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 ~ 39 ℃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真皮毛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方法 取皮损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API 20C AUX试剂盒检测、明胶液化试验、温度试验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70岁男性患者,右内踝植物刺伤后出现肿块、溃疡9个月。皮损直接镜检阴性,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菌丝和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奶黄色酵母样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假菌丝、真菌丝、关节孢子和芽生孢子,API 20C AUX试剂盒检测结果提示为土生念珠菌,DNA序列分析属于真皮毛孢子菌。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 ~ 40 ℃环境下生长,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敏感。伊曲康唑治疗4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真皮毛孢子菌。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6岁,因右侧胸痛3个月就诊。肺部CT示右侧下叶背段4.8 cm × 3.0 cm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取患者肺穿刺组织进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显示慢性肉芽肿性炎,有隔的透明菌丝。SDA培养见白色绒毛状致密菌落,中央略高起,表面可见皱褶或放射状纹,背面呈淡黄色,小培养见较丰富的分枝分隔菌丝,可见极少量无色透明类圆形孢子。对分离菌种行rDNA ITS、β微管蛋白测序鉴定及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利用MEGA7.0软件构建烟曲霉复合体及其近源菌种系发生树。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为烟曲霉。诊断:肺曲霉球。先后予以伊曲康唑口服液及伏立康唑片治疗后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娄德罗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足菌肿。患者男,45岁。左足及左小腿红肿,足底破溃形成窦道伴溢液2个月。真菌直接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示:表皮下组织可见菌丝、孢子及颗粒物质。真菌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DNA测序鉴定为热带念珠菌和娄德罗念珠菌;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伊曲康唑、阿奇霉素及局部外洗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7岁。右前臂伸侧出现红色斑块、溃疡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弥漫性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伴红细胞渗出,真皮组织中存在真菌孢子及菌丝样结构。真菌种属鉴定示:甄氏外瓶霉。诊断: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口服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少根根霉致皮肤接合菌病.患者男,76岁.因别嘌醇引起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入院,治疗1周后右腮腺区出现坏死并迅速扩大.患者患高血压、多器官损害、糖尿病等.皮肤科检查:右腮腺区见7 cm × 7 cm的皮肤干性坏死区.皮肤真菌镜检及组织病理PAS染色见大量宽大无分隔垂直分枝的菌丝.培养2 d即可见棉絮状的菌落生长.菌种鉴定为少根根霉.诊断为原发性皮肤接合菌病.虽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及伊曲康唑口服、坏死组织清创术等积极治疗,但于感染的第18天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肺出血.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1岁。右下肢结节反复破溃20余年。皮肤科情况:右下肢大片环状暗红色斑块,中央伴萎缩,部分斑块上结痂,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混合炎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其中可见硬壳小体。经ITS扩增测序鉴定为裴氏着色霉,诊断为裴氏着色芽生菌病,予以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 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1-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有效。  相似文献   

9.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7岁。鼻部增生性斑块4个月,有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可见真菌孢子,真菌镜检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与菌种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予伊曲康唑、热敷治疗,患者治疗第1个月后原皮损部位出现的增生性皮疹,继续原治疗方案3个月,增生性皮疹萎缩,基本痊愈。出现增生性皮疹的原因猜测为伊曲康唑治疗后,皮损部位的真菌细胞膜功能受损,大量异种蛋白被机体识别,加重了局部的炎症反应,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患者女,50岁。右上肢皮肤结节、斑块、红肿、溃烂6年,右臀部斑块2年,右面颊斑块1年。曾单独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无效。右上肢及臀部皮损组织病理及PAS染色均可见真皮内宽大呈直角分支菌丝。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不规则毛霉。联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2个月仍无效,改为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总量1 060 mg)治疗,患者右面颊、右臀部斑块肿胀逐渐消退,右上肢包括右手背斑块、红肿、坏死、黑痂消退,皮损愈合成瘢痕,取右上肢皮肤组织再次行真菌培养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2岁。鼻背部红斑并皮下结节,软腭溃烂,偶有疼痛并伴鼻出血3年余,左眼眶下出现0.8 cm × 0.4 cm大小结节1月余。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满意疗效。患者一般情况好,既往有肺结核病史,T淋巴细胞亚群示CD3减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HE和PAS染色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变根毛霉。该临床分离株在体外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均耐药。经两性霉素B治疗6周后,患者皮损明显消退,两性霉素B总用量为821 mg。治疗结束后,手术活检取鼻背部及软腭组织做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未发现菌丝。26 ℃、32 ℃(± 3 ℃)中恒温培养3周均未见真菌生长。据此,该患者已达到临床、组织病理学和真菌学治愈。治疗期间自觉食欲差,有药物性肾功能异常、一过性低血钾。  相似文献   

