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新生C57BL/6J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采用Smith方法制备ROP模型。生后12 d 时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HIF-1α特异性小片段干扰RNA 表达载体pSUPERH1-siHIF-1α,同时对照组玻璃体注射空载体。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FITC-Dextran荧光照影视网膜铺片和组织切片观察两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小鼠HIF-1α和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特异性抑制HIF-1α能有效抑制ROP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氧浓度环境对新生大鼠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视网膜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新生大鼠生后即置于50%和45%~12.5%的氧环境下14d。计数每张切片上突破内界膜且与内界膜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PEDF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结果在暴露于45/12.5%氧环境下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为92.62±23.45,持续50%氧组为14.23±12.86,对照组为12.96±10.58;VEGF阳性细胞率在45%~12.5%氧环境组、持续50%氧组分别为57.89%、4.98%,而对照组为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461,P=0.000)。离开暴露环境后0、2d的VEGF阳性细胞率在45%~12.5%氧和持续50%氧组分别为(57.89±2.84)%、(39.38±1.10)%和(34.98±4.80)%、(27.80±4.05)%(P均=0.000)。PEDF在三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1~0.765,P均>0.05)。因此,两实验组病理形态方面差异与视网膜的总VEGF水平相关,而总的PEDF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鼠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模型中,血氧小的波动就可触发随后不成比例的血管增长,后者伴随比PEDF更强烈的VEGF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同样存在,即可解释胎龄、体重、临床相似的早产儿,在相同给氧条件下的部分发生ROP,而部分不发生ROP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对氧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和密度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新生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6只,模型组与治疗组建立波动氧诱导的新生鼠RO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予以金纳多50mg/(kg·d)腹腔注射7天。各组分别于第14天和第19天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一侧眼球采用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另一侧眼球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显示,第14天和第19天时,模型组较对照组血管主干变细、形态异常,而治疗组血管形态和密度较模型组明显好转。HE染色显示模型组第14天和第19天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第19天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数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分别为(5.0±2.1)、(34.6±5.3)、(12.6±3.4),模型组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幅度氧浓度波动可成功构建ROP动物模型。金纳多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鼠模型中对视网膜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吸氧方式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吸氧是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吸入氧浓度、吸氧方式等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仍有争议。该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吸氧方式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临床合理用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7日龄C57BL/6 J新生小鼠14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4只。实验组1:吸入氧浓度(F iO2)由30%逐渐升高至75%后突然中断吸氧;实验组2:F iO2由75%逐渐降低直至停氧;实验组3:吸75%高氧5天后骤然停氧;实验组4:吸75%高氧5天后逐渐降低F iO2直至停氧;实验组5:第1天吸75%高氧,第2天吸空气氧,交替进行,连续6 d;对照组:置于同实验条件下的空气中。实验组1,2,3,5和对照组分别于P12(生后第12天),P14,P17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实验组4于P14,P17,P22视网膜铺片,各组均在P17行视网膜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和发育情况。结果:①视网膜铺片显示:对照组:P12见少量无灌注区,周边血管结构清晰,P14无灌注区消失,血管形态基本正常,P17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实验组1,3,5:P12视网膜中央部有大片无灌注区,血管收缩、闭塞,P14新生血管开始形成,P17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组4:P14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灌注区,有少量新生血管形成,P17无灌注区缩小,血管走行基本正常,深层血管有阻塞,P22血管发育基本正常。实验组2:铺片显示视网膜血管形态与对照组相似。②视网膜切片显示:实验组1,2,3,4,5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目分别为49.50±1.36,5.17±0.67,47.68±4.70,5.74±2.37,29.15±2.48个,对照组为1.22±0.20个。实验组1,3,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2,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吸氧方式对视网膜血管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吸入高浓度氧后突然停氧可严重影响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的发育,产生类似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应尽早稳定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减少氧疗,严密监测用氧情况,采取逐渐降低氧浓度的吸氧方式,并尽量避免氧浓度波动过大。  相似文献   

5.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视网膜异常血管增生的一种疾病,是导致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ROP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是术后仍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因此如何使用内科治疗方法抑制血管增生以预防和治疗ROP成为研究热点。近年研究显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具有抑制ROP异常血管增生的作用,能减轻ROP血管增生的程度,可能具有治疗和预防ROP的作用。该文对近年PEDF在ROP发病中的作用、抑制ROP血管增生的作用机制以及PEDF的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 000 g或胎龄≤34周的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组;选取与ROP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早产儿作为ROP对照组。将未发生ROP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的水平。