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Ji KY  Hu FJ  Li AD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26-730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与吲哚美辛分别或同时作用的情况下 ,对Balb/c小鼠胃粘膜损伤的程度有无差异 ,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 将 5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 ,用HpNCTC116 37和吲哚美辛分别或共同处置Balb/c小鼠 ,造成急性胃粘膜损伤。A组 ,实验前2周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内注射 ,共 6次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浓度为 1× 10 8~ 1×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共 3次。B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浓度为 1× 10 8~ 1×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注射 ,共 6次。C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 0 2ml生理盐水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内注射 ,共 6次。D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浓度为 1× 10 8~ 1× 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腹腔内注射 ,共 6次。E组 ,实验第 1、3、5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腹腔内注射 ,共 6次。实验第 4周断颈处死小鼠 ,从胃窦取材做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 ,银染及尿素酶检测Hp感染。由一位病理学家做诊断评估。胃粘膜炎症分级积分参照Rauws分级标准。结  相似文献   

2.
李娟  傅颖媛  黎健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3):289-291,F0003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CagA+VacA+Hp1级杂系昆明小鼠感染模型,观察感染小鼠的胃粘膜病理改变.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n=6),经胃给40%乙醇0.2ml,禁食12h,模型一、二组经胃给菌液0.5ml/只(浓度为109CFU/ml),对照一、二组给生理盐水,每间隔12h重复一次,共三次.另设置1组作为对照三组(n=6),不作任何处理.距末次感染后的第4周和第8周分别处死小鼠,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涂片检查、尿素酶试验、常规病理学HE染色和WS染色.结果模型一、二组感染率为100%.所有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Hp定植,固有层出现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模型二组出现腺体萎缩.结论高浓度(1×109CFU)SS1多次经口感染1级昆明杂系小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SS1定植并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Jin Z  Hu FL  Wei H  Tang XY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18-1522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只)、Hp组(24只)、MNNG组(20只)、Hp+MNNG组(24只).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胃,建立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模型.并在接种Hp 4周后在相应组给予MNNG灌胃.接种Hp后20周及40周时分两批处死动物Warthin-Starry银染判定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沙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了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的动物模型.(2)沙鼠胃黏膜病理学变化显示:20周时,对照组沙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异常表现;Hp组3只出现腺体萎缩;MNNG组1只出现腺体萎缩;Hp+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1只出现肠上皮化生.40周时,对照组胃黏膜病理未见异常表现;Hp组6只出现腺体萎缩,5只出现肠上皮化生,1只出现非典型增生;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2只出现肠上皮化生,无非典型增生发生;Hp+MNNG组10只全部出现腺体萎缩,7只出现肠上皮化生,5只出现非典型增生.Hp+MNNG组发生癌前病变的例数多于其他各组,由于时间尚短,暂未观察到胃癌发生.结论 Hp NCTC11637可以稳定的定植于沙鼠腺胃黏膜,并使之出现类似于人感染Hp后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Hp与MNNG两者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两者同时作用会导致胃黏膜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两者存在协同致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来源野生型幽门螺杆菌(Hp)菌株的尿素酶B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HaeⅢ单酶切法对国内临床分离的Hp菌株、动物模型适应株及国际标准Hp菌株尿素酶B(ureB)基因进行RFLP分型,同时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对比及进化树分析等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HaeⅢ单酶切结果显示,14株Hp 1.7kb ureB基因均呈现出2~5种带型,可分为五组,其中两种国际标准株NCTC11637、NCTC11639和三种临床分离野生株拥有相同的RFLP带型,其他国内临床分离株和动物适应株分属于四种不同的RFLP带型组。ureB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各种Hp菌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96.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98%,其中CCS9801、CCS9806、M3及M10菌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核苷酸序列进化树分析显示,2株国际标准株与国内临床分离株及动物适应株分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为平行进化关系;而在氨基酸序列进化树中转变为非平行关系。结论:不同Hp菌株尿素酶B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均高度保守和同源。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 Hpcag A基因感染状况 ,探讨Hpcag 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 Warthin- Starry银染和原位 PCR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4 0例和胃癌 (CG) 35例的胃粘膜 Hp及cag A基因感染状况 .观察非癌患者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 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6 2 % ,0 %和 5 4 % ;cag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2 0 % ,5 0 % ,2 9%和 4 6 % ,萎缩性胃炎、癌旁组 cag 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 cag A+组较 cag A-组、Hp+组较 Hp-组显著增多 (P<0 .0 1) ,且 cag A+组还较 Hp+组明显增多 (P<0 .0 5 ) .结论 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 cag A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 cag A菌株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说明 Hpcag A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糸密切  相似文献   

6.
