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消除丝虫病后远期效果,监测丝虫病流行动态,防止丝虫病再度传播。方法采用病原学结合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对可能遗留残存传染源的地区进行主动搜索,追踪观察原微丝蚴血症者,核实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另对慢性丝虫病患者实施照料。结果2001~2007年血检23 275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2001~2006年对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783人次,未发现复阳微丝蚴血症者。2000年原班氏丝虫病地区以ICT卡检测人群丝虫循环抗原,1 929人中未发现阳性。2008年丝虫病重点地区IgG4抗体检测阳性率0.05%,阳性者亦未发现微丝蚴。2004~2008年调查排除22例丝虫病临床诊断和疑似丝虫病例。26个县(市)调查发现3 061例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1例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结论湖北省消除丝虫病后没有发现内源性传染源,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监测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上海市南汇区丝虫病消除后的监测措施和监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自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的市评标准后,各类监测对象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均为0%,免疫学检测抗体阳性率在0%~0143%之间,阳性率均很低;蚊媒监测也均为阴性。结论南汇区自达到消除丝虫病的市评标准后,所采取的监测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丝虫病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  相似文献   

3.
眉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91级预防专科班王永忠指导教师鲁红眉山县地处成都平原南部。全县共有49个乡(镇)。总人口760000余人。从1985年开始,经历年普查证实,全县有思蒙、修文、莲花、娴婆、崇仁5个乡流行丝虫病,流行区总人口72883人。虫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方法。方法采用血清学结合病原学的监测方法,对可能遗留有残存传染源的地区和重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2002-2006年共血检12267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对重点流动人口血检4390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004年对来自安徽等省的人群检测丝虫IgG4,结果1例抗体阳性,血检为阴性;对57个村原微丝蚴血症者1087人追踪观察,没有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在35个县进行慢性丝虫病调查55746人,发现有体征症状者24例(其中下肢象皮肿13例、乳糜尿10例、鞘膜积液1例),患病率为0.04%。对45例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治疗和处理(其中乳糜尿31例、象皮肿14例),结果乳糜尿复发率为22.58%,象皮肿患者感染发炎(淋巴管炎)的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广东省消除丝虫病的成果巩固,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和经验。方法按照开展普查模底、复查复治、查治补课和监测净化等四个阶段的丝虫痛防治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结果经多年的复查复治,人群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1.92%下降至防治后的0.10%,1984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查治补课发现1985年2例末次阳性病例,此后。经病原学监测9074人及蚊媒监测3113只,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媒,监测乡镇数和监测人数的覆盖率等各项指标均超过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2003年10月,经海南省卫生厅专家组审评达标。结论临高县通过采取海群生药物以消灭丝虫病传染源为主要策略,经复查复治和监测后已达到完全阻断丝虫病的传播和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临沂地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证实目前人群微丝蚴率及蚊媒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少量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即使血中微丝蚴密度较低,仍可以自然感染淡色库蚊。认为临沂地区丝虫病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坚持长期的监测、净化工作,有其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 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北端,东滨黄海,北西分别与山东省接壤,地处暖湿温带,年平均气温为14.5℃,年平均降水量为701mm,历史上属班氏丝虫中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2001年,全省血检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0年内和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178个乡镇316544人和341个乡镇520120人;每县(市)均在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2001年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河南省从基本消灭丝虫病至完全消灭丝虫病阶段的净化监测结果。方法:采取病原学、蚊媒学监测方法,对丝虫病流行区各县每年轮流实施横向监测和对6个省级监测点连续进行纵向监测;同时采取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流动人监测及海群生净化治疗。结果:净化监测阶段病原学横向监测共血检993027人次,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01人,微丝蚴率0.020%。1991年以后全省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8年至1994年6个纵向监测点,人群血检30520人次;第1a共血检8275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8人,微丝蚴率0.097%;1992年以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全部阴转,蚊媒监测未再发现幼丝虫阳性蚊。净化监测阶段共治疗14806345人,其中对象治疗289720人,全民服药438765人,全民服海群生药盐14077860人。流动人口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结论:净化监测是消灭丝虫病后期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海南省万宁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估万宁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果,探讨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万宁市1955-2016 年疟疾流行和防治资料,并对万宁市消除疟疾成效进行评估。结果1955-2016 年万宁市的疟疾防治经历控制疟疾流行阶段、疟疾经常性管理阶段、巩固阶段和消除疟疾4 个阶段。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6年),万宁市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疟疾防治和监测网络,加强疟疾疫情管理和现症病人正规治疗,强化发热病人血检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大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监测。发热病人年血检率均达总人口的15‰以上。2011年起均为境外输入病例,2017年,万宁市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结论万宁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1-2016年连续6 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对策是继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针对山麓重点地区和经常上山住宿重点人群的经常性疟疾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为后期开展慢性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省班氏丝虫病高、中、低流行状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丝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流行县(市、区)。对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对查出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系统查体确诊,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结果防治前(1957年)在济宁等6个流行县(市)内调查38596例,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4424例,平均患病率为11.46%,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初期,在上述6个县(市、区)调查756895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2346例,患病率为0.31%。结论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已降至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 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6.
