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庆  马君力 《口腔医学》2011,31(8):500-50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患者第三磨牙萌出位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门诊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以同期我院收治的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观察组主要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2.
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正畸治疗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结束的成人患者80 例,共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按照下颌单侧拔牙的情况分为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对术前、术后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及萌出间隙,并且根据术后X线片选取116 颗下颌第三磨牙判断其萌出水平.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显著优于非拔牙组和拔第一前磨牙组(P<0.05).结论: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下颌前磨牙拔除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安氏I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的不同影响。方法:将28例患者分为拔除第二前磨牙组12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16例,治疗中均运用改良片段弓技术。2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以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过程中在水平、垂直距离的变化及其近中倾斜角、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移动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多,分别为(2.95±2.55)mm(P<0.01)和(4.58±1.85)mm(P<0.01);其近中倾斜角变化-10.12°±8.27°(P<0.05)、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15.58°±9.65°(P<0.001)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安氏I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较拔除第一前磨牙可为下颌第三磨牙提供更多的有效萌出间隙,并使第三磨牙牙冠发生有效旋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矫治模式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不拔牙组(30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30例)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3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曲面体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预测其萌出情况。结果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显著改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P<0.05)。3组间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拔牙组下颌萌出间隙差值大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预测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关系最好,其次是拔除第一前磨牙组,最后是非拔牙组。结论拔除下颌前磨牙利于矫治后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牙位置越靠后,其改善越显著,萌出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1例未萌出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引起邻近的第一磨牙严重吸收的病例。患者,11岁,因Ⅱ类错(牙合)畸形伴双牙弓拥挤而进行矫正。全景X 线片上可见到第三磨牙、上颌左侧尖牙和右侧第二前磨牙未萌出。根周X 线片显示未萌出的前磨牙已明显地导致邻近磨牙的吸收。拔下的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检查,发现其3个牙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23 例正畸非拔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5 岁),23 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 岁),21 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1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14.07 岁),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度和萌出间隙,使用SPSS 17.0软件对3 组病例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组患者RS,LS,Rratio,Lratio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患者RM3,LM3等指标在治疗后增大(P<0.05),RS,LS,Rratio,Lratio等指标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结论: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较非拔牙矫治可以增加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可以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磨牙与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牙胚位置的不同改变。方法:选择拔除第二磨牙患者18例及拔除第一前磨牙患者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比拔除第一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向胎方移动快。水平距离的改变两组之间无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的下颌第三磨牙在矫治后明显竖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矫治后两组上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均有较大改善,但两组之间的改变无差异。结论:拔除第二磨牙比拔除第一前磨牙加速了第三磨牙向骀方的移动,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竖直,为其以后的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未萌出的第二乳磨牙处于第二前磨牙之下,在近10年来文献报导两例,且都为右侧下领。本文作者报导类似病例,并对其可能的病因加以分析讨论。男性10岁患儿,主诉右下颌区钝痛。全身情况:曾患脑积水,智力迟钝。无口内感染或外伤史。口内检查:右下第二乳磨牙未萌。根  相似文献   

10.
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可分为萌出前期: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升支底部发育,咬合面向近中倾斜;萌出期:牙胚沿牙体长轴移动,伴近中移动;萌出后期: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到咬合功能位置后,终身伴有轴向和近中向的移动。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因素包括下颌升支前缘的改建性骨吸收,下颌牙弓和牙槽向前的生长量,下颌体矢状向的生长量;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因素包括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牙根发育状况和患者的矢状骨型等。评价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的手段有X线头颅侧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拔除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尚无定论。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受多因素影响,目前尚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修订后的Hixon-Oldfather预测图以及逐步填入法,对混合牙列的牙齿大小与牙弓长度关系进行了分析,预测牙齿大小与牙弓长度的不调,同时还讨论了在下颌牙弓间隙分析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文章介绍的修订后的Hixon-Oldfather预测图见图。图中的横轴,表示下颌每侧已萌切牙的近远中宽度与根尖牙片上测得的未萌前磨牙宽度的总和。纵轴表示下颌未萌尖牙、前磨牙的预测宽度之和。斜线为回归直线。找出横轴上的下颌切牙及前磨牙测量总和的点,垂直向上与斜线相交,由交点向左  相似文献   

