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足厥冷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称此为“四肢厥逆”,又简称为“四逆”,还记载了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据方分析,引起手足厥冷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临证必须详细辨别,审阴阳、分寒热而治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外伤寒凉,阳气不足以  相似文献   

2.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厥阴篇》。原文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又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条原文指出了厥阴病偏于血亏和里寒的方治。由于营血亏虚,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末,以致经脉失养,因而出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若其人内有陈寒积冷,则厥逆脉细之原不在经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为少阴病阳气郁遏不得四布致四肢厥冷的证治.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解郁遏,为临床疏肝解郁、畅达气机之祖方.后世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减变化,用治肝郁气滞所致之各种病证,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4.
四逆散治疗外感热厥王晓燕郑州市中医院(450007)主题词四逆散/治疗应用四逆散见于《伤寒论》之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虽然冠名少阴病,但与心肾阳虚阴盛的厥逆根本不同。乃为肝气郁...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为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文)治阳邪被郁,不能外达而见四肢逆冷的方药,条文一开始即云“少阴病四逆……”。致引起一些注家的疑惑,他们认为少阴病,即为“脉微细、但欲寐”的虚寒证,不应用此平肝破滞之方。但此方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仅就个人的体会,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方义和使用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该方药仅四味,具有疏邪畅气,行滞通郁,调和肝脾之功,举凡一切属于脾胃阻滞,阳邪被郁的疾患,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效果很  相似文献   

6.
谈谈四逆散     
四逆散的适应证《伤寒论》少阴篇(第318节,赵本,下同)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是四逆散主要的适应证。但这里所指出的证候,如从表面来看,可以使人产生下列看法:(一)骤看“少阴病、四逆”五字,似属一个严重证候,因经文没有指出这是因下利而引起四逆之证,因而容易联想到少阴病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经文298条)的严重阶段。(二)细读本节全文,则觉得与第298节所指的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是东汉张仲景为靠“少阴病四逆”而立。《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四逆散方:甘草(灸)枳实(破水,渍,灸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证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证论析李心机(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250014)关键词:伤寒论;少阴病;吴茱萸汤(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历来是伤寒论研究和教学的难点之一。首先,把本条所述之证归属于少阴病,为...  相似文献   

9.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11.
柴胡疏肝散一方原源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之方。四逆散之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是用在少阴病四逆。原文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但后人应用此方,更多地是用在肝郁气滞肝脾失调等症。而由四逆散化裁来的柴胡疏肝散,其疏肝理气祛滞止痛  相似文献   

12.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13.
论四逆散开阖以运枢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历代医家对于本条所述四逆散证治的认识见解不一,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本条所述“四逆”的病机何在?成无己[1]认为:“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必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并指出方用“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但尤在泾[2]认为:“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舒驰远[3]曰…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载于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 书中用此方有三:一为阳明篇245条,云:“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二为少阴篇309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为厥阴篇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 观此三条,本方主治因肝胃受寒,浊阴上逆所致之病证,余尊其旨,临证用之,得心应手,每获卓效,今举例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经》论“逆从(顺)”之处颇多,且作为一利理论提出,值得注意。《素问·徵四失论》云:“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篇中论述诊治失误之因有四,而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列于首位,可见其意义重大。考《内经》原文,《素问》常称“逆从”,而《灵枢》多作“逆顺”。《释名》云: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源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代表方,病机主要为阳虚,但阳虚病机同中有异,故其所治病症的主证既可为手足逆冷,又可为下利清谷、呕吐等其他表现,不拘于四肢逆冷一症。郑钦安深得仲景"扶阳"学术思想宗旨,对阳虚病情辨认细致入微,灵活运用四逆汤治疗多种病症。吴佩衡在继承《伤寒论》及郑钦安扶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细究四逆汤各药物的功效以及配伍特点,强调早用四逆诸方,扶阳固本,将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至六经病之阴寒证以及内、妇、儿、外科等多种阳虚阴寒危重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评话     
①太阴病没有肺病的记载,并非六经病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而是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很多肺经的症状是和太阳病同时出现的,《金匮要略》中也分别有专篇论述,所以在太阴篇就不重复列置,详于彼而略于此。②绝大部分方剂是以药物命名、沿袭六神方名称、以方剂的功能命名,而以症状命名方剂的只有所谓“四逆汤”;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厥逆,都应以救逆、回逆的方法治疗,依照命名原则,应该叫“回逆汤”,才能与建中、理中、承气、陷胸等命名法则一致起来;要改变厥逆,就要回复到“顺”的阳气敷布状态,所以要“回逆”;回的古体字为“”,在《伤寒论》流传和转抄中,既有竹简的损蚀朽腐,或者抄写的失误减笔,致使误“”为“四”,因而逆汤、逆散就成了四逆汤和四逆散。使用“四逆汤”的原文,没有一条明确提出“四逆”。而用“四逆汤”治疗,就有点名义不顺。所以应该叫“逆汤”。③四逆散治疗少阴气机郁而不畅,阴阳之气敷布失常,当然不属于脏有“寒”;当归四逆汤所治疗的证候是血虚寒凝,病偏于经脉,也不属于“脏”有寒,排除四逆辈之列。从仅“自利不渴”看,并非戴阳、格阳证,排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及其加猪胆汁汤数方。太阴虚寒以脾阳不足主,并非阳气、阴液的同时匮乏,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也在排除之列,除此以外剩下的“四逆辈”就只有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自利不渴也有脾气虚弱为主的,以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治疗,可见“四逆辈”,既不尽是冠有“四逆”名称的四逆汤类,也不排除没有冠以“四逆”的建中、理中等方剂。④“大实痛”是在“时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痛”是邪气停滞,经脉不和,气血聚散所致,在此基础上的“大实痛”,就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而成,因此仅以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其开滞通脉,舒经行气的力量薄弱,所以在此基础上加大黄,增加其除痹、舒挛、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318条,其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乃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个著名方剂,源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主治“少阴病回逆之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此处所指之四逆,乃是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于外的四肢厥逆,即所谓“热厥”之证,与阳气衰微之回逆大相径亭.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清热透邪,枳实调中,泻脾之气机壅滞,与柴胡同用,可增强疏肝理气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并能缓急止痛.本方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药虽4味,组方却十分精妙,4味药在临床上均系常用之品,往往在治疗多种病证中会有意无意地选用此4味,客观上就有四逆散加减方的蕴义.自仲景创此方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变创的方剂甚多,在主治方面已不限于“热厥”之四逆见证,凡肝、胆、脾、胃见证之内及妇科疾病均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  相似文献   

20.
柴胡四逆散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原著第三一八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炙草组成,具有宣郁通阳,疏邪利气之功。笔者在临床上以本方加味治疗数种痛证颇验。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