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患者(简称脾虚证亚型)证候特点.[方法]选择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亚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以10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湿热证)为对照组,比较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结果]脾虚证亚型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淡苔白、脉细弱、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疲懒言、嗳气、口淡等;脾胃湿热证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苔黄腻、脉滑或濡、胃脘胀满、脘腹疼痛、口干、嗳气、食后腹胀等.脾虚证亚型食后腹胀、纳呆食少、神疲懒言、消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2.5%、77.5%、52.5%和47.5%)明显高于脾胃湿热证(分别为50.5%、46.6%、15.5%和1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脾虚证亚型以轻、中度慢性胃炎患者居多,重度较少.[结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脾虚亚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p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1 000例患者中医病、证分布规律。方法:依据Hp相关性胃炎诊断标准及痞满、胃痛、嗳气、吐酸、呕吐等诊断要点,将由赵文霞教授诊断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1 000例进行分析,观察其中医病种归属,探讨其病种分布规律。参照中医相关诊疗共识意见,确定相应的中医证型,观察痞满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 000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中,痞满556例,占55.6%;胃痛218例,占21.8%;嗳气81例,占8.1%;吐酸107例,占10.7%;呕吐38例,占3.8%。在556例痞满患者中,肝气犯胃兼湿热证共280例,占50.36%;脾虚气滞证93例,占16.73%;脾胃虚寒证52例,占9.35%;寒热错杂证131例,占23.56%。结论:Hp相关性胃炎以痞满最为常见,而在中医证型分布上,以肝气犯胃兼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晴清 《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唾液糖蛋白N-聚糖结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结构特点,探讨其与淀粉酶活性及脾功能低下的关系。【方法】采用碘分光光度法,分析47例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15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12例健康志愿者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通过ConA亲和层析,分离27例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14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酸刺激后总唾液糖蛋白,分析总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结构特点;通过ConA亲和—反相二维层析,分离13例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酸刺激后总唾液糖蛋白,分析带有不同N-聚糖的总唾液糖蛋白的组成和分布。【结果】酸刺激后,脾虚证组患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性下降(与酸刺激前比较,P<0.05),其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率为70%,高于脾胃湿热证组的47%和正常组的8%。此外,脾虚证组患者酸刺激后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中的ConA强结合组分总峰面积所占比例显著增加,ConA未结合及弱结合组分显著减少,与脾胃湿热证组及正常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发现总唾液糖蛋白中,减少的ConA未结合组分有10~20种不等,减少的ConA弱结合组分有8~17种不等,增加的ConA强结合组分有10~19种不等,其组成和分布显著不同于脾胃湿热证组和正常组。【结论】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ConA强结合组分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而ConA未结合及ConA弱结合组分所占比例显著减少,其特征亦以高甘露糖型和杂合型糖链为主,2、3、4天线复杂型糖链为次;而不同糖链类型的糖蛋白组成和分布亦与脾胃湿热证组和正常组显著不同,表明脾虚证患者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糖基化均不完全,这可能与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类证潜在miRNA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湿热类证潜在miRNA标志物.方法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HB脾胃湿热证组、肝胆湿热证组、脾虚湿热证组、隐证组及健康对照组的miRNA,分析获得湿热类证潜在miRNA标志物,并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结果 获得脾胃湿热证潜在miRNA表达谱9条、肝胆湿热证潜在miRNA表达谱14条、脾虚湿热证潜在miRNA表达谱17条;hsa-miR-1260a为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热证共有的miRNA,且均表达上调,差异倍数分别是6.130 02、11.003 02、6.827 84.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共获得3 302条靶基因,功能涉及肝素钠反应、Wnt信号通路等方面.结论 CHB湿热类证潜在miRNA表达谱为hsa-miR-1260a.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8.
