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PKCε是否可以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的活性而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6组,每组大鼠8只:假手术组、CCD7天组、CCD14天组、CCD7天+BIM I组、CCD+DMSO组、CCD+PDBu组,分别通过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或对正常大鼠鞘注DMSO/PDBu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PKCε和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激活情况。 结果:CCD术后第4天,鞘内注射PKCε的激动剂PDBu 1—4h,明显降低CCD大鼠PWMT(P<0.05),而给予BIM I 1—4h,可升高CCD大鼠PWMT(P<0.05)。从CCD术后第4天起,连续3天鞘注BIM I,可明显缓解大鼠的机械痛敏(4天,P<0.05),但从停止注射后镇痛作用消失(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CD后7天和14天,手术侧背角PKCε和GFAP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而注射BIM I可明显抑制PKCε和GFAP表达(P<0.05)和星型胶质细胞激活。PDBu可导致正常大鼠PWMT明显降低(P<0.05),GFAP蛋白质表达量增加(P<0.05),促进星型胶质细胞激活。 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PKCε和GFAP蛋白表达上调,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PKCε可能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双氯芬酸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阈、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及胃肠黏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结扎后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组(n=32)和假手术组(n=8)。自术后第8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测定灌胃前及灌胃第1、3、5、7天时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及用药7d后测定L4/5背根神经节细胞及腰膨大处(L4/5节段)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结果:①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右后肢PWMT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4mg/kg组在用药第5、7天时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10mg/kg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②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SP、CGRP表达的影响。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③用药后,4mg/kg与10mg/kg两组可见胃肠黏膜损伤,而2mg/kg组则无。结论:一定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能够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敏反应,但对胃肠黏膜有一定损伤,两者均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i.t.)氟代柠檬酸(FC)和米诺四环素(MC)对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CD)大鼠脊髓背角突触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CCD模型,48只鞘内置管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sham组(假手术组),CCD组,PBS(溶剂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组(molmmol/L PBS20μl,i.t.),Fc组(1μmol/LFC20μl,i.t.),MC组(5g/LM C20μl,i.t.),FC+MC组(1μmol/L FC和5μ/L,MC混合液20μl,i.t.)。术后每天给药1次,第14天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目和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的变化。结果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和米诺四环素第14天,大鼠脊髓背角P38阳性表达FC+MC组明显抑制(P〈0.01),sham组次之(P〈0.05),余下四组差异无显著性;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CD组、PBS组、FC组、MC组脊髓背角突触结构明显增厚,sham组有增厚不明显(P〈0.05),FC+MC组增厚不明显(P〈0.01)。结论鞘内给药后,在本实验剂量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四环素比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更好地抑制了大鼠的慢性疼痛。鞘内同时注射氟代柠檬酸和米诺四环素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突触结构的增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PGB)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S组、CCI组、PGB干预P1、P2、P3组。PGB 3组于术后1天至取材时点每日早晚各胃内灌注PGB 7、14、30 mg/kg。观察术前1d和术后第1、3、7、15 d PWTL变化;并于术后第3、7、15 d测痛阈后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脊髓,免疫组化法测大鼠L46节段脊髓背角内GFAP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术后CCI、P1、P2组PWTL显著缩短,术侧GFAP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P1、P2、P3组术后PWTL显著延长(P<0.05),GFAP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P1组比,P2、P3组术后PWTL、GFAP表达均有差异。结论:普瑞巴林可显著缓解CCI大鼠疼痛,并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GFAP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right sid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及蛋白变化,明确脊髓背角TRPV4在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CD手术组、CCD+钌红组。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给药前及给药2h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术后第7天,CCD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给药前相比,给予钌红2h后,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CCD后大鼠术侧机械痛阈下降,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钌红可部分逆转CCD后痛觉过敏,部分降低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脊髓背角TRPV4参与CCD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 DEX)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CCI)大鼠脊髓背角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四组( n=11):假手术组( 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组( CCI组),生理盐水组( CCI+NS组)和右美托咪定组( CCI+DEX组)。采用von Frey纤毛分别测定了sham组和CCI组术前及术后1、3、5、7、14 d,以及CCI+NS组和CCI+DEX组术后第7天鞘内给药前和给药后1、2、3 h的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 PWT)。 sham组和CCI组在术后第7天,CCI+NS组和CCI+DEX组在术后第7天鞘内给药后1 h时间点分别余5只大鼠处死取脊髓背角,采用Werstern blot法测定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PWT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下降,并持续至第14天( P<0.001);与CCI+NS组相比,CCI+DEX组在给药后1 h即出现明显镇痛作用,且持续至给药后2 h(P<0.01或P<0.001)。 Wer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sham组比较,CCI组和CCI+NS组大鼠脊髓背角TNF-α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CCI+NS组比较,CCI+DEX组TNF-α蛋白表达下调( 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CCI大鼠脊髓背角TNF-α蛋白表达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rrate FC)和米诺四环素(minocychine MC)对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the experiment model for 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背根节慢性压迫实验模型,96只鞘内1管SD大鼠分为第7天组(A组)和第14天组(B组),每组随机分为六个亚组组,每小组(n=8)包括:假手术(sham)组,CCD组,溶荆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组(0.01mmol/L PBS20μL i.t.),FC组(lμmol/LFC 20μL i.t.),MC组(5g/LMC20μL i.t.),MC FC组(lμmol/L FC和5g/L MC混合演20μL i.t.).