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589-590
腧穴是气血灌注和转输的场所,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刺的治疗点。针刺过程中,人体内气血运行规律可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而发生不同改变。说明腧穴作为物质的存在,其功能既受时间的影响又受空间变化的制约,从而使腧穴在不同针刺时间和不同针刺方向上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因而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掌握腧穴在时空变化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进一步认识腧穴本质。  相似文献   

2.
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军  解秸萍  付平 《针刺研究》2006,31(4):246-248,251
本文讨论了腧穴的深度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腧穴的深度取决于经脉所在位置的深度;虽然腧穴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但针刺深度不能等同于腧穴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也不应以安全深度为准;腧穴的深度及针刺深度应以腧穴位于体表的点至最佳针感的深度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5.
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痛证的治疗临床多选取痹痛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针刺顺序无一定规律性。近年来我们按一定的针刺顺序施针,其临床疗效有很大提高,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 共9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4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个月;上肢肩背疼痛者36例,腰骶下肢疼痛者60例。对照组 共66例,其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与治疗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方法两组均辨证循经取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组根据疼痛发生的先后部位,决定针刺顺序。疼痛从上部向下扩展者先针下部腧穴,后针上部腧穴;疼痛由…  相似文献   

6.
针刺腧穴治疗小儿遗尿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尿亦称“尿床”。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法治疗小儿遗尿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不同腧穴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内关"、"足三里"4穴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动物麻醉下分离颈静脉、颈总动脉,颈静脉插管给药造模(高、低血压),颈总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检测装置,各组依次针刺以上4穴,记录平均动脉压。结果:在高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足三里"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在正常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针刺"内关"却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在低血压状态下,针刺"内关"、"足三里"均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结论:不同穴位对血压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部分单穴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效应,而有些穴位需配合才能发挥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利用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为临床胃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8例患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刺组68例,对照组30例;再将针刺组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对其进行单纯针灸针刺治疗,第二组36例进行针刺腧穴配伍治疗,而对照组则用药物治疗。分别治疗2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无效率为26.7%;针刺1组的治愈率为37.5%,无效率为12.5%;针刺2组的治愈率为50.0%,无效率为0,对照组和针刺1组对比,针灸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高于药物治疗,针刺1组和针刺2组对比,腧穴配伍治疗胃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针灸针刺治疗,三组疗效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而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针灸临床选穴都非常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胃病的文献,从针灸治疗胃病的临床选穴角度,尤其是现代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刺三角区腧穴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三角区腧穴的解剖学观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陈鸿斌关键词针刺腧穴三角区解剖结构临床上发生针刺意外,多数是因对该穴的层次解剖结构了解的甚少,盲目乱刺、深刺而造成的,尤其是一些结构特殊的部位,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也就难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在躯干的项、背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阳经穴为主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阳经穴为主配合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阳经穴为主配合服用多巴丝肼片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香港大学等机构科学家对针灸机理的研究,提出如下假说:穴位的本质就是针灸针的机械运动(或艾灸的热效应等)转化为细胞信号并激活细胞产生效应的敏感点(或者特定点、特异点等);经络的本质就是这些有密切关系的(效应相关的)细胞(以及其它相关的组织结构等或效应传导通路等)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陆颖  李青  李洁 《中医杂志》2012,53(21):1856-1859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国内临床针刺减肥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手工检索部分杂志中的针刺减肥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设计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中主穴的经络、腧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配穴的腧穴应用情况和辨证取穴情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80篇.主穴经络中应用频次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主穴体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中脘,耳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内分泌、脾、胃;主穴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下肢;主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交会穴运用最多;配穴的高频体穴为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高频配穴分别为曲池、内庭和阴陵泉、脾俞.结论 针刺减肥的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重用特定穴.选穴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过程中,提倡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该文从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有所启示,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脉排刺法对阴阳两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阴阳两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9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每组48例。针刺组排刺任脉、肾经、脾经、膀胱经,月经周期的第10天开始针刺,10d为一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西药组予以口服克龄蒙(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21d为一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月经情况,检测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5%(42/48),西药组为89.6%(43/48),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针刺组较治疗前和西药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血清FSH、LH及E2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针刺组较治疗前和西药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月经天数明显延长(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针刺组月经周期较治疗前及西药组明显缩短,月经天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运用经脉排刺治疗阴阳两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改善卵巢功能,降低血清FSH、LH以及E2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调整月经周期,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6.
针刺是通过将针刺入穴位,调动机体固有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发挥效应的,但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要实现对机体固有系统的调节,必须首先将物理性信号转化为生物性信号。Toll样受体4(TLR 4)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可以识别外源性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还可识别内源性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并且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TLR 4与针刺信号转换、针刺临床现象、相关针刺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穴位局部的TLR 4可能参与针刺信息启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使用模式生物替代人作为实验对象是针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针灸的基础研究,模式动物的选取应考虑是否有利于揭示针灸的机制,是否与人接近、易饲养、体积和表面积较大、种系稳定和成本合理等因素。目前针灸研究中以大、小鼠的使用为多,部分实验是在体积中等的家兔和猫上进行的,大型动物如小型猪的使用在近年来针灸经络的研究中逐渐增多,而与人最接近的灵长类猴子使用尚少。鼠类体积较小,猫、兔等皮软毛多,牛、马等牲畜室内饲养较困难,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型猪的体积较大,皮肤结构与人十分接近,易于饲养,猴子的基因和体型与人类最为接近,是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由于存在着穴位和经脉的空间特异性问题,使用大型动物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相关文献,观察并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结果发现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运用了针灸配穴众多方法中的几种,主要是本经配穴、辨证配穴、按部位配穴为主。各种配穴方法的使用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何者更优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FD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FD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针灸治疗FD的常用腧穴与腧穴配伍、腧穴分部规律以及经络、特定穴运用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针灸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结果分析反映循经取穴是古代针灸治疗FD选穴基础,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