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W-G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术后敏感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该中心做近视眼手术的患者382例,分成两组。一组行CW-G LASIK作为试验组。另一组行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RMS值及对比敏感度。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62.8%优于其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47.6%;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优于术前。结论CW-G LASIK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3.
为总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 mileusis,LASIK)~散光的疗效,现将我院2003年5~9月应用LASIK治疗散光度≥-1.00D并随访3个月以上43例(78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0,(12)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变化。方法对虹膜定位成功后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患者15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0.00~-3.00D,43眼)、中度(-3.25~-6.00D,75眼)、高度(-6.25~-9.00D,36眼)近视三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测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低、中度近视组中,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术后1、3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这两项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不影响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而在-6.25~-9.00D的近视患者中这两项指标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在中低度近视眼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62例接受波前相差引导Lasik手术的患者,B组为64例接受波前像差引导Epi-lasik手术治疗的患者,对2组患者术后2周、1、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高阶相差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但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高阶相差值明显增高,术后1、3、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患者比较术后2周A组裸眼视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期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不同时期高阶相差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前相差引导Epi-lasik较Lasik提高视力慢,但手术引入的高阶相差增幅低,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远视性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因其疗效、稳定性与近视性LASIK有一定的差别,故目前开展的数量有限。同近视性LASIK一样,远视性LASIK也先进行角膜板层切开,不同的是利用激光对角膜中周部进行激光切削,从而增加了角膜的屈光度。我们自1998-12起应用LASIK治疗远视、远视散光53只眼,并随访2年,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近视散光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残留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有显著提高,近视散光矫正有明显效果,且患者术后残留散光度有明显改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临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散光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R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接受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RK手术的68例(136只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并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就诊并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为治疗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为对照组,各25例50只眼,对术前、术后1、3、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评价。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及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和LASI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地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LASIK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波前引导LASIK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各相差成分均方根(RMS)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结果瞳孔直径为6 mm时,术后4、12、24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RMS值0.3~0.5、>0.5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值<0.3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优于常规LASIK手术,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机械刀辅助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病人11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S-LASIK的54例病人(54只眼)和行SBK术的58例病人(58只眼),其中每例病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只眼。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利用眼前节全景仪(Pentacam HR)测量病人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主要包括总的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高阶像差的描述采用Zernike多项式表示。结果 FS-LASIK组和SBK组术前病人在年龄、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和球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平及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8和0.325)。SBK组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球差(P<0.001)及垂直彗差(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FS-LASIK组和SBK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总的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及球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7、0.373和0.063),然而两组之间的垂直彗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LASIK:(-0.03±0.48) μm,SBK:(-0.21±0.42) μm;P=0.030]。结论 FS-LASIK术组与SBK术组在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和球差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FS-LASIK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彗差显著低于SBK组,可能表明在对称性、偏中心、倾斜等方面,飞秒激光制瓣优于机械板层角膜刀制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屈光度数、角膜瓣、切削光区及角膜基质床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对视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高度近视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已行LASIK术并且随访1年以上的189例332眼近视患者,按术中选用不同角膜刀所做角膜瓣不同分为两组,A组(薄角膜瓣组)83例(147眼),B组(常规角膜瓣组)106例(185眼),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术中激光切削光区大小、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后视力、屈光度数以及术后屈光回退的情况,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组中发生屈光回退者5眼(3.40%);B组中发生屈光回退者27眼(14.59%)。屈光度≤-10.0D者发生屈光回退有19眼(7.22%);而屈光度>-10.0D者发生屈光回退有13眼(18.84%)。激光切削光区≤5.5mm的有9眼(33.33%)发生屈光回退;切削光区为5.5~6.5mm的有15眼(17.44%)发生屈光回退;切削光区≥6.5mm的有8眼(3.65%)发生屈光回退。剩余角膜基质床≤300μm的有30眼(13.10%)发生屈光回退;剩余角膜基质床>300μm的有2眼(1.94%)发生屈光回退。结论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眼中随着预矫屈光度数的增加,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采用薄角膜瓣、增加激光切削光区的大小和剩余角膜基质床的量可以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8年Trokel等成功地进行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以来,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摘除了眼镜,获得了良好的视力,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地应用于屈光手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作为当今的主流手术,由于角膜瓣的制作及术后愈合可能导致新的像差的产生而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使得患者的满意度下降。本文现将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与传统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对LASIK术后像差影响的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LASIK对68例(116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25~-3.00 D)和Ⅱ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5)D;Ⅱ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0)D下降为(-0.52±0.22)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1.50~-13.00D的患者103人204眼行LASIK治疗,术后随访1年。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用NCT测量眼压,比较术前和术后NCT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前NCT平均值15.92±2.55mmHg;术后1年8.74±2.29mmHg,平均减少7.18±2.31mmHg,差异有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ASIK后眼压值的改变和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后角膜曲率有关。结论LASIK后NCT测量读数下降,角膜形态的改变使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是眼压值降低的真实原因。眼压测量值的下降与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后角膜曲率有相关性,必须对测量值进行校正后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术后患者的眼压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44只眼高度远视患者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4.25~+9.00(+5.75±2.15)D,术后随访1年.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远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随时间推移远视力逐渐上升.术后1年,裸眼远/近视力≥0.5/J2为22例44只眼100%,裸眼远/近视力≥0.8/J1为15例30只眼68.2%,裸眼远/近视力≥1.0/J1为10例20只眼45.5%.术后1年屈光度-0.5~+3.50(+1.05±0.756)D.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第1天出现的角膜瓣皱褶形成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针对LASIK术后第一天复查时出现的10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均马上在表面麻醉下将有皱褶的角膜瓣掀起,刮除角膜瓣下或基质床上的角膜上皮,将层间冲洗干净,复位角膜瓣后戴绷带角膜接触镜。结果经复位处理的角膜瓣皱褶消失,位置正常,无角膜上皮内生或植入,术后视力达到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术后早期出现角膜瓣皱褶主要与术后保护性眼罩固定不牢和患者自行摘眼罩揉眼有关,发现皱褶后及时处理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善近视眼术前检查未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原因。方法对近视眼患者2317例4615眼进行术前检查后未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146例279眼进行随访跟踪调查。结果 146例279眼中角膜病变27例51眼占18.5%,眼底病变16例28眼占11.0%,全身疾病13例26眼占8.9%,眼屈光异常22例42眼占15.1%,眼部解剖异常8例15眼占5.5%;思想有顾虑期望值高者36例71眼占24.7%,其他原因放弃手术24例46眼占16.4%。结论 LASIK患者应先进行有效沟通,消除顾虑;掌握检查后未做手术者的实际情况并定期跟踪随访,提高接受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