术后每天给药一次.分别于术后d7和d14运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脊缱背角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CCD、PBS、FC组在Ⅰ~Ⅳ层都表达明显.在数目上没有差异性,而MC、MC FC组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Ⅲ、Ⅳ层在数目上有明显减少.CCD组和PBS组胞体比其余各组明显肥大.[结论]鞘内给药后,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减少,提示小胶质细胞抑制刑MC能很好的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小肢质细胞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形成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亚族受体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在脊髓背角中的蛋白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5只,手术组25只(术后4天、7天、14天、28天各5只;免疫荧光组5只)。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测量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4天,手术侧与对侧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分布。结果: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4—14天,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术后4—7天,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表达升高(P0.01),对侧无明显变化;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阳性细胞数目高于对侧(P=0.0008)。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蛋白表达上调及阳性数目增多,TRPV4可能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ERK-TRPV4途径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的机制。 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CCD手术组36只(包括术后2d、4d、7d、10d和14d,每组6只,以及免疫荧光组6只)。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正常大鼠脊髓背角中ERK与TRPV4的相互联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ERK与TRPV4的分布情况。制备CCD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2d,4d,7d,10d及14d,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ERK和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术后4d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神经元的形态及阳性神经元比率的变化。 结果:CCD术后第2天至第10天,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及TRPV4表达明显升高(P<0.01)。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共同阳性表达细胞数及阳性神经元细胞比率均高于非手术侧(P<0.01)。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分布于灰质第Ⅰ至Ⅳ层,手术侧的神经元树突棘生成增加,胞体增大。 结论:ERK-TRPV4通路参与了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化疗药物紫杉醇诱导神经性疼痛(PINP)小鼠脾脏及脊髓背角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影响炎症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成年C57BL/6小鼠60只,体质量18~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和鞘内拮抗剂组腹腔隔日注射紫杉醇(2 mg/kg),总计4次,建立PINP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从造模第1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干预7次。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分别于造模第1、7、13天分别在腹腔、鞘内注射α7nAChR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α-BGT)。采用Von Frey测痛仪及热刺痛仪检测造模第0、7、14天小鼠机械痛阈值(PWT)及热痛阈值(PWL)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采用RT-qPCR及ELISA法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行为学测试:5组小鼠造模前PWT和PWL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痛觉敏感及脊髓背角内TRPV4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分为空白组、CCD组、激光组各12只,各组均给予常规饲养.激光组在CCD后第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NF-κB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ACSF),对照组(n=16),鞘内注射ACSF 10μl;PAF组(n=16),鞘内注射PAF 10μg,溶解于10μl人工脑脊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n=8),腹腔注射0.1%DMSO生理盐水2 ml;SC-514(10 mg/kg)组Ⅰ,SC-514(50 mg/kg)组Ⅱ和SC-514(100 mg/kg)组Ⅲ(n=16)。SC-514溶解于2 ml 0.1%DMSO生理盐水。DMSO组和SC-514组在鞘内注射PAF前2 h分别腹腔注射给药。鞘内给药后测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5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腰段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结果:鞘内注射PAF激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GFAP和OX-42标记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IKKβ抑制剂SC-514剂量依赖性减轻PAF诱发的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强。结论:鞘内注射PAF诱发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脊髓胶质细胞和NF-κB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可能参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鞘内注射氟柠檬酸(fluorocitrate,FCA)抑制脊髓胶质细胞功能后,对比观察足底注射福尔马林(formalin)模型大鼠热痛敏行为及脊髓后角c-Fos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acidic protein,GFAP)、OX42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组)、足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足底皮下注射formalin组(F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后皮下注射formalin组(NS+F组)、鞘内注射FCA后皮下注射formalin组(FCA+F组),每组8只。采用向大鼠右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2.5%formalin(120μl)造成动物的伤害性刺激模型。造模后先测量记录各组大鼠的热刺激潜伏期(pawwithdrawalthermal latency,PWTL),然后灌注取脊髓组织切片进行抗c-Fos、抗GFAP和抗OX42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足底注射formalin后,大鼠PWTL明显缩短,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增加,且在脊髓后角浅层有大量c-Fos、GFAP和OX42免疫产物表达;与blank照组和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预先鞘内注射FCA再注射formalin后,大鼠PWTL明显延长,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1),同时c-Fos、GFAP和OX42免疫产物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与F组和N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制脊髓胶质细胞功能可明显减轻大鼠足底皮下注射formalin的痛觉过敏作用,脊髓胶质细胞主动参与了疼痛信息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痛(NP)大鼠疼痛行为及大鼠脊髓背角NMDA2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后制作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取75只随机分为5组(n=15)实验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姜黄素100组及姜黄素500组。