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操作方法半卧位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探索适合此类患者的最佳半卧位操作方法。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入住我院CCU且发病12~24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实施逐级抬高至半卧位和一步抬高至半卧位,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leremes,RMssD);QT间期离散度指标: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heart-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结果不同操作方法半卧位时,两组患者SDNN、RMSSD、QTD、QTcd的改变幅度,逐级半卧位组为(3.34±1.05)、(2.14±1.96)、(2.4±1.03)、(3.21±1.02)ms,小于直接半卧位组的(5.98±2.07)、(4.23±1.87)、(4.4±1.92)、(4.57±1.91)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心脏电生理角度而言,逐级半卧位实施法优于直接半卧位实施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逐级半卧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该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入住某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且发病12~24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12~24h内即给予逐级45°半卧位干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前3d绝对平卧位休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心功能指标以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早期相关心功能指标及临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后前3d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级半卧位干预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不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情况下缓解其部分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3.
4.
刘蕾蕾 《当代护士》2017,(12):33-35
目的探讨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7月以前收治的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7月及以后收治的7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分别于护理前及出院前1日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射血分数(EF)、心率(HR)以评价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CK比值、CK-MB比值、肌钙蛋白比值均好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2%(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阶梯式综合性心理康复护理,不仅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徐芳  王玉玲 《天津护理》2013,21(1):52-5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对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拟行急诊PCI治疗的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腹胀、腰背酸 痛、排尿困难情况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心输出量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下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术后腹胀不适、腰酸背痛程度及排尿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心脏的泵血功能,并可以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的正确性以及在预防术后由于被动体位引起的腰肌酸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例硬膜外麻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2组,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术后6 h内每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进行生命体征、舒适度、恶心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腰肌酸痛程度、恶心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具有可行性,而且能有效预防患者因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相似文献   

7.
王秋莉  张瑶贾云 《现代护理》2007,13(29):2815-2817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的正确性以及在预防术后由于被动体位引起的腰肌酸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例硬膜外麻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2组,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术后6 h内每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进行生命体征、舒适度、恶心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腰肌酸痛程度、恶心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具有可行性,而且能有效预防患者因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减轻开胸手术后患者半卧位的不适,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保证床单位整洁、舒适。方法:将6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的床褥进行加工改造。从患者舒适度、护理人员工作量、床褥与床垫偏差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舒适度、护理人员工作量、床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式床褥的应用既增加了半卧位患者的舒适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简便易行的一种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后患者回病室6h内低半卧位对舒适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后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回病室后1~2h头颈下垫枕、头部抬高10°~15°、2~6h摇高到30°左右的改良低半卧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去枕平卧体位6h。监测两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胸腔引流、I期压疮、呕吐发生率、头晕、肩颈部痛、腰肌酸痛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情况、肩颈部痛、腰肌酸痛、呼吸急促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后患者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回病室6h内采用改良低半卧位较去枕平卧位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促进循环、利于引流、增加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卢月珍  王华珍 《现代护理》2005,11(14):1123-112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接受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吗啡0.1mg/kg静脉注射,同时予将杜冷丁50mg + 氯丙嗪50mg + 异丙嗪50mg + N.S.至50ml,持续微泵注入4~5ml/h,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速度,使患者进入嗜睡状态(能被唤醒并简单对答)并维持病人嗜睡状态48h。对照组按需单次静注吗啡0.1mg/kg,并以舒乐安定2mg t.i.d.口服。观察用药前后48h内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频发室早及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实验组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室早发生率的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时血压、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抢救AMI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在治疗依从性、遵医行为、再发心梗、平均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再发心梗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AMI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结果 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对AMI疾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AMI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正确的保健知识和方法,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不同排便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护士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排便措施,减少排便引起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床旁坐便椅坐位方式排便,对照组为传统床上平卧位排便.排便过程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有无解出、排便费力程度、舒适度.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排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有无解出、费力程度、舒适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上平卧位排便结果 不佳,且未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无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床旁使用坐便椅坐位排便是一种合理、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同珍  黎美明 《现代康复》2000,4(11):1662-1663
目的 对3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2周康复程序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 随机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以配对原则分为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均经内科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康复治疗。结果 治疗组离床时间,第3周末6min步行距离,心理测定及住院时间,半年后生活质量评审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预防并发症及恢复长期卧床而减少的运动能力,通过康复活动使心脏恢复到较好状态,特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从本院抽取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住院期间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结果实验组各项监测项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可缩短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丰富患者的疾病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主动性,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接受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吗啡0.1 mg/kg静脉注射,同时予将杜冷丁50 mg+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N.S.至50 ml,持续微泵注入4~5 ml/h,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速度,使患者进入嗜睡状态(能被唤醒并简单对答)并维持病人嗜睡状态48 h.对照组按需单次静注吗啡0.1 mg/kg,并以舒乐安定2 mg t.i.d.口服.观察用药前后48 h内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频发室早及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情况.结果实验组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室早发生率的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对血压、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抢救AMI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红 《当代护士》2005,(1):21-22
半坐卧位是上半身高于床平面的一种卧位,为外科临床常采用的卧位。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往往不被重视,不能正确执行,使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此卧位的学习,认真掌握,以取得良好的效果。1体位的安排根据病情需要将床头抬高40~50度角穴摇起床头或给予靠背架雪,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将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上,以免患者下滑。但弯曲度不能太大,以防压迫月国窝和腹股沟部位之血管、神经,影响血液的流通和神经的传导。体弱患者身体两侧可垫枕头支托手臂,以维持良好的姿势。2半坐卧位的临床应用2.1呼吸系统良好的半坐卧位可增加呼吸运动的幅度,有利于咳嗽、排痰,防止肺部并发症穴肺炎、肺不张雪的发生。所有胸腹部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可使呼吸幅度减小,换气受限制,气体交换不充分,肺泡内氧的饱和量和氧分压降低,使部分肺泡逐渐萎缩,引起肺不张。另外,由于手术前阿托品药物的应用,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手术中大流量氧气吸入,使呼吸道干燥、分泌物黏稠,咳痰不利,分泌物阻塞支气管,也是引起肺不张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增加呼吸运动是增加气体交换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预防肺部...  相似文献   

19.
20.
半卧位鼻饲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半卧位鼻饲对预防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3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采取平卧位、半卧位(床头角度≥30°)鼻饲流质,对两种体位鼻饲后胃液、咽拭子和支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并测定支气管分泌物的放射活动计数。结果平卧位时有69.4%患者胃液、咽拭子和支气管分泌物检出同种细菌,而半卧位时仅30.6%;患者半卧位时支气管分泌物放射性计数明显低于平卧位时。结论长时间平卧位是胃内容物反流造成误吸的潜在危险因素;半卧位是安全鼻饲的体位,可有效预防反流和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