海南地区汉族人群HLA及其单倍型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汉族人群HLA抗原及单倍型的频率。方法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对海南地区209例非血缘关系的汉族正常人进行HLA-A、B抗原分型。结果在209例中检出前9位HLA-A、HIA-B高频率抗原为A11,A2,A24、A33;B40,B46,B57,B13,B62。通过家系抗原遗传分析获得418条海南地区HLA-A/B单倍型,查出6条海南地区高频率出现的单倍型为A33/B57、A2/B46、A11/B60、A11/B13、A24/B60、A11/B62。结论海南地区汉族人群的HLA-A、B抗原频率与广东地区相同,而单倍型频率有所不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有着不同单倍型频率分布。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危害海南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且因气温全年皆适宜按蚊生长和疟原虫子孢子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故当地疟疾终年传播无休止期。1956年全省疟疾调查显示,居民疟原虫带虫率及脾肿率分别为40.3%及69.6%。自1959年开始在全岛开展大规模抗疟,1969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为159.2/万,此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至1977年下降至30.5/万,1978年发病率上升1倍多,为63.44/万,此后虽个别年份发病率有所上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疟疾年发病率降至4.57/万。2010年,海南省按照国家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开展消除疟疾工作,病例数持续减少,并在2012年首次实现无本地报告疟疾病例,至2014年,海南省连续3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2014年屯昌县、文昌市陆续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考核。2010—2014年,市县级政府合计拨付1 403.39万元用于开展消除疟疾工作。近几年海南省开展消除疟疾的主要工作内容是:1发热病人血检;2病例报告、治疗、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3技能培训;4健康教育等。2010—2014年,每年血检率达1.28%~2.05%。所有网报病例均严格按照1-3-7模式开展防控措施,防止二代病例出现。足够的经费投入保障了大规模培训专业人员及群众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2010—2014年培训疟疾防治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及检验人员共16 854人次,发放各式健康教育资料共170多万份。虽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在消除疟疾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与挑战。首先是部门间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第二是输入性病例造成的威胁;第三是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第四是基层疟防人员有所削弱;第五是宣传力度仍然不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南省鼠疫的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密度和神群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在2002~2006年期间对海南省海口、澄迈、儋州等8个市县开展调查,采集鼠型动物的肝脾和血清、指示动物血清、人血清和媒介蚤标本,检测鼠疫杆菌和鼠疫F1抗体。结果在调查市县发现啮齿动物隶属2目2科4属9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次之;食虫目动物1科1属1种;梳检鼠体检获鼠体蚤3科4属4种,以印鼠蚤为绝对优势蚤种;未发现自毙鼠;未分离出鼠疫杆菌及未检测出F1抗体阳性血清。结论海南省海口、澄迈、儋州等8市县鼠疫仍处于静息期,目前未发现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却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9.
邹城市位于鲁西南,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的高度流行区。全市辖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89个行政村,110万人口。70年代辖18个公社,820个行政村,86万人口流行班氏丝虫病,丝虫微丝蚴阳性率平均为22.1%。经过40多年的防治、监测,特别是70年代的3次全民性的普查普治和全民海群生盐的防治,至1974年全县以自然村为单位,居民微丝蚴阳性率均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