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本研究用OK系列单克隆抗体对肝包虫患者肝组织的B、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且对其细胞密度、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肝包虫患者肝组织(距病灶>5cm),外囊及毗邻肝组织中CD_3~+、CD_(19)~+、CD_4~+及CD_8~+细胞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外囊及毗邻肝组织CD_4~+/CD_8~+细胞的比值较肝包虫肝组织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肝包虫肝组织内CD_(19)~+细胞与CD_3~+细胞密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1)。在肝实质区的灶状坏死区内,CD_8~+细胞占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包虫感染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增强,局部组织反应中CD_8~+细胞占优势提示细胞免疫以抑制性免疫为主,且此抑制性免疫反应有梯度变化,距包虫囊越近则免疫抑制越强,CD_4~+细胞与CD_8~+细胞密度改变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关。包虫病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为两个独立的免疫系统,无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包虫病患者化疗、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道了甲苯咪唑治疗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近期和8年随访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合外科手术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进一步开展甲苯咪唑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疗效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体碘油灌注在大鼠肝泡球蚴感染模型中的分布,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血供.方法:20只感染肝泡球蚴病大鼠经门静脉灌注碘油,分别在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取新鲜肝脏行钼靶摄影后进行HE及苏丹Ⅳ染色,观察碘油分布.结果:活体条件下对感染肝泡球蚴的大鼠经门静脉灌注碘油可选择性地进入病灶周围,苏丹Ⅳ染色于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带中可见碘油沉积.结论:门静脉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部分供血,为经门静脉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重建和三维血管成像重建;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造影,显示门脉分支及病灶染色情况;对照分析影像学上的门静脉改变征象和手术结果。结果MSCTA门脉期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8例、包绕10例、闭塞6例;尽管无1例在门静脉期呈现病灶明显增强,但有6例可见门静脉分支伸入到病灶内。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6例、包绕11例、闭塞8例;门静脉期病灶呈环行染色3例、带状染色4例(43.8%,7/16),无病灶染色9例。与手术所见相比,MSCTA观察门静脉受累的敏感性88%、特异性81.8%、阳性预测值91.7%;DSA的敏感性93.9%、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6.8%。结论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可能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供血,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能够可靠地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静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3~1992年收治的肝泡状棘球蚴病36例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根治性病变切除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道及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化疗对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大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效果将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人胎回肠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S—100蛋白抗体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6周至38周人胎回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结构以及数量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1)人胎回肠S—100^ DC于第11周出现;(2)S—100^ DC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集合淋巴小结,少数分布在粘膜下层;(3)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以滤泡间区数量最多,圆顶区次之,滤泡区少见;(4)固有层S—100^ DC外形不规则,胞体伸出许多粗细不一的突起,而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的外形相对规则,突起数量少而细长。结论:人胎回肠S—100^ DC的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呈区域性分布,它们与固有层S—100^ DC在形状、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新型的CD_4~+T细胞:Th17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栋  张爱元  邵静波 《医学综述》2008,14(17):2603-2606
Th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亚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分泌产生几种致炎细胞因子,包括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Th17产生的细胞因子与Th1、Th2不同并且与其相互对抗。Th17细胞很可能对防御胞外病原菌的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影响。影响Th17细胞从T细胞前体分化的因素也很快被发现,本文综述了Th17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4种免疫抑制剂对正常人外周血中CD4+和CD8+细胞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名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各30 ml,分离淋巴细胞,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按照免疫抑制剂分为CsA、MMF、FK506、RAPA及DMX单因素组和混合干预组,培养3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细胞的Tim3表达,并在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3.5×10~5个脐血CD34~+细胞单独(单移植组)或与5.