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飞行员缺氧耐力训练时的血氧饱和度,以作为监护指标使用。方法 用低氧混合仪配制7500m高空氧浓度,对23例飞行人员进行缺氧体验训练。当缺氧症状出现时和不能维持书写(有效意识时间)时用经皮血氧仪测血氧饱和度。结果 模拟高空缺氧训练中血氧饱和度呈进行性下降。训练开始至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时间为(62.7±5.2)s。症状出现时的血氧饱和度为(86.0±3.2)%,有效意识时间末血氧饱和度为(74.0±5.0)%。结论 血氧饱和度可作为缺氧训练时评定机体缺氧程度,把握缺氧训练终止时机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歼击机飞行员累加Coriolis加速度耐力水平和运动病易感者脱敏习服训练效果。 方法  70名 2 3~ 38岁歼击机飞行员为观察对象 ,在VTS 0型电动转椅上用阶梯式累加Coriolis加速度刺激 ,以Graybiel急性运动病诊断标准的MⅢ为耐受终点判定累加Coriolis加速度耐力等级 ;对 5名空晕病易感者进行了脱敏习服训练。 结果 歼击机飞行员的累加Coriolis加速度耐力水平平均为 11.2± 6 .2π2 cm/s2 。经过 2次脱敏习服训练后空晕病易感飞行员的累加Coriolis加速度耐力由 2 .4± 2 .1π2 cm/s2 提高到 11.1± 2 .5π2 cm/s2 (P <0 .0 5 )。 结论 歼击机飞行员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 ,以提高Coriolis加速度耐力水平 ,脱敏习服训练实际有效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战斗机装备部队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飞行员要有更强的抗荷能力。如在做大速度半滚倒转改出时,加速度可达7.5 G,持续时间约20 s,G值增长率在3 G/s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改装新式战斗机的飞行员进行抗荷训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名受试者为我院疗养的歼击机飞行员,年龄30±3岁,身高171±11cm,体重69.6±10.1 kg,心眼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建立体验通气过度症状的训练方法,并与缺氧训练相结合,使飞行员区分该两类症状和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方法受训者为30名歼击机飞行员。采用以肺阻抗通气图为主的呼吸强度定量控制技术,使呼吸频率(f)和潮气侵(TV)分别控制在40次/min和1.2L/次,实施600s通气过度训练,并记录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血压、呼气未CO2分压(PETCO2)、f、TV。5-10min后进行常规缺氧训练。结果29例于259±155s出现通气过度症状。PETCO2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呈指数式下降(P<0.01)、心率加快、脑电α波幅升高,脑血流量下降(P<0.01)。26例体验到通气过度与缺氧症状的差异,其特点是通气过度以四肢、躯体麻木感为主(P<0.05),缺氧以头晕、眼花、心悸为主(P<0.05)。结论该训练方法安全,效果可信,飞行员易接受,可达到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肌力协调抗荷训练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歼击机飞行员的抗G效果. 方法对象为4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99名歼击机飞行员.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初训后经2次复训,歼击机飞行员均为初训.肌力协调抗荷训练按训练大纲实施,训练前后测试做习惯的和规范的抗荷动作时的各项参数,推算+GZ耐力进行比较. 结果与训练前习惯抗荷动作相比,两组训练后规范抗荷动作时的大腿、小腿肌静力和维持时间增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规范抗荷动作时的收缩压(SBP)与基础值相比,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SBP增加51.8±10.3 mm Hg,估算G耐力增加2.8±0.7 G,歼击机飞行员SBP增加46.0±13.2 mm Hg,G耐力增加2.6±0.7 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复训未达标率为27.27%,歼击机飞行员初训未达标率为48.4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力协调抗荷训练G防护效果有效,且复训明显好于初训.建议歼击机飞行员也进行复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急性缺氧耐力检查的飞行员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可能与飞行员缺氧耐力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航空生理训练的男性飞行员414人,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急性缺氧耐力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414名飞行员均完成缺氧耐力检查,总体平均缺氧耐受时间为325.1 s(95%CI:320.1~330.1),缺氧耐受时间大于360s的占56%,180~360s的占44%,2组飞行员血氧饱和度降至70%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HR=3.890,95%CI:3.049~4.96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0~5年者较不吸烟者对缺氧耐受时间有统计学差异(HR=0.577,95%CI:0.361~0.923,P=0.022);5 500 m 1 min血氧对缺氧耐受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HR=0.922,95%CI:0.863~0.985,P=0.017),其他变量对缺氧耐受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飞行员急性缺氧耐力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制定提高飞行员缺氧...  相似文献   

7.
