病例 (VAPP) ,VAPP发生率为 0 .90 /10 0万。另有 6例疑似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 ,其特点是 :1无免疫史 ,接触史不明 ;2病例分散分布 ;3临床特征有发热 ,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4发病 60 d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20.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是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罕见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对全球VAPP造成的疾病负担进行了估算,估计全球使用OPV的国家每年发生250~500例VAPP,或每年每100万出生人口发生2~4例VAPP。由于VAPP诊断和分类很复杂,不同国家VAPP纳入标准和估算方法不同,导致VAPP发生率差异很大。国内关于VAPP的文献也仅局限于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来源、病例诊断、估算方法不同,导致不同地区VAPP的发生情况缺乏可比性。现对国内外VAPP发生率的估算方法及VAPP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探寻、建立一个能准确、合理估算VAPP发生率的方法,总结VAPP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实施新的疫苗免疫策略,有效预防VAPP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