13.
球黑孢霉引起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方法 取病变趾甲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和甲板受侵试验.结果 21岁男性患者,右足拇趾甲板白色病变5个月.病变甲屑直接镜检发现孢子、菌丝和叶状分生孢子梗,组织病理显示甲板内有大量孢子及菌丝.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黑色羊毛状菌落,DNA序列分析提示为黑孢霉属.菌株可液化明胶和侵犯甲组织,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高度敏感.伊曲康唑冲击治疗5个疗程后,病甲恢复正常.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确定为球黑孢霉.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为国内首例报道,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足菌肿1例     
患者男,32岁。左底及足背起红斑结节斑块伴溢脓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可见大量混合炎细胞浸润,可见硫磺颗粒,未见菌丝及孢子。脓液及组织块真菌培养示:裴氏着色真菌;细菌培养示:猪红斑丹毒丝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克林霉素,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好转,目前正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并对国内报道的类似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1998—2012年国内报道的16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为女性,23岁。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左小腿出现结节、脓肿及溃疡4个月。溃疡表面分泌物真菌镜检菌丝阳性,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大片坏死,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多核巨噬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菌丝。诊断为:红色毛癣菌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皮疹消退留有瘢痕,随访3个月无复发。文献回顾发现,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皮损多为结节、斑块,出现皮下脓肿较少见。应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治疗一般均有较好治疗效果。结论:红色毛癣菌致皮下脓肿型Majocchi肉芽肿较少见,及时足量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80岁,左手腕部3 cm×6 cm大小浸润性肿块,部分表面覆盖增厚焦痂.临床拟诊:皮肤真菌感染.皮损样本送真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及特殊染色.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特殊染色见有大量的真菌孢子及菌丝.真菌培养及鉴定证实为克柔念珠菌.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5个月,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6岁,左耳廓、面颊斑块3年。皮损取材真菌培养: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黑或灰褐色短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小培养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支或偶有分支,多芽合轴式产孢,分生孢子不分隔或有1 ~ 2个横隔,顶端钝圆,基底呈截断样;最适生长温度26 ℃ ~ 30 ℃,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组织病理检查见棕色菌丝和芽生孢子。PCR扩增ITS1-ITS4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中葡萄孢佛隆那霉标准株序列比对,结果99%同源。诊断:葡萄孢佛隆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2次,疗程约8个月,皮损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威尔尼克外瓶霉致掌黑癣。患者女,24岁。右手大鱼际淡褐色椭圆形斑块4年余,无不适。皮损鳞屑真菌镜检:10%KOH涂片可见浅棕色短菌丝及出芽孢子,美蓝涂片染色可见短菌丝及孢子。皮屑培养生长缓慢,初期为灰白色至橄榄色酵母样菌落,很快变为墨绿色至黑色菌落。菌落表面可见絮状、暗灰色至绿灰色气生菌丝。对培养菌株行土豆培养基小培养观察形态学符合威尔尼克外瓶霉,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产孢方式为环痕产孢、合轴式排列方式,菌丝两侧及顶端有环痕梗,环孢子聚集在环痕梗周围。基因测序与标准菌株GQ334387.1(GI:254802560)威尔尼克外瓶霉具有100%同源性。诊断为掌黑癣。给予5%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每日2次外用,连用2周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深圳首例裴氏着色霉 (Fonsecaeapedrosoi)所致着色芽生菌病 1例。方法 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及皮损表面痂皮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着色芽生菌病 ;菌种与标准菌株对照进行培养、鉴定确定为裴氏着色霉 ;临床系统抗真菌治疗观察。结果 组织病理HE染色于表皮角栓内和真皮浅层脓肿内见棕黄色厚壁孢子 (硬壳细胞 )。真菌学培养均为同一菌落生长 (3次 ) ,菌落呈暗棕色 ,绒毛状 ,紧凑感 ,镜下见喙枝孢型分生孢子梗和棕色分枝分隔菌丝。经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辅以高温灯照射 ,5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 ,各种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 此例着色芽生菌病为深圳特区成立 2 0年来首次发现的病例 ,经联合治疗获成功  相似文献   

20.
多发结节表现的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1岁。3个月前因外伤后左膝部出现许多小结节,表面呈疣状。皮损真菌镜检(-),37℃温箱真菌培养(-),25℃温箱培养有菌落生长,经鉴定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予碘化钾,伊曲康唑治疗,3周后皮疹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