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除一部分腰痛的患者能作出明确的诊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其余部分的诊断概念较为模糊。近年来,由于对腰痛的不断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逐渐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源性腰痛因其特有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已被视为一种独立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椎体滑脱症等疾病的病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根据报道~([1-2])慢性腰痛的发病率约为80%,其病因极为复杂,腰肌劳损、腰椎病变、泌尿系统感染等许多疾病都会引起长期反复的腰痛,既往学者们通常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主要病因,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由腰椎间盘内破裂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3])。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手术和微创治疗方法不断被发现,笔者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5.1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椎间盘退变的良好治疗必须根据疾病的自然病史进行预测.但这不可能总是如此.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目前还很少了解.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截止目前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腰痛是脊柱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我们也许对以往给慢性腰痛患者做出的诊断并不陌生,这些诊断包括:慢性软组织劳损、肌纤维组织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及关节突关节紊乱等。那么椎间盘源性腰痛与上述这些疾病有什么区别呢?目前尚无明确答案。在国外,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从椎间盘内紊乱(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逐步演变而来的,有学者通过造影技术描述了椎间盘内层纤维环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CTD的适应证及在椎间盘源性疾病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已作CT或和MR、椎管造影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疑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及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为选择介入方法的患者作CTD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月~5年,椎间盘突出症介入的优良率为91.3%;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优良率为75%。结论CTD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病人的39%。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存在某些争议,尤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本研究对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责任椎间盘行融合治疗,以探讨本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不涉及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它指由腰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人的组织修复过程.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慢性下腰痛的39%,它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类型.虽然仍有一些争议,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和确定损伤椎间隙水平的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它的关键特点是病人对椎间盘刺激的主观反应,而不是椎间盘的外观结构.外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有争议的课题.无疑,对于大多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来说,保守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一些渐进发展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通过各种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的,仍应考虑行积极的外科手术.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是由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对于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对于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微创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其概念、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如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是非常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就目前研究的结果,外科治疗腰痛的基础仅限于对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认识。目前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报道越来越多,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谈谈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选择的粗浅认识,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源性腰痛动态摄片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动态摄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组进行牵引/负重动态摄片,观察病变椎间盘纵向位移范围,并与椎间盘退变无腰痛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椎间盘退变无腰痛组和正常组间无明显性差异;椎间盘源性腰痛组与椎间盘退变无腰痛组间有明显性差异。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常规X线检查未能显示的椎间隙节段纵向不稳定,通过牵引/负重动态摄片可显示。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个新的概念,椎间盘造影术是迄今为止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较佳方法。本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指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以颈肩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常见的椎闻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性椎间盘源性腰痛和腰椎管狭窄症等.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程.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在椎间盘退变早期进行转基因的干预,对延缓椎间盘退变甚至逆转疾病进程产生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常见的类型,然而,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脊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等疼痛传递通路中的作用,对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调控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来改变疼痛信息传递,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它能明确定位疼痛来源的椎阃盘,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痛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60%~80%的成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1934年Mit和Barr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可致腰腿痛,故长期以来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椎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椎间盘源性腰痛,这种腰痛不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引起,而是由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而诱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同时伴单节段HIZ的患者,经椎间盘造影28例明确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在符合椎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的患者中,HIZ预示着椎间盘造影的阳性率较高(84.8%)。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腰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腰痛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及HIZ可提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参考,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9月~2003年6月,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346例,男653例,女69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59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109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078例。分别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长槽式”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共切除1794个椎间盘。结果 12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年)。疗效为优1017例(84%),良170例(14%)、差24例(2%),优良率为98%(其中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和18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全部为优或良)。术中出血量为50~600ml,平均250ml。手术时间25min~3.5h。有4例转开放手术,4例行二次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发生椎间隙感染7例,脑脊液漏16例,定位错误1例,对侧复发2例。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或发生神经器质性损伤。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1周后基本达到生活自理。结论 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征宽、创伤、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越来越引起学者们重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以及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