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粘膜不同类型肠化与胃癌:112例临床内镜随访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
明确胃粘膜肠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具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作者将肠化分为不同类型,多数作者认为含有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本文就此收集国内外文献,对肠化的分型、不同类型肠化的生物学性质及其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关系作综合复习。  相似文献   

3.
本着重探讨了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分类及其和胃癌的关系,对胃癌的组织发生与防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肠化和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兆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粘膜肠化和异型曾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对72例胃癌57例胃粘膜异型增生256例肠化生病例进行粘液组织化学,菜豆凝集素(PHA)亲合组织化学及抗人胃癌单抗MGⅡ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15例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结果:Ⅲ型肠化在癌旁肠化及异型增生伴肠化的检出率均显著高萎缩性胃炎伴肠化(P均〈0.01),PHA受体及MGⅡ抗原在正常胃粘膜无表达,而在胃癌高度表达。PHA受体  相似文献   

5.
胃粘膜肠化与幽门螺杆菌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中胃粘膜肠化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分布的关系。方法:对533例胃癌高发地区成年人行内镜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ylori感染。结果:533例成年人的H.pylori检出率为64.5%。H.pylori阳性组肠化检出率为55.5%,阴性组肠化检出率为31.8%(P〈0.01)。H.pylori阳性组无肠化和轻、中、重度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肠化生细胞DNA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采用DNA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各类胃粘膜病变中细胞DNA含量,探讨异倍体细胞的出现与胃粘膜肠化生及其增殖状态分型、硫酸粘液分泌状况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材料:自1992年至1997年间,选取胃粘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标本394例。全部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4μm厚。经HE染色,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的诊断标准分组: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187例;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胃腺癌112例。二、方法:(1)全部病例经Feulgen染色,采用…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肠化类型与慢性胃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肠化类型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进行研究,Ⅱb型肠化在伴中度或重度腺体萎缩的慢性胃炎组织中的检出率(40.0%,53.8%)显著地高于伴轻度腺体萎缩的慢性胃炎(5.0%)(P<0.01);在伴轻度炎症或静止期炎症的慢性胃炎中,Ⅱb型肠化的检出率(53.5%、59.5%)显著地高于Ⅰa(13.8%、12.3%),Ⅰb(8.6%、7.0%)和Ⅱa型肠化(24.1%、21.1%)(P<0.01).同时伴有Ⅱb型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组织,均为中度或重度腺体萎缩者(70.8%).结果表明Ⅰa,Ⅰb型肠化与慢性胃炎重度及活动期炎症有关,可能是对早期炎症刺激的一种反应性变化;Ⅱb型肠化主要与中、重度腺体萎缩有关.在重度体萎缩、Ⅱb型肠化的基础上,胃粘膜易发生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肠化生是一种常见病理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多数肠化生可以伴随终生不癌变 ,只有少部分最终发展为胃癌。早期发现并区分这些可能癌变的肠化生 ,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曾建立胃粘膜肠化生的细胞增殖状态分型 ,并探讨了此分型与肿瘤相关基因蛋白产物表达、Ⅲ型肠化生检出率、异倍体细胞百分率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关系[1~ 3] 。现随访部分肠化生患者 ,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选取我院 1990~ 1995年间胃镜检查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90例 ,进行随访。回访 71例 ,失访 19例。回访患者中 5 …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与胃肠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34例病理证实的胃粘膜肠腺化生进行粘液组化染色分型及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发现完全型肠化(ⅠⅡⅢ型)Hp感染率55.3%低于不完全性肠化(Ⅱ型和Ⅲ型)73.5%.80%,P<0.01.提示混合性肠腺生胃癌发生的高危险性可能与Hp感染率高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胃粘膜肠化及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多基因异常   总被引:26,自引:17,他引:9  
目的 探讨多种基因改变在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RFLP,PCR-SSCP,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同时对60例肠化生,30例异型增生及52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PC,MCC,DCC,YNZ22,p53及癌基因Ki-tas,Bcl-2多种变异形式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肠化生粘膜向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多种基因改变的频率逐步升高,胃癌组织中APC,DCC,YNZ22,p53,Bcl-2的改变频率分别为57.7%(30/52),43.1%(22/51),51.6%(16/31),67.3%(35/52),68.6%(35/51)显著高于肠化生上述基因的改变(APC 33.3%,DCC 4.3%,YNZ22 19.4%,p5326.7%,/Bcl-2 33.3%)(P<0.05,0.01).异型增生组织中DCC基因改变为12.5%(3/24),也显著低于胃癌组织中的改变.Ⅲ型肠化中APC及bcl-2基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1.1%,55.6%,p53突变及蛋白表达率为57.1%,27.8%,显著高于I,Ⅱ型肠化中APC,Bcl-2蛋白表达率(6.3%,23.8%)(P<0.01,0.05)及p53突变及蛋白表达率(18.2%,2.4%)(P<0.05).肠型胃癌APC,p53,Ki-ras突变率分别为52.9%;82.4%;29.4%,显著高于胃型胃癌各基因的突变(APC 18.2%;p53 45.8%;Ki-raS 3.0%)(P<0.05).肠型胃癌APC,Ki-ras,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6.5%;41.2%;93.8%,胃型胃癌分别为30.3%;3.0%;54.5%,两型相比差别显著(P<0.01,0.05).APC,p53及Bcl-2基因可能是肠化生癌变及肠型胃癌的热点基因.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阶段即可检测到基因改变的累积现象,但以胃癌组织中最显著.结论 多种基因改变的累积与胃癌的发生及演进密切相关.不同类型肠化生分子改变机制不同.APC,p53及Bcl-2基因有可能成为肠型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肠化生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PCR-SSCP)的方法,检测36例活检和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及30例肠化生标本的MSI.结果36例胃癌中,有15例检出1个以上位点MSI,总阳性率为41.7%;中-高分化腺癌MSI检出率为66.7%(10/15例),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的26.3%(5/19例,P<0.05);肠型胃癌MSI阳性率为64.7%(11/17例)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的22.2%(4/18例,P<0.05);MSI与胃癌大小、发生部位、分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无显著相关.3例早期胃癌MSI均阳性,30例肠化生标本中有9例检出MSI,阳性率为30.0%.Ⅰ、Ⅱ、Ⅲ型肠化生MSI阳性率分别为250%(2/8例)、25.0%(3/12例)、40.0%(4/10例).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SI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标志,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关系的研究—附53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5.
胃粘膜鳞状上皮化生1例吴培俊,徐贤达(浙江金华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病研究所金华321075)胃粘膜肠腺化生较常见,属于癌前病变。而胃鳞状上皮化生罕见,我们1992年检出1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病例张某,女,68岁。因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1个月...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134例病理证实的胃粘膜肠腺化生进行粘液组化染色分型及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发现完全型肠化(Ⅰ型)Hp 感染率55.3%低于不完全性肠化(Ⅱ型和Ⅲ型)73.5%、80%,p<0.01。提示混合性肠腺化生胃癌发生的高危险性可能与 Hp 感染率高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分类及其和胃癌的关系,对胃癌的组织发生与防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肠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月至12月我院胃镜室对检出的215例胃粘膜肠化者作了Hp测定,并对其中69例中度以上肠化者进行了病理特殊染色分型及CEA测定,以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病人均为住院及门诊经胃镜检查的胃疾病患者。215例伴有胃粘膜肠化者中...  相似文献   

20.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状、瓷白色小结状、鱼鳞状和弥漫不规则颗粒不平状,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1.9%、28.6%和34.9%,(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粘膜不规则颗粒不平的弥漫型外,尚有鱼鳞状和瓷白色半透明的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