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4):339-34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脑小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病变,导致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如情绪异常、排尿异常、步态异常、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MRI表现为脑白质损伤也称脑白质高信号(T2WI和FLAIR)、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相似文献   

2.
背景 深部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和进行性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的联系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 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和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的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腔隙性卒中,脑白质疏松和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的痴呆综合征之间的联系。腔隙性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的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和常见的隐匿起病的致残性脑病的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的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性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的临床疾病谱的一个结局。结论 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的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的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变是指一组累及脑部小动脉、细动脉和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病变的总称,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和微出血。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发病及预后相关,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小血管病变破坏了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本文针对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关系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及微出血与抑郁的关系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影像学检查发现许多中老年人无论是否发生脑梗死,都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影像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特定影像学条件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以影像学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的患者或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新发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等病灶,发病后7d内进行MMSE认知检测,分为VaD组和非痴呆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既往疾病、生活方式及跌倒评分、ADL评分等情况,探讨MRI影像学存在脑缺血病灶的患者及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VaD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选取的460例患者符合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局灶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症状,与非VaD组相比,Va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跌倒评分、ADL评分、累积脑梗死发病及影像学伴有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方面与非痴呆组均有差异(P<0.05);两组在TOAST分型、病灶部位和范围、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跌倒病史等方面无差异.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男性、跌倒评分、ADL评分、影像学为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的表现与VaD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存在脑梗死、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的影像学条件下,无论是否发生脑梗死,均有较高的痴呆发生风险;男性、跌倒评分、ADL评分、影像学表现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可以预示Va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验对脑白质疏松进行半定量分析。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中、重度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评分下降(F=12.02,P=0.000),P300 Cz2.0潜伏期延长(F=16.04,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白质疏松后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负相关(r=-0.416,P=0.000),与P300 Cz2.0潜伏期正相关(r=0.538,P=0.000)。提示脑白质疏松加重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认知功能下降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SVD患者209例,ELISA法检测入院次日血清SIRT1水平。使用Fazekas量表对入组患者脑白质病变进行评分,并评估CSVD患者的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增大。为评估SIRT1和CSVD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对CSVD的每个影像学标志物的负荷进行评分,并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脑白质病变分为轻度无症状WMH组与中重度WMH组。分析入组患者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是否相关,以及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SIRT1仍然是中重度WMH(OR=1.25,95%CI=1.034~1.512,P=0.021)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OR=0.979,95%CI=0.817~1.173,P=0.819),脑微出血(OR=0.996,95%CI=0.860~1.153,P=0.958)和中重度EPVS(OR=1.147,9...  相似文献   

9.
脑内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能显示脑内一些无症状的微小或轻微病变。既往只能依靠病理才能诊断的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等微小血管病变,临床上利用MRI T2加权相的脑白质高信号改变已能作出诊断。但多数研究集中在脑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缺血性损害,对通过严重破坏的小血管壁发生的脑内微出血(intracerebra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23例住院治疗的小血管病变所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ysC水平被分为低、中、高三组(各组均为n=41例)。根据认知功能评测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n=64),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组(n=36)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组(n=23)。比较组间血清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ysC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高水平血清CysC组较中、低水平血清CysC组的MMSE得分更低(21.98±6.08 vs.25.02±4.69 vs.25.10±3.95),ADAS-cog得分更高(17.73±14.23 vs.12.51±10.39 vs.10.67±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CysC升高,SCr逐渐升高,e GFR逐渐减低(P0.05)。CysC(0.93±0.21 vs.1.10±0.45 vs.1.34±0.58)、MMSE、ADAS-cog在认知正常组、VaMCI组和VaD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损害越重,CysC越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的回归系数为7.06(P0.05)。结论血清CysC升高是小血管病变所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正脑小血管病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依据影像学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萎缩5大类型,临床上常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情感失控、步态障碍及尿便控制异常等。脑小血管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同脑大血管病变不同,其导致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变异,同时包括静脉溶栓在内的相关治疗措施的干预效果也有差异,尤其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痴呆的发病逐年增多.其中,血管性痴呆是由脑动脉硬化所造成,许多血管性痴呆患者有中风史,而多发的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塞更被认为是血管性痴呆的先兆[1.2].为了研究腔隙性脑梗塞与痴呆的相关性,我们对首次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了长期随访,并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小血管病是指主要累及直径400μm以下的脑微小动脉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缺血性损害,微出血及血管间隙扩大的多种病因性疾病。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改变与脑小血管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即血管内皮及相关结构功能障碍导致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造成血液成分漏出到血管周围组织和脑实质内,继发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脑小血管病相关的影像学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以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为主的获得性认知障碍.目前VCI动物模型种类较多,其中以脑小血管病变为基础的动物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脑小血管疾病(SVD)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改变主要为以下三类:小动脉病变、腔隙性梗死和弥漫性脑白质缺血.适宜的动物模型应既便于观察病理改变,又有助于临床前实验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与脑小血管疾病CT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的血压、糖尿病史、CRP、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血清肌酐等临床资料,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应用CT检测总的脑容量及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lesions,WML)容量。白质萎缩、脑白质损伤和腔隙性梗死的存在提示脑小血管疾病。应用线性回归分析GFR和脑影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低GFR患者具有更低的脑容量,更高的WML容量。结论肾功能损害和脑小血管疾病的CT检测指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WMLs)体积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对80例患者的脑白质病变体积进行测量,并测定患者的Hcy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体积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卒中史、腔隙梗死数目、颅内动脉狭窄及Hcy水平均是影响脑白质病变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体积有明显相关性,是决定患者脑白质病变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由Fisher在1965年首先提出,是指穿支动脉闭塞急性坏死所致小的深部脑梗死.LI起初是病因学的诊断名词,指"小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随着CT及MRI的问世,LI被引用到影像学,泛指直径小于1.5 ~2.0 cm的梗死灶.除小动脉硬化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和微栓子也是可能的发病机制[1].目前倾向于将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腔隙性病灶称为LI[2-3].一般认为,LI临床预后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然而20% ~ 30%的LI患者起病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造成临床预后不良,称为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rogressive lacunar infarction,PLI) [4-6].我们就PLI的发病机制、临床预测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增加临床上对PLI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多病因的累及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CSVD的临床表现除急性卒中外,还包括慢性CSVD如认知障碍、步态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CSVD所致卒中约占全球卒中人数的五分之一,并且在导致认知障碍的病因中,CSVD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位居第二[1]。目前为止,CSVD的诊断多通过临床症状及头颅磁共振来进行影像层面的诊断,其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2]。研究显示,我国CSVD所致的腔隙性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5%~50%[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对女性脑血管及认知功能的远期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67例有绝经前子宫切除病史者为病例组,67例年龄、教育、体重指数匹配的女性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超声观察颈部血管斑块,头颅MRI及MRA检查脑白质损害(WML)、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狭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子宫切除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