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EEG异常改变,预测药源性癫痫临床发作。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后单用氯氮平治疗,服用氯氮平剂量在100~150mg/d、175~300mg/d、325~600mg/d时分别行EEG检查。结果 共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EEG发现癫痫样放电,其中服用氯氮平175~300mg/d时有5例(6.94%)发现癫痫样放电(未见癫痫临床发作),325~600mg/d时发现67例(93.06%)有癫痫样放电,其中34例(50.75%)出现癫痫临床发作(2例癫痫频发)。减量或停用氯氮平、同时加用抗癫痫药物后痫样放电消失、癫痫发作停止、慢波减少、EEG逐渐恢复。结论 EEG痈样放电与服用氯氮平剂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EEG检查来预测药源性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2.
氟喹诺酮类 (FQs)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FQs治疗伴有炎症的感染性疾病时 ,通常合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最近 ,在人体和实验动物发现某些喹诺酮类与NSAIDs如芬布芬合用时 ,癫痫样发作尤易发生。  本文研究诺氟沙星与芬布芬 (fenbufen)的活性代谢物对苯丙氨基苯乙酸 (BPAA)合用诱发癫痫样发作与IL 1 β、NO的关系。诺氟沙星 (2 5mg/kg ,i.p .)与BPAA(1 0 0mg/kg ,i.g .)合用可诱发大鼠癫痫样发作。连续记录自由活动大鼠的EEG分析痫样放电 ,用Racine’s标准观察行为学改变 ,RT PCR…  相似文献   

3.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257例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即脑Holter)对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57例常规EEG无痼样放电患者分为临床癫痫组和可疑癫痫组进行24hA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临床癫痫组痫样放电总发生率为59.4%,可疑癫痴组总发生率为19.9%。痴样放电最多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各种发作类型痫样放电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40例小儿癫癎与可疑癫癎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动态脑电图(AEEG)的睡眠时相与癫痢的关系及其对小儿癫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40例常规脑电图(EEG)无痫样放电患儿分别为临床诊断癫痫组和可疑癫痫组,进行24h AEEG监测,并观察觉醒期和睡眠期AEEG痫样放电的分布情况。结果:AEEG痫样放电发生率在临床诊断小儿癫痫组占55.9%,小儿可疑癫痫组占37.5%。痫样放电多见于NREMⅠ—Ⅱ期,并见有NREMⅠ—Ⅱ期明显延长,而NREMⅢ—Ⅳ期相对缩短。结论:小儿癫痫病痫样放电主要发生于NREMⅠ—Ⅱ期。AEEG可提高小儿癫痫病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小儿癫痫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脑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对151例发作性疾病儿童应用24h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AEEG)进行监测。结果总异常率808%,痫样放电出现率795%。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788%,可疑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45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AEEG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EEG);癫痫组与可疑癫痫组之间临床发作中所描记到的痫样放电出现率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人的痫样放电部位以全脑或一侧,或限局性一侧偏胜者多见,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2%,其中677%见于浅睡期。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于儿童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诊断癫痫的53例和可疑癫痫的117例行24h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AEEG阳性率(32.9%)明显高于常规EEG(20%),AEEG痫样放电率在癫痫组为54.7%(29/53),可疑癫痫组为15.4%(18/117)。后者中有临床发作者63例,检出痫样放电10例,睡眠期出现痫样放电占89.4%(42/47)。本文对痫样放电出现与临床发作间的关系以及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AEEG)与同步录像结合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1126例患者在配备有SONY-485P型可调式数字摄像镜头监测病房内进行24h便携式脑电图监测。在EEG数据回放分析时,结合同步图像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周围环境,有效地识别各种干扰伪差及其来源,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果:1126例患者中EEG正常270例(23.98%),EEG异常856例,异常检出率为76.02%。其中确诊为癫痫者268例(78.13%),疑似癫痫者588例(75.09%),确诊癫痫组EEG异常率虽高于疑似癫痫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EEG有痢样放电者618例,占总异常的72.20%。确诊癫痫组有痫样放电者230例,占异常者的85.82%;疑似癫痫组有388例,占异常者的65.99%,确诊癫痫组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疑似癫痫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126例在行EEG监测的同时进行同步视频连续录像,拍摄到98例患者有临床发作,其中69例发作期EEG可见痫样放电;29例癫痫患者临床发作时、发作间期均未见痫样放电。结论:AEEG结合视频录像,在尽可能不限制患者活动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步EEG对照分析,有效地提高了EEG痫样放电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口服LD_(50)大于5000mg/kg。小鼠静注和肌注给药的LD_(50)分别为223.88 mg/kg和大于1000mg/kg。亚急性毒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环丙沙星3个剂量组(100、250和500mg/kg/天)和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口服一次,共给药2月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各组的给药初期摄水量均高于对照组,雄鼠250和500mg/kg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患者停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停药后3年以上无癫痫发作的患者139例进行24hV—EEG监测观察其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并随访4-5年。结果:本组139例患者中接受单药治疗97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0例,3种药物联合治疗22例,治疗中均无临床癫痫发作。V—EEG监测发现有痫样放电39例(28.1%)。在此39例痼样放电患者中,活动性痫样发作史〈6个月8例、7~12个月9例、〉12个月22例。癫痫样放电出现时间:清醒期6例(15.4%),睡眠期30例(76.9%),清醒期与睡眠期均有痫样放电3例(7.7%),睡眠期痢样放电发生率明显高于清醒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后的3~4年随访期中,39例脑电图异常者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停药后9例复发,复发率为23.1%;100例脑电图正常者,49例病人坚持继续服药,停药后2例复发,复发率为4.1%;另51例患者逐渐减停抗癫痫药,停药后8例复发,复发率为10.0%,明显低于脑电图异常者(P〈0.05)。结论:VEEG的监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3年无发作癫痫患者是否适合停药,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选择停药时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名诊断癫痫,可疑癫痫及发作性晕厥病人行24h动态脑电图检查,并在一周内做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作为自身对照。