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青龙汤的病机特点为表寒外束,水饮内停,内外合邪,两寒相感,而致发病。外感多因风寒,内因多为寒饮,与脾、肺、肾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病机关键为肺中虚冷,肺络痹阻为其主要病理特点,其形成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足,阳虚体质是寒饮的主要内因,临床以温肺化饮为基本治则,恰合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意。小青龙汤为辛温峻剂,是治疗寒饮咳喘的经典方,但用之不当,可出现变证,因此使用时要求辨证准确,剂量适宜,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
泽漆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痰饮咳喘的效方。然因其原文简短,致长期未得以足够重视。通过分析痰饮所致咳喘的机理与临证表现,泽漆汤证的病机、药物组成及功效特点并结合临床实践,揭示该方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实用价值。认为泽漆汤与十枣汤、控涎丹皆可泄水祛痰,然泽漆汤化痰逐水,通阳消饮,降逆止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适宜于痰饮伏肺或饮停胸胁所致咳喘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条文的诠释,指出<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是以寒饮为主而兼表不解,其作用重在温化寒饮,临床上有表证的可用,无表证的亦可用,关键在于寒饮射肺;条文中的或渴,其病机是"化热伤津",不能作"寒饮内停,津不上承"解;方后之加减法,叔和谓"疑非仲景意",林亿等校正时非之,指出"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要在动态中去理解仲景法.最后指出要全面学习仲景学说,必须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寒饮蕴肺证的概念、源流、形成机制、诊断要点 ,以及该证与肺主行水和肺阳化饮的关系。寒饮蕴肺证是临床肺病中的常见证候 ,是由肺阳行水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伴随呼吸失常的一种水饮伏肺证。从临床调查入手 ,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DME) ,对寒饮蕴肺证的症状进行概率统计 ,总结出该证的辨证要点为 :咳喘气逆、胸闷憋喘、咳痰清稀或咳泡沫痰、畏寒肢冷、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弦紧 ,或兼痰多、喉中痰鸣 ,与文献总结的寒饮蕴肺证的辨证要点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5.
李书桃 《吉林医学》2010,31(12):1648-1648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诊治的小儿寒饮咳喘采用小青龙汤治疗,1~2剂/d,温水煎服,连续3~5d,评价其疗效。结果:42例患儿,有效28例(66.7%),好转7例(16.7%),总有效率过83.3%,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医治疗小儿寒饮咳喘不良反应小,家长易于接受,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谈细辛在《伤寒论》方剂中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方的学习,笔者发为仲景对细辛的配伍应用有一定规律,随其配伍不同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兹分述于后: 一、配酸收可疗寒饮喘咳 如原文40条和41条之小青龙汤证,为表寒内饮和水寒射肺之证,治疗上若单纯解表则水饮难化,若单纯化饮则表寒难解,故仲景以细辛辛香走窜之性,一则温肺祛痰饮,二则助大辛大热之干姜,以温化停蓄于胃脘部之寒饮。由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恐细辛、干姜辛散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中医院老中医张济群医师,幼承家学,五十年代又就读于北京医学院专攻西医。张老治疗慢性咳喘有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慢性咳喘之病变初始于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其病理变先不外虚实两端,其虚由于咳喘日久,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使水液输布、运化、蒸化功能失常,痰饮潴留又成邪实的一面。病理变化中复感风寒则成外寒内饮,感受风热或饮郁化热可表现痰热阻肺之证,水饮泛滥  相似文献   

8.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9.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自术、自芍、生姜组成,本方出自仲景《伤寒论》,该书太阳病篇和少阴病篇皆用真武汤。笔者体会本方为祛寒利水剂,其用途有二:(1)治阴寒内盛,或误汗亡阳,致心肾阳虚,水饮泛所出现的心悸,眩晕等证;(2)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健运无权,所致的腹痛下利等证。  相似文献   