综述2021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学术年会中空间定向障碍、飞行疲劳、缺氧、抗荷相关文献,掌握国外航空医学发展动态。对航空医学空间定向障碍、飞行疲劳、高空缺氧和抗荷生理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包括空间定向障碍生理训练内容和训练效果、工作负荷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疲劳风险管理和疲劳监测、疲劳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飞行任务开始时间与飞行员疲劳状况的关系、缺氧意识培训和缺氧危害、缺氧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离心机对抗荷生理训练的影响、重力引起的意识丧失预测公式试验等,为进一步开展航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为飞行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某歼教-5飞行员,25岁,飞行时间720 h。在一次昼间简单特技飞行中,坐前舱操纵飞机,在4000 m 做60°盘旋时出现头昏、眼花、心悸、出汗、乏力等症状。约2 min 后意识丧失,持续约15 s。当时天气状况良好,飞机加速度值2~3 G。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该飞行员及时提醒后舱飞行员接替驾驶。后者立即报告地面指挥员,提前返场,安全着陆。下机后航医检查:体温37.5℃,脉搏8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0/50 mm Hg,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有汗渍。抗荷服及机上供氧装备良好,抗荷动作正确。诊断为空中晕厥,临时停飞,地面观察5 min 后正常。航医、体育教员和大  相似文献   

9.
飞行员飞行中与地面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30名歼击飞行员用CM_1、CM_3、CM_5双极导联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心率在地面工作日与普通人基本相同,飞行中平均68±7次/min,最高为124±24次/min,最低54±6次/min,飞行后与地面工作日相应时间相同;未见心脏节律的明显变化;未监 测到T波改变。2例在高空特技飞行中ST段水平下移0.075~.0100mV,但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笔者认为DCG适用于飞行员飞行中监测,特别对平时有症状的飞行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高空缺氧 机体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中,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缺氧。多发生于低压差座舱的飞机氧气系统偶发故障或使用不当(如氧气开关未打开、不戴或未戴好氧气面罩)等情况下。由于缺氧暴露程度(高度、速度、时程)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等,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轻度缺氧、暴露时间短且机体安静少动时,可不出现明显症状;缺氧较重时,即使机体安静少动也可出现各种缺氧症状;严重缺氧时,短时暴露即可引起意识丧失,并危及生命。其主要症状有头昏、头痛、视力模糊、恶心、气促、心悸、发绀、协调动作及智力活动障碍等。一般在供氧正常后很快恢复;严重缺氧恢复期会有头痛、恶心、倦怠,甚至精神和情绪变化等症状。防护措施:配备和正确使用氧气装备;组织实施飞行人员的缺氧训练;必要时进行缺氧耐力检查和鉴定。  相似文献   

11.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立位中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症状得分 4.5 0± 1 .0 5vs .2 .83± 1 .60 ,P <0 .0 5 ) ,心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 2 9.3± 4.3)bpmvs .( 1 3.5± 7.5 )bpm ,P <0 .0 1 ],平均动脉压的增量明显增加 [( 4 .8± 4.4)mmHgvs.( 9.0± 3.0 )mmHg ,P <0 .0 5 ],心血管反应指数明显减小 ( 34.42± 5 .0 0vs.2 2 .33± 8.2 7,P <0 .0 1 )。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该训练有望在飞行员 ,特别是航天员训练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战斗机飞行员专项体能训练与健康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战斗机飞行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探讨其在健康鉴定的作用。方法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要求,对健康疗养的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和考核。包括:肌力协调抗荷训练、抗荷正压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及前庭功能训练。结果肌力协调抗荷训练和抗荷正压呼吸训练,训练前后相比 G 耐力分别提高了3.00±0.94 G、2.80±0.60G,达标率为95.40%,呼气肌力达标率43.8%,前庭功能训练后原不合格的人中27.27%达标。结论①专项体能训练可提高抗荷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②应将专项体能训练列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考核项目,作为年度健康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飞行员睡眠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飞行员的睡眠状况并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394名飞行员进行测量。