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损伤机制的不同可造成踝关节不同类型的损伤。单纯踝关节后脱位临床较少见,多为骨折与脱位并存,踝关节骨折伴后脱位属不稳定型骨折,手术指征明确。目前内踝骨折的治疗方法已比较成熟,而外后踝同时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仍存有争议。本次研究对踝关节骨折伴后脱位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外后踝,手术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远端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内侧入路普通钢板固定,观察组予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Mazur评分结果、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Mazur评分结果优良率及AOFAS踝-后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可促进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 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经皮撬剥复位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行经皮撬剥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放射学指标[跟骨宽度、跟骨高度、跟骨交叉角(Cissane角)、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切口感染、皮瓣坏死、距关节僵硬、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骨放射学指标水平与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明显低于术前,Cissane角、Bohler角与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跟骨宽度、跟骨高度、Cissane角、Bohler角与AOFAS评分、愈合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 探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后内髁受累及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1 例累及后内髁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累及双后髁的5 例,不累及外后髁的16 例,手术均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中对于累及后外侧髁的患者,关节镜下监视行前外侧开窗,通过骨隧道复位、植骨支撑、固定.结果 本组21 例患者获得平均(12.24±2.4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9 月,无切口皮肤坏死、关节不稳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发生.膝关节功能:优13 例,良5 例,可2 例,差1 例.骨折复位满意度:优15 例,良4 例,可1 例,差1 例.结论 对于累及后内侧髁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能有效取得骨折的复位、牢靠固定,并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入路内固定对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50例,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后外侧入路,观察组实施改良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30°、45°、60°主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均较术后3个月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恢复,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2.
13.
陈唏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5):2148-2148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的张力侧。方法:对于钢板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面的胫骨骨折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6~71岁,左侧25例、右侧16例。车祸伤29例,摔伤12例。横形或斜形l5例,粉碎性骨折26例。切除小腿前内侧被胫骨骨折端顶压而缺血失活的皮肤.并做减张缝合。结果:所有骨折固定术后骨折端紧密接触,未见骨折端张开。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膝踝关节功能正常,小腿皮肤无坏死感染。结论:胫骨骨折的张力侧位于胫骨的前内侧,钢板螺钉应置于胫骨的内侧面,并不会引起皮肤坏死,且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张新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8):80-81
目的:对比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髋部骨折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研究组采用前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大小小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体液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前入路下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较后外侧入路能够取得更好疗效,有效缩短围术期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探讨三切口联合入路与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住入院的94例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47)予三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n=47)予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入组时、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变化并比较,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影像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出院时疼痛评分、行走功能评分、稳定性评分、总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两组出院时屈曲、伸直、内旋、外旋较入组时均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3)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负重时间、骨折不愈合、关节面塌陷、内固定情况、内翻角、后倾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4)两组出院时较入组时P物质(SP)、前列腺素F2(PGF2)、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显著降低(P 0. 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三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比较,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面塌陷发生,缩短围术期时间,降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含量。 相似文献
20.
谢箐王正安刘师良陈其荣赵增斌 《浙江临床医学》2018,(2):288-289
目的对肩胛骨骨折患者应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纳入自2012年5月至2017年3月由于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26例,由肩胛骨外侧缘入路切口,行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2~3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周摆臂锻炼,辅以被动外展活动,术后4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6例患者术后获7~2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未发现神经损伤、神经卡压、钢板松动、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其他并发症,无肩关节畸形。术后均采用Hardegger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8例,可4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4.6%。结论运用肩胛骨外侧缘手术入路治疗不稳定的肩胛骨折,配合积极的功能锻炼,患者创伤及出血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