结果:发现全部病人组A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在癫痫发作类型中,以复杂部分性发作AEEG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占有痫样放电患者56/67(84%),主要出现在NREMⅠ-Ⅱ期(75%)。结论: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症状控制后维持服用奥卡西原治疗剂量下,检测其代谢产物利卡西平血药浓度对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用奥卡西平原治疗剂量维持服用的44例癫痫患者,检测利卡西平浓度,以总平均值为界,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相邻两次的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检出情况。结果:高浓度组对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改善的程度较低浓度者稍高,前者50.0%,后者3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12μg/ml左右的低利卡西平浓度同样能达到抑制EEG上癫痫样放电的效果,对于长期服用奥卡西平的患者应检测其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3.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左侧大脑优势半球的痫样放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作性癫痫的AEEG是否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即左侧大脑半球较右侧半球更易发生局限性癫痫问题。方法:分析1790例连续性非选择性的病人AEEG。结果:在局限性149例痫样放电中,左侧半球痫样放电或双侧半球不对称痫样放电,左侧半球占优势者98例(64.4%)。明显高于右侧半球53例(35.6%),P<0.001。结论:本资料表明发作性癫痫的AEEG痫样放电存在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的问题,符合部分癫痫优先起源于左侧大脑半球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发作间期儿童癫痫的诊疗价值。方法:对85例癫痫儿童于发作间期监测24hAEEG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EEG监测异常者74例(87.1%),其中有痫样放电者49例(57.6%);发作越频繁,AEEG痫样放电检出率越高(P〈0.01);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率显著高于清醒期(P〈0.01)。治疗后复查组较新诊断组癫痫儿童痫样放电显著减少(P〈0.05)。结论:发作间期AEEG监测有助于儿童癫痫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下痫样放电(SED)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程度与临床的关系,以及SED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仅有临床下EEG痫样放电而无临床癫痫发作的儿童进行EEG的定期监测并动态分析EEG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48例SED儿童中有37例(77%)有认知功能损害,有11例(23%)出现癫痫临床发作。SED患儿出现临床发作和认知功能损害均与痫样放电的程度有关。痴样放电指数〈10%,无癫痫临床发作。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放电指数在10%~30%之间的患儿,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增高,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增高;放电指数〉30%,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可以达到60%,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可以达到100%。结论:SED儿童的EEG异常程度和痼样放电的频率与今后临床发作和其精神行为障碍有关。定期的EEG监测,动态EEG分析,随访观察SED儿童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儿童大脑功能的损害,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早期临床治疗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放电检出与否和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癫痫发作已经得到控制的患者115例,复查长程视频脑电图,根据脑电图检出癫痫样放电与否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血hs-CRP水平。结果:脑电图阳性组较阴性组血hs-CRP浓度明显增高(2.1±0.8比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可能与炎症机制有关,血hs-CRP可作为简便经济的癫痫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研究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16导脑电图(EEG)在与癫痫发作相关的δ频段的过度放电功能连接特性.方法 实验数据来自颞叶癫痫9例患者(6例左颞叶癫痫,3例右颞叶癫痫),9例正常对照受试者.记录每例颞叶癫痫受试者在发作间歇期的痫样放电、非痫样放电以及正常对照组的共3个状态的16导EEG;每个状态下各记录10个EEG数据段,每个数据段长度为20s,采样频率为200 Hz;应用带通滤波提取EEG的δ分量(1~4 Hz).应用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分别计算痫样放电组、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10次记录的16通道EEGδ频段分量之间的频域因果度量平均值Iδ;分析以上3个组颞叶区(左颞叶癫痫:T3、T5,右颞叶癫痫:T4、T6)与额区(Fp1、Fp2、F3、F4)和顶区(C3、C4)之间EEG在δ频段的功能连接模式.结果 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左下颞叶区T5,右下颞叶区T6)与额区、顶区之间Iδ在0.1323±0.0329~0.1670±0.0289;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在0.0300±0.0130~0.0420±0.0072;正常对照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在0.0153±0.0028~0.0193±0.0057.统计结果表明: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的Iδ值与非痫样放电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痫样放电组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的Iδ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叶癫痫发作间歇期在痫样放电状态下,EEGδ频段在下颞叶区与额区、顶区之间存在较强连接,过度放电从下颞叶区传递到额区和顶区.非痫样放电组和正常组的EEGδ频段,下颞叶区与额叶、顶叶之间连接弱,下颞叶区不是EEG信号传导的起始区.  相似文献   

19.
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动态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及减少误诊误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46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癫痫的病人进行REEG及AEEG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AEEG正常162例(65.9%),异常84例(34.1%)。其中非特异性异常38例(15.4%),痫样放电46例(18.7%)。REEG院内检查111例,正常89例(80.2%),异常22例(19.8%)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2例(10.8%),痫样放电10例(9.0%)。结论:AEEG可提高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诊断阳性率及痫样波发放率。AEEG和REEG两组相比分别为X~2=7.52,P<0.01;X~2=11.46,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显示AEEG可明显减少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误诊率。EEG是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要防止诊断扩大化造成的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0.
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为癫痫的患者行白昼常规EEG和夜间自然睡眠EEG检查。结果:常规EEG36%(72例)出现痫样放电,而自然夜间睡眠EEG78%(156例)出现痫样放电。痫样波检出率与年龄、临床发作类型、睡眠周期有关。结论:自然夜间睡眠EEG可显著地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