并对测验条目进行逐项分析。结果飞行员自我评价睡眠质量较差和差的12.7%。失眠症患病率为13.5%。飞行员每夜实际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平均为(7.3±1.0)h、(24.2±18.6)min和(88.5±9.5)%。飞行员睡眠障碍主要体现在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去厕所、入睡困难和咳嗽或鼾声高等。结论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成分、总分和各条目的综合分析,可获得飞行员睡眠质量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用平板运动时间评价飞行员有氧能力的可行性。 方法  5 0名受试者 ,其中战士 30人 ,飞行员 2 0人 ;采用平板递增负荷的方式 ,检测其最大耗氧量 (V O2 max)、呼吸商 (RQ)和心率 (HR) ,记录平板运动时间 (TRT)。 结果 受试者的 V O2 max为 48.6± 7.7m l· kg- 1· m in- 1 ,TRT为 488± 12 2 .6 s;V O2 max与 TRT相关 (r=0 .845 ,P<0 .0 1)。按 TRT预测的 V O2 max与实测结果无显著差别。 结论 用平板运动时间评价飞行员的有氧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飞行员先天性左侧椎动脉狭窄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歼-6飞行员,飞行时间1900h。主诉飞行中发作性短暂意识蒙胧入院。患者2004年10月始,飞行中曾3次无明显诱因出现短暂一过性意识朦胧,伴有出汗、乏力,操作能力下降,但无意识丧失,自觉与飞行载荷等因素无关,持续10s左右症状消失。平时易于劳累、睡眠差时出现发作性头晕和视物模糊。停止活动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无晕厥、抽搐、尿便失禁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原反应是部队进驻高原后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部队官兵提前进行缺氧训练,对促进习服高原缺氧环境,缩短适应调整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航空兵部队某部进驻高原驻训前,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官兵进行适应性缺氧训练,以观察高原习服效果.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例1 32岁,歼-6飞行员,飞行时间1600h。经历过3次航空生理训练,体验了缺氧时的主观感觉。在一次高空飞行中发生了缺氧症,当时意识清醒,但记不清飞行高度。主诉缺氧时的症状为“兴奋,头发热”。马上联系起航空生理训练缺氧体验时的感觉,很快确定为高空缺氧,迅速下降到3000m的安全高度,症状得到缓解。返航后检查缺氧原因为面罩漏气。  相似文献   

18.
加速度所致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是战斗机飞行员受到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世界上首例G‐LOC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发现的。美国则在1922年的一次飞机竞赛中首次报道出现 G‐LO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作战飞行时屡有G‐LOC发生导致飞行事故。航空医学研究认为,G‐LOC是加速度力作用引起人体大脑缺氧,从而导致飞行员意识丧失,由此研发的战斗机飞行员气动抗荷服,有效地防护空中G‐LO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飞行员睡眠时间的监测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客观掌握飞行员睡眠状况,建立睡眠不足的评价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MSMSMS)对飞行员睡眠进行无干扰连续监测,在部队飞行员宿舍和医院空勤科对3组44名飞行员545夜的睡眠进行连续监测,并对各组的睡眠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飞行员的夜间睡眠时间差别显著(P<0.01),其中,体检组平均夜间睡眠时间最长(7.11±0.38 h),夜间睡眠时间短于6 h的占11.3%;南方组平均夜间睡眠时间最短(6.21±0.34 h),夜间睡眠时间短于6 h的占37.4%。结论①建议以个体化方法界定飞行员睡眠不足;②南方组飞行员睡眠不足的比例较高,应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20.
已有资料表明,飞行员飞行可使体内的某些激素发生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飞行对体内某些激素的影响,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男性飞行员(n=38)和地勤人员(n=33)飞行前后血清皮质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T_3、T_4)和环核苷酸(cAMP、cGMP)值。结果飞行员飞行前后皮质醇(497.39±148.23对623.81±296.24nmol/L,p<0.05),胰岛素(20.34±9.88对14.95±5.82mU/L,p<0.01),胰高血糖素(72.89±31.72对104.25±58.14mg/L,p<0.01)和cAMP(20.44±8.89对25.49±9.17nmol/L,p<0.05)显著改变,而T_3、T_4和cGMP无明显变化(p>0.05)。地勤人员工作前后仅胰岛素显著降低(19.78±5.03对16.91±2.95mU/L,p<0.01)。飞行前飞行员组和地勤组各激素无明显差异(p>0.05),飞行后飞行员组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和cAMP值高于地勤人员组(p<0.05)。作者认为飞行员的上述变化可能与应激、加速度等有关,研究上述变化有助于我们研究航空航天医学和卫勤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