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痛阚值和热痛阈值。在术后d3、d7、d14分批处死大鼠(n=5),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NMDA2B受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内NMDA2B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姜黄素可减轻NP大鼠的疼痛行为,也能够明显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MDA2B表达。【结论】鞘内注射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缓解CCI大鼠NP,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MDA2B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TL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 g.实验一:72只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20 μl脊神经结扎(SNL)(A 组),错义寡聚核苷酸(MM-ODN)20μg/d+SNL(B组),反义寡聚核苷酸(AS.ODN)20μg/d+SNL (C组).实验二:72只SNL后7天大鼠随机分为:SNL+NS 20μl(D组),SNL+MM-ODN 20μg/d(E组),SNL+AS-ODN 20μg/d(F组).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于SNL前1天和后7天开始鞘注,每天一次,共7天;于术后-1、1、3、5、7、10、14天和-1、7、10、12、14天行行为学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于术后7天和14天每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并于术后-1、3、7、14天和术后7、10、14天每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断头处死,取L4~5脊髓节段采用RT-PCR法测定TLR3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一:与A组比较,C组PWPT升高并持续至术后14天(P<0.05),C组各时间点PWL无明显变化(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脊髓背角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下降46.4%(P<0.01)和45.7%(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鞘内注射AS-ODN抑制了TLR3受体和IL-6 mRNA的表达.实验二D组、E组和F组在PWPT、PWL、GFAP表达和TLR3及IL-6 mRNA表达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TLR3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的模型,研究α-硫辛酸对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紫杉醇组(P组)、对照组(C组)、预治疗组(AP组)和后治疗组(PA组)。四组分别隔日给予紫杉醇2mg/kg(P组、AP组和PA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组)ip,共4次。AP组和PA组分别于D0-D6和D21-D27给予α-硫辛酸25 mg/kg(ip,qd)。D0、D7、D14、D21和D28分别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脊髓背角NF-κB的表达及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F-κB的含量。结果:P组D14和D21的热痛阈显著低于C组,4g和15 g von Frey纤维刺激缩足反应显著高于C组。AP组D14和D21的热痛阈显著高于P组,4 g和15 g von Frey纤维刺激缩足反应显著低于P组。P组脊髓背角中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C组。AP组脊髓背角中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P组。C组和AP组NF-κB主要在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浆中表达。P组和PA组NF-κB在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同时表达。四组NF-κB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预防性给予α-硫辛酸对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模型中的热痛阈下降、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的减少,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数量增加和NF-κB异常激活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右美托咪啶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对呼吸影响小。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另2组大鼠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在造模后14 d内每天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生理盐水组在同时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前、术后鞘内给药前和鞘内给药后2,7,14 d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并在术后第2,7,14天鞘内注射药物后,每组每个时间点分别处死4只大鼠,取其L4-6脊髓,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生理盐水组和右美托咪定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给药后各时点右美托咪定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5);右美托咪定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明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且在给药14 d时达到最低接近于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程度也较生理盐水组轻微,在给药14 d时神经元形态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提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引起的痛敏,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后2组利用乳腺癌细胞腹水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加热灭活后的死细胞。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在建模后15d内每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舒芬太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增加(P<0.01),且出现机械性异常疼痛痛阈降低,热刺激后爪退缩潜伏时间缩短(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舒芬太尼组大鼠,在注药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浅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降低(P<0.01),且机械刺激痛阈提高以及热刺激后爪潜伏期延长(P<0.01)。提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季德胜蛇药在福尔马林实验中的抗炎镇痛作用和对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福尔马林组(F组)、季德胜蛇药组+福尔马林(S组)、扶他林组+福尔马林(V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福尔马林(L组)(n=8)。记录各组注射后1小时的伤害性反应时间,每天观察各组注射足的水肿情况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至第10天测量体重并做后足病理切片。实验二: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1组)、福尔马林组(F1组)和季德胜蛇药组+福尔马林(S1组)(n=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研究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S组的第一、二相反应时间小于V组、L组(P<0.05)。S组机械缩足阈值降低程度较F组和L组低(P<0.01)。S组的水肿增长率小于F组(P<0.05)。S组的体重增长与N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方面,S组的炎症反应最轻。S1组c-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少于F1组(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在大鼠福尔马林实验中具有降低大鼠伤害性反应,抗炎,抑制痛觉过敏的作用。季德胜蛇药抗大鼠伤害性反应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水平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背角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三个氯诺昔康预处理模型组(制作手术致痛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1、3、9 mg/kg)。3 h后,取出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OX-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较强,而氯诺昔康可减少手术致痛引起的COX-2表达,并有量效关系。结论:氯诺昔康能对手术致痛引起脊髓背角COX-2的表达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