采用SPSS 13.0中混合线性模型 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入选的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 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的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组血清VEGF水平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 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 d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13),14 d后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的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的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组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 d均较ROP对照组低,且随日龄的增长反有上升; 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体现上升趋势;PEDF/VEGF比值在生后第7天显著升高(P=0.036),生后35 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r=-0.449,P=0.047)。结论 发生ROP的早产儿血清VEGF、PEDF水平以及PEDF/VEGF比值在生后1~3周可有变化趋势的改变,提示若早产儿生后血清VEGF水平较同胎龄者低,且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升高,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升高,PEDF/VEGF比值在第7天显著升高,在生后28 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可能预示着ROP的发生。这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早地预测ROP的发生,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轻R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对氧疗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环  陈超  石文静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881-883,898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与各空气组相比,4、7、9日龄高氧组小鼠吸高氧5d,返回空气第5天时,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11日龄高氧组小鼠在返回空气第5天未见新生血管形成。4、7、9、11日龄高氧组小鼠出氧箱第5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分别为25.0±3.7、47.7±5.0、18.7±2.0、2.6±1.4个,4、7、9、11日龄空气组分别为0.7±1.1、1.2±1.2、0.8±1.0、1.6±1.0个,4、7、9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与相应的空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1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无明显增多,与11日龄空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越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而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则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不同吸氧浓度和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raction of inhaled oxygen,FiO2)及吸氧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P7)新生C57BL/6J小鼠204只,分为8组:组1~组3(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30%氧气5、7.9d,组4~组6(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50%氧气5、7、9d,组7(n=30)吸75%氧气5d,组8(n=30)对照组在空气中生长。采用视网膜铺片法经ADP酶染色,观察吸氧后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动态改变;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计数平均每只小鼠每张切片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1)视网膜铺片结果:①FiO2为30%:吸氧5d或7d后视网膜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吸氧9d后深层血管网轻度阻塞,出氧箱2d后迅速恢复正常,至P21发育成熟。②FiO2为50%:吸氧5d后视网膜血管较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较大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d后出现较多新生血管,但出氧箱5d后血管形态基本恢复正常;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血管异常程度逐渐减轻,恢复更快。③FiO2为75%:吸氧5d后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大片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d后出现新生血管,P17~P21达到高峰;延长吸氧时间后母、幼鼠死亡率明显上升。(2)视网膜切片结果:仅组7(FiO275%×5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1.9±2.8)个,与其余各组(均〈1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不可逆的血管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5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氧诱导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5只。氧诱导模型组大鼠吸入浓度(80±2)% 7 d,随后在正常空气环境。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判断建模成功。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反映视网膜VEGF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氧诱导模型组7日龄时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阻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14日龄见新生血管形成;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模型组14日龄大鼠视网膜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RT-PCR结果显示,氧诱导模型组7 d时VEGF 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停氧后逐渐增强。VEGF mRNA的表达在新生血管发生前升高,随新生血管退行逐渐下降。结论:未成熟视网膜VEGF mRNA的转录水平与组织氧状态呈密切负性相关关系;停氧后视网膜的相对缺氧导致VEGF mRNA转录上调,促使视网膜血管病理性增生。VEGF的异常表达在ROP的新生血管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71-37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生鼠吸入高氧致视网膜病过程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80只新生Sprague-Dawiey大鼠(SD大鼠)分为高氧实验组和正常氧对照组,将其40只在生后24 h内置于(75±2)%氧环境中饲养7 d,然后返回室内空气饲养,以建立高氧模型;另40只在空气中饲养作为同龄对照组.两组各自在生后4 d(postnatal day 4 d4)、d 7、d 10、d 14和d 20等不同时间点处死,取左眼球用ADP酶(Adenosine diphosphate)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视网膜血管发育状况;取右眼通过常规HE染色以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计数突破内界膜且与其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视网膜ang-2的表达.结果 SD鼠视网膜血管出生后开始发育,d 20基本成熟;新生鼠吸高氧后从d 10开始出现新生血管,于d 14新生血管增生达到高峰;d 14实验鼠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30.821与1.107个,P<0.001;d 7实验鼠ang-2表达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及实验组d 10、d 14时间点,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82.106 62±6.302 40与115.448 33±9.373 10、124.425 95±10.572 09、117.685 20±10.578 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 10实验鼠ang-2表达达高峰,高表达持续至d 14.结论 高氧可导致视网膜发育晚期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高氧并抑制ang-2的表达;新生血管形成与ang-2表达的变化相一致,提示吸入高氧的新生鼠的ang-2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