12.
引起下颌前牙拥挤的原因常涉及到未萌出的第三磨牙的压力。为此,作者通过两项实验研究,测量了未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产生的近中压力。试图说明下颌第三磨牙与前牙拥挤之间的关系。实验假设推测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对牙间力的影响类似于第二磨牙轴向载荷时产生的近中向(牙合)力。此力将增加与第二磨牙近中的邻接紧密度。从而在一侧拔除了第三磨牙,消除了此力后,这一侧的邻接紧密度将减小,以证实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的存在;或一侧拔除了第三磨牙后,两侧折邻接紧密度没有变化,以证实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不存在或很小。第一项实验在平均年龄20.6岁的14名男性和6名女性患者中进行。受试者双侧第三磨牙均未萌出,但在X线全景片上可观察到第三磨牙已与第二磨牙发生接  相似文献   

13.
替牙期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和预测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军  丁寅  王琪  任军  尚磊 《口腔医学》2007,27(4):196-198
目的优化选择针对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预测的基牙组合。方法取正畸科初诊患者的研究模型,按一定标准随机选出恒牙列模型180副,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并对测量值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了与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相关度较高的基牙组合,即,上颌第一磨牙和上、下颌中切牙联合;此组合与上、下颌预测牙的相关度分别为0.753和0.83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此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宽度之和的回归方程。结论建立了一组适合中国北方地区替牙期儿童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的预测方程:男性Y=0.64X+6.89(上颌),Y=0.79X+2.45(下颌);女性Y=0.64X+6.86(上颌),Y=0.72X+3.90(下颌)(Y代表一侧未萌尖牙、前磨牙近远中宽度和,X代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中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和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临床较为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1例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17岁,因|6刷牙出血,遇冷热时陷痛,要求治疗。据X片分析:|6远中面浅龋,|7为前倾50度阻生,|8未萌出。(见附图)现给予(1)|6充填,(2)|7...  相似文献   

15.
下颌前磨牙早萌松动的治疗和观察惠爱荣张翠贤袁渝萍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710032)早萌是指牙冠萌出而无牙根或大部分牙根未形成,靠粘膜骨膜联结而无牙槽骨支持,极度松动,其牙冠形态基本正常的牙齿。多年来我们对下颌前磨牙早萌进行治疗和临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37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和33例非拔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术前术后的全景片,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及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夹角,对治疗前后夹角的变化以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的的萌出角度得到了改善,而对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改善并不明显。结论: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会更加直立,从而可能减少其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畸形中央尖是较常见的牙齿形态异常,是指在前磨牙的中央窝或颊尖三角嵴上,突起一个圆锥形的牙尖。其多出现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中央尖的高低不等,构造不一,大部分为釉质组成,中央部为薄层牙本质,并有髓角突入。细而高的中央尖常在牙齿萌出  相似文献   

18.
正畸移动狗乳磨牙对其恒牙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狗乳磨牙移动对恒牙胚以及恒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15~16周龄雄性中国狗20只,左侧下颌为实验侧,右侧下颌为对照侧,以狗乳尖牙为支抗移动第二乳磨牙。观察正畸加力0d、7d、14d和21d后狗第二乳磨牙的移动以及第三恒前磨牙牙胚的变化。同时对乳牙牙周组织、恒牙牙胚的牙囊、周围牙槽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牙槽骨内的破骨细胞进行计数。结果:正畸加力21d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第二乳磨牙近移31.5%,X线片显示第三恒前磨牙牙胚位置与对照侧相比近移31.9%,二者有明显差异。恒牙萌出后近移30.3%。组织学观察:第二乳磨牙和第三恒前磨牙牙胚近中侧均见骨质吸收,可见破骨细胞;远中侧可见新骨形成。第三恒前磨牙牙胚牙囊近中侧纤维受压、变窄,远中侧纤维受到牵张、变宽。结论:正畸力移动乳牙对其继承恒牙的萌出具有诱导作用,可以使恒牙胚在牙槽骨中有同方向移动趋势,萌出位置改变。  相似文献   

19.
混合牙列期的矫治,重要的是要知道未萌出牙的近远中径的大小,以便采用不同的矫治措施。以往的方法有:①直接从X线片上测量或再使用预测公式;②使用预测表;③前二种方法结合使用。本文作者研究了使用45°倾斜的头颅测量X线片来预测未萌下颌尖牙和前磨牙近远中宽度的可靠性,以便建立预测表。  相似文献   

20.
罕见第三前磨牙2例福建省涵江医院口腔科陈格致下颌第三前磨牙临床罕见,国内报道稀有,笔者最近遇见2例,特予报道.例1,关某某,男性,30岁.因右下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中有一肿物刺激痛来科就诊.检查见舌侧物,质硬,压痛,无弹性感,无波动。摄X线牙片,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