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共移植组)输入经~(137)Cs 3.0Gy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6周内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于移植后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人源细胞(hCD45~+)含量,并分别检测小鼠骨髓中人源淋巴系(CD3/CD19)、粒系(CD33)、单核系(CD14)、血小板(CD61)、红系(CD235a)等各系血细胞比例,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CD34~+细胞植入率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3周,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已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两组小鼠的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骨髓及外周血中人源细胞hCD45~+CD34~+比例分别为(42.66±2.57)%和(4.74±1.02)%,明显高于单移植组的(25.27±1.67)%和(1.19±0.54)%(P=0.006).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内的CD19~+、CD33~+、CD14~+、CD61~+和CD235a~+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CD3~+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单移植组(P=0.003);CD19~+B淋巴细胞得到优势扩增,明显高于其他各系血细胞比例(P<0.05).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缩短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的变化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65377; 【方法】 外周血来自70例哮喘发作组患儿&;#65380;30例缓解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小儿&;#65377;将哮喘发作组再分为体质量正常组(40例)和超重组(30例)&;#65377;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的Tr细胞数变化,并计算患儿的BMI&;#65377; 【结果】 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Tr水平 [(6.17 ± 1.72)%]明显低于缓解期组患儿[(7.56 ± 1.48)%]和对照组儿童[(7.13 ± 1.48)%](P < 0.05),而缓解期患儿外周血Tr水平与对照组儿童无明显差异(P > 0.05)&;#65377;正常体质量哮喘患儿CD4+ CD25+ Tr水平[(6.34 ± 1.71)%]明显高于超重患儿[(4.74 ± 1.20)%](P < 0.05)&;#65377;哮喘组患儿外周血CD4+ CD25+ Tr水平[(6.17 ± 1.72)%]与其BMI水平(16.00 ± 2.14)呈显著的负相关(rp = -0.814,P < 0.05)&;#65377; 【结论】 外周血Tr水平在哮喘患儿发作期显著降低,而在超重的患儿更低,且其水平与患儿的BMI呈显著的负相关&;#65377;  相似文献   

16.
血清S-1OOB、NSE水平变化对COPD病情判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PD患者血清S-lOOb、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下简杯NSE)水平变化对病情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34例来本院就诊的COPD缓解期患者及63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病例组),并根据FEV1占预计值%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清S-lOOb、NSE水平检测,另对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S-lOOb、NSE水平检测及血气分析,观察动态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血清S-lOOb、NSE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0.01);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清S-1OOb、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级别高者血清S-1OOb、NSE水平相对较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3)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血清S-lOOb、NSE水平与PaCO2水平呈正相关(r=0.488,0.458),与PO2水平呈负相关(r=-0.367,-0.339)。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现象,病情严重程度高者损伤相对较重,其变化与缺氰和二氧化碳潴留加剧有一定的关系,进行血清S-1OOb、NSE水平检测有助于对CO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损害情况的判断,在临床上对COPD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铷示踪法测定小鼠淋巴白血病细胞(P_3细胞)和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_(62)细胞)的钠钾转运活性,并同其各自相应正常组织细胞进行比较,发现此二种肿瘤细胞的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酶)转运活性(41.178±5.312和55.124±9.756nmol K~+/10~6 cells/h)远较正常细胞(5.615±2.879和15.911±3.913nmol K~+/10~6 cells/h)为高(P<0.001),而非Na~+,K~+-ATP酶转运活性(14.521±2.224和89.034±11.428nmol K~+/10~6 cells/h)与正常细胞(13.041±4.480和91.700±19.128nmol K~+/10~6 cells/h)无明显差异。证明此二种白血病细胞具有高Na~+,K~+-ATP酶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在HBV宫内感染者血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57例乙肝大三阳但肝功能正常孕产妇外周血、其分娩新生儿脐血、HBV宫内感染婴幼儿外周血中CD4+CD25+Treg表达水平。结果:HBV宫内感染产妇外周血及新生儿脐血中CD4+CD25+Treg的百分数较未感染组高(P<0.05);HBV持续感染者CD4+CD25+Treg比例较感染转阴组高(P<0.05)。结论:CD4+CD25+Treg抑制体内HBV清除,宫内感染与其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邵亮  刘昆  张铀  杨红 《医学综述》2008,14(11):1633-1635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其产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来有研究表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GVHD的作用。现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以及在GVHD中的作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KLF-1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骨髓细胞的趋化活性、生物学效应。方法:通过质粒的构建,BALB/C小鼠骨髓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分离,将CKLF-1和pcDI转染上清倍比稀释分别作用于小鼠上述细胞,测出趋化指数并用MTT法观察骨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发现CKLF-1转染上清呈剂量依赖性对小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骨髓细胞有趋化作用,对小鼠骨髓细胞也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CKLF-1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骨髓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提示了CKLF-1对造血障碍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的治疗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