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最为常见的证型,病因多为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等因素.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日益增多.笔者自2002-2004年,以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5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的中医常见证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方法:搜索阅读慢性胃炎证型分布相关的大量医学期刊文章,对其中证型分布归类总结,找出所占比例较大的证型即主要常见证型。结果:肝胃不和型在慢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余主要常见证型是: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和胃阴不足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中国广州市及越南河内市分析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患者表现症状、证候与疾病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胃炎特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分为广州组和河内组两组,广州组患病率男女之比约为1∶1,河内组约为1.5∶1,河内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广州组(P0.05)。患者的年龄两组均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广州组平均年龄为(42.2±13.3)岁,河内组为(36.8±9.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候诊断方面,341例广州患者及345例河内患者中,均有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广州组占41.3%、河内组占42.0%),其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结论]广州组脾胃湿热证患者(12.5%)比例高于河内组(5.5%);河内组的脾胃虚弱证患者多于广州组,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用PABA试验检查几种人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其PABA排出率分别为:50例正常人73.1±7.4%(M±SD),34例胰腺癌患者41.0±17.2%,1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45.5±13.9%,后两者均显著低于正常人;非胰腺性消化道疾病患者的PABA排出率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别,这表明PABA试验在诊断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中有一定参考价值。此试验对鉴别梗阻性黄疸也有一定意义。对本试验的可靠性和影响因素作了初步探讨。PABA试验是一种比较简便、安全的非插管检查方法,适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诊断中胃癌前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7例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辨证分型、病理学诊断结果(萎缩、肠腺化生、异型增生)等数据。总结资料,建立数据库。结果:在147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萎缩24例,脾胃虚弱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腺化生27例,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型增生6例,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6种证型中脾胃虚弱证出现萎缩的可能性更大,脾胃湿热证出现肠腺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可能性更大,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蛋白酶原Ⅰ的相关性,并尝试将胃蛋白酶原Ⅰ与临床证候相结合,为脾胃湿热证量化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中医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03例。按照相关纳入标准,选择符合临床条件的病例归入到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组、脾胃虚弱组、其他组)。对纳入研究对象的慢性胃炎病人抽血查胃蛋白酶,运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判断胃蛋白酶原Ⅰ的实际意义在组与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的胃蛋白酶原Ⅰ均值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组、其他组。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蛋白酶原Ⅰ值与非脾胃湿热证相比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探讨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患者胃窦粘膜内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20例,与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32例和健康人5例对照,结果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患者的EGF和TFF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2组患者间EGF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TFF1在2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组TFF1阳性低于脾胃气虚组;脾胃湿热组患者Hp感染率高于脾胃气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组EGF表达低于脾胃气虚组,可能与Hp感染有关;而TFF1的表达低于脾胃气虚组,可能与胃粘膜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标准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因素在脾胃湿热证和非脾胃湿热证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然后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最后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为49分;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0.91%、90.57%、90.72%、9.64。程度分级标准:轻度49~57分,中度58~65分,重度≥65分。【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标准统计严谨,相关因素赋分合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无并发症的124例慢性胃炎(男91例,女33例;年龄20~69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4例。中医辨证有肝胃不和38例;脾胃虚弱37例;肝郁脾虚17例;湿热中阻24例;胃阴不足5例;胃腑血瘀3例。本组慢性胃炎以实证最多,虚证次之,虚实夹杂证最少。内窥镜检查发现,所有六个证型中胃粘膜均表现有充血,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型胃粘膜多有水肿、糜烂、出血、发红和渗出物;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型胃粘膜表现为苍白、粘膜下血管网透见、粘膜粗糙颗粒增生;而肝郁脾虚和胃腑血瘀型则均具前述表现。这显示中医证型和病理形态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互关系。本结果提示这一研究对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结果 1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2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结论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头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确定3个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8例患者,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组:12例患者,胰头癌(pancreaticcancer,PC)组:24例患者。对3组分别进行PFD试验,通过测定尿液中PABA的排泄率来了解3组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并进行比较,总结出胰头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变化特点。同时通过ERCP测定胰头癌患者的胰管直径(x1),超声内镜(EUS)和胰腺CT测肿块的大小(x2),并一步研究胰头癌患者PABA的排泄率(y)与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胰头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明显减低,PABA排泄率为(48.83±15.63)%,明显低于对照组(78.88±15.88)%,而重度胰腺炎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48.5±11.39)%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头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与有关因素(胰管直径,胰头肿块大小)成线性关系。并按其对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胰管直径,胰头肿块大小。结论胰头癌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明显减低,减低的程度与胰管直径、胰头肿块大小成负相关。其中主胰管直径对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胰头肿块大小。  相似文献   

19.
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采用病证结合和现代流行病学的方法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调查建立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调查表;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146例,其中脾胃湿热证81例,非脾胃湿热证65例.经过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法统计后,根据判别函数和频数分析,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和简化标准。[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初步诊断标准为:以舌苔黄腻、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溏、纳呆为主要症状;口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为次要症状;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再同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具备其余1个主症和2个次症,或具备3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简化诊断标准为:同时具备舌苔黄腻和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即可诊断。[结论]初步建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及对该证候改善情况。方法选取4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脾胃湿热型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22例使用自拟清胃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自拟清胃汤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即实验组95.5%,对照组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证候积分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了该型证候,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