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干神经节胶质细胞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在我们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60例脑干占位病变中,有4例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复习献中报道的24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脑干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的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年人,多位于延髓背部。其生长极为缓慢,病史长,顺MRI上显示为限局性肿瘤影像,显强化,可有囊变及钙化。4例中,1例肿瘤大部分切除,其余3例均完全切除。本组无死亡。结论:在不增加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可将肿瘤完全切除;否则,行部分切除,必要时加行脑室分流手术,也能显延长患生存期。该病不需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2.
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孙振荣,赵继宗我院从1981年到1993年共收治神经系统肿瘤9800例,其中神经节胶质细胞瘤31例,发生率为0.32%。现就这组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小结。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分布3~55岁,平均23岁。...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因头痛5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两侧巴氏征阴性。颅脑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囊样信号影,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稍低信号,病灶大小约5.2 cm×4.8 cm×4.4 cm,边界清楚,病变外上缘可见小片T1WI稍低、T2WI及Falri高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位于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5例.其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11例肿瘤中镜下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5例.除1例术后出现脑膜炎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3年,9例恢复正常工作,1例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术前诊断需根据病史、神经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星形胶质细胞瘤并发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治疗方法为同期手术,术中脑膜瘤务必全切,并根据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学分级行相应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2例病例均接受同期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精确定位,脑膜瘤病灶全切,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给予大部分切除,1例全切,2例分别随访8,16个月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明确诊断颅内星形胶质细胞瘤并发脑膜瘤必须综合临床、影像和病理三方面资料,同期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化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特点。结果CT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改变,见斑片状或条索状钙化,病变可累计单侧或双侧小脑半球,有轻度占位效应,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MRI提示小脑半球皮层增厚,呈异常的分层结构,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是临床罕见的良性病变,具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lhermitte duclos disease,LDD)虽有其特殊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现报告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0月14日收治的一例复发性LD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促纤维增生性婴儿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细胞瘤(DIA/DIG)为临床罕见的低级别神经上皮来源肿瘤(WHOI级),好发于幕上 ,大多于2岁前发病。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女性,6岁,2011年11月16日因"反复流涎、右手摸索伴短暂意识障碍20 d"入院.患者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摸索、流涎伴双眼无神,对外界无反应,症状持续约1min后恢复正常,病程中偶感头痛不适,每隔1~2d发作1次,共发作8次,发作间期无其他特殊伴随症状.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语利,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颈无抵抗,两肺呼吸音清,未闻明显及干湿性哕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四肢自主活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7例均手术切除肿瘤,1例术后放疗,2例术后放疗和化疗.6例患者死亡,术后平均生存期不超过4个月.存活的1例患者术后10个月肿瘤已复发.结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颅内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尽管采取了综合治疗措施,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结果 29例病人中,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5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MRI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PMM)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结果 2例肿瘤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小脑脑桥角.肿瘤外观呈黑色,部分肿瘤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细胞无明显异型,核仁明显.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例1、例3肿瘤核分裂像无或偶见(0~1个/10 HPF),例2核分裂像较多(2~3个/10 HPF).免疫表型HMB45、MelanA和S-100蛋白呈阳性表达.例1、例2肿瘤完全切除,例3部分切除,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原发性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可局部复发或发生恶变,需要与原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性脑膜瘤及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硬脊膜外囊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脊膜外囊肿罕见。本文报告了过去35年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例病人,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特征、放射学影象、MRI影象及手术要点等加以讨论。认为本病的MRI影象具有特征性,它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使手术效果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38例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138例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实施切除性手术119例(86.2%),胼胝体前部切开术11例(8.0%),切除性手术联合姑息性手术8例(5.8%).手术均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其中35例行术中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结果 随访3-6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期间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0例失访.纳入125例,对随访6个月以上的114例采取国内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癫痫控制满意89例(78.1%),显著改善10例(8.8%),良好11例(9.7%),效果差2例(1.7%),无改善2例(1.7%).结论 手术是一种有效的癫痫治疗方法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和致痫区的准确定位及显微手术技术水平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DI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巨大DIA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杏发现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样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DIA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婴幼儿的脑肿瘤,根据病理学特征,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DIA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松果体区绒毛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松果体区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随访.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3.75岁,病变均位于松果体区,平均直径4~5 cm.3例术前行诊断性放疗,其中2例出现肿瘤卒中.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肿瘤,其中全切3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均建议化疗.随访时间1个月-5年,3例死亡,1例存活,随访期内平均生存时间为31.7个月.结论 原发性松果体区绒毛膜癌极为罕见,预后极差.血清或脑脊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是常规治疗方法,放疗因增加出血风险,瘤体较大时,不建议作为常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椎板切开复位术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椎管的稳定性变化.方法 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72例,术中分开椎旁肌,取下相应病变节段椎板、棘突.在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将取下的椎板用钛片-钛钉固定复位,将椎旁肌解剖复位.分析此术式对椎管内肿瘤的显露与切除效果,评价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72例病人中髓内室管膜瘤1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6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22例,脊膜瘤21例,先天性肿瘤5例.椎板切开复位节段2~6节段(平均3.8节段),肿瘤全切68例,全切率94.4%.共27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率37.5%,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到2.5年(平均11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均在术后7 d到2.5年间检查MRI、X线片.结论 椎板切开对椎管内肿瘤的暴露及切除效果满意,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对脊柱的稳定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EICH)病例的总结,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将本组37例CE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此病的主要依据和有效治疗方法 .结果 本病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多为单发,多发少见;本组术前24例误诊(65%),37例均经手术治疗,13例术后病理报告为血管畸形,随访结果 29例正常工作生活,7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于对侧半球脑出血.结论 诊断CEICH的主要依据:(1)缓慢进展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或)临床体征;(2)影像学提示脑实质内混杂密度、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的囊性或液性占位病变;(3)有环状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强化.具备上述中的两点即应考虑CEICH的可能,三点都具备可诊断CEICH.手术清除血肿和切除包膜是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0.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5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分析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58例,术前主要根据影像学结果选择不同的分流管,在显微镜下完成囊腔内的置管过程.结果 颅内蛛网膜囊肿颞窝的发生率为60.6%,1年内手术有效率为97.2%,术后分流管阻塞率为1.7%,术后感染率为1.1%.结论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对脑组织干扰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