10.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6):1131-1133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痰饮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痰饮证包括痰湿壅肺证、寒饮(痰)伏肺证、风痰阻肺证等。依据痰饮证的共性而采用温化痰饮、宣降止咳平喘的共同治法,并因痰饮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病性、程度、兼证等不同而佐以不同的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11.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此谓慢性咳喘病系谓“积年久咳”,以咳喘气逆、痰多白沫,畏寒易感,反复发作,甚至面浮肢肿,难以平卧,喉中痰鸣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或支气管哮喘。主要病理为“阳虚饮停”,往往经...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为少阴病扶阳散寒回阳救逆之要方,少阴证用之以回元阳,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本方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  相似文献   

13.
韩明向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根源在于痰饮内伏为患,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为外邪袭肺.韩明向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运用温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温肺汤加减治疗感寒饮冷之证,以化痰降气胶囊加减治疗痰饮内阻证,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痰瘀并见证,以玉屏风散、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补肺汤化裁治疗痰饮咳喘之证.  相似文献   

14.
咳喘病因多种,征候表现复杂,发作诱因又非单一,故多属顽症。咳易治,喘难消。笔者多年来采用辨证论治3种类型咳喘症,经验报告于下。l寒饮咳喘典型病例:女;49岁,农民。咳喘4年,遇气候变化或劳累即加重发作。自用抗生素药和气管解痉药口服后能缓解。10天前,因劳作过度加之受凉咳喘发作,畏寒,头胀,周身不适,阵隆,咳甚喘重,不能平卧,胸闷,咳白稀泡沫痰,量多,纳差,看白,脉弦滑微数。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多。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经用抗生素加激素治疗3天,虽有减轻,但咳喘未能缓解c此症为风寒引动内饮,痰…  相似文献   

15.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代表方。其药味由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炙甘草、半夏组成。主要功效为通阳化饮,能温化胸中痰饮水邪,亦能温化胃脘、胁下之停痰留饮。历代医家用于外有寒邪闭表、水饮内留,内外合邪所致干呕、呃逆、咳嗽、口渴、吐涎沫、噎膈、腹胀、水肿、霍乱呕吐等疾病。刘教授熟读医家经典,熟用经方而不死守原方。刘教授在对小青龙汤核心药物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加减变化后得到不同新方,可用于多种痰饮疾病。文章旨在分析探讨"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运用"小青龙汤加减"用药规律、从而总结刘尚义教授治疗"肺系疾病"临证经验,为名医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泽泻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该方治疗心下有支饮 ,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点。诊断泽泻汤证时 ,根据支饮本身和泽泻汤“苦冒眩”两方面的症候 ,方可确定泽泻汤的治疗。现就个人点滴体会披之于下。泽泻汤证除上所述之外 ,其脉象必然是沉或眩或沉眩兼见 ,因为沉主水眩主饮故也。舌诊在临床的意义更是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 ,因其寒也 ;苔多水滑 ,津液凝也 ;如果水湿合邪 ,则又出现白腻之苔 ,而且厚也。故而泽泻汤症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质厚而宽 ,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上述的舌脉应作为泽泻汤证的辨证依据。另…  相似文献   

17.
肺阳虚是指肺阳不足导致的以温煦不足及宣发推动、功能衰退为表现的一类病证。肺阳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证型之一,寒邪侵袭、痰饮内停、久病伤气、他脏久病是其主要病因,肺阳亏虚、痰饮内停、肺气壅塞导致肺失宣降,影响肺脏正常生理功能为其根本病机。治疗应以补肺虚、散表邪、祛痰饮、防变证为基本治疗原则,可在补肺阳方基础上针对不同合并症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该方由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组成。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太阳病之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喘,胸脘痞闷,或干呕,或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浮紧等。随着对经方研究的深入,该方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呃逆又称为哕,可见于杂病或时病中,有呃逆一二日即止者,有延至七八日以上甚或数月不休者。虽总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但其证治有上中下三焦呃证之不同。现举验案数则,略疏管见如下: 一、治上焦呃逆,宜开宜宣上焦呃逆,或因湿热、热痰、寒饮阻遏肺气,或因血液瘀阻胸府所致,故有治气治血之不同,总宜开痹、宣达之。  相似文献   

20.
痰饮病是指一定量的的水液停聚在人体某一局部的疾病。由于所停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别。我们研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后发现,“胸痹”之辨证施治符合从痰饮论治的机理。兹浅析如下。1病理机制痰饮病属阳气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