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Wistar大鼠复制胃炎模型并进行疗效研究。用HpS67、S73混合菌株1012菌落形成单位/L菌液每鼠每周2nl×4周,ig.未次感染1周后开始药物治疗1次/d×10d,5周后处死检查:①病理学:生理盐水组胃粘膜服体破坏,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水肿,大量Hp;甲硝唑+法莫替丁组胃粘膜腺体正常,线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未见Hp。②细菌学:镜检、尿素酶、培养阳性数:生理盐水组分别为6/7、7/7、7/7;甲硝唑+法莫替丁组分别为0/7、3/7、0/7。说明,Wistar幼年大鼠可复制Hp感染胃炎模型;药物治疗1d量1次性ig疗效明显;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蒙古沙鼠前后胃粘膜INF-γ、IL-4及IL-12p40 mRNA水平的变化,确定Hp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粘膜诱发的免疫应答方式.方法采用临床分离的Hp强毒株对蒙古沙鼠进行感染,4周后剖杀.取胃粘膜组织作半定量RT-PCR检测INF-γ、IL-4及IL-12p40 m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沙鼠感染Hp后,胃粘膜INF-γ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IL-4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2p40 mRNA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Hp感染沙鼠诱导Thl型免疫应答,同时抑制Th2免疫应答,而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郭刚  肖洁  邹全明  童文德  张卫军 《重庆医学》2007,36(8):724-725,728
目的 测定幽门螺杆菌(HP)适应性定植蒙古沙鼠前后HP0318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序列差异, 以了解该基因在HP适应性定植过程中在基因水平是否发生了改变,为进一步研究HP的适应性变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M0、沙鼠适应株M13及标准株NCTC11637基因组中的HP0318全长基因进行扩增,然后连接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最后通过DNAsis软件对不同菌株来源的HP0318基因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与Genbank公布的2个标准株(HP26695株和J99株)的HP0318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R法成功扩增出了3个菌株的HP0318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酶切鉴定正确.测序结果表明3株幽门螺杆菌(M0、 M13、11637)的HP0318序列大小均为756bp.序列分析显示在不同来源的HP菌株中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最低相似性达到94%.结论 HP0318基因属于HP特异性基因,HP在沙鼠中适应性定植可能并不是由HP0318基因水平的变异引起,有必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其功能和阐明其所具有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根除Hp对胃粘膜肠化生的影响。方法 对 16 4例有胃粘膜肠化生患者与 315例无胃粘膜肠化生患者比较Hp感染情况 ;对 94例Hp阳性胃粘膜肠化生患者予Hp根除治疗后胃镜随访 1~ 3年 ,根据有无Hp根除 ,将其分成Hp根除组与Hp未根除组 ,观察肠化生的变化情况。结果 肠化生组与非肠化组Hp感染率分别为 6 4 0 %、5 1 4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Hp根除组胃粘膜肠化生逆转率 (39 7% )显著高于Hp非根除组 (16 7% ) (P <0 0 5 )。结论 胃粘膜肠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 ,根除Hp对胃粘膜肠化生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 (Hp) vac A优势基因型及其序列特点。方法 :分别从 2 9例消化性溃疡和 3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胃体粘膜组织中分离出 12 6株 H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vac A基因的信号区 (s)和中间区 (m)亚型 ,部分优势基因型的扩增产物 T- A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所有菌株均扩增出 vac A s区和 m区基因片段 ,发现 s1a/ m1、s1a/ m2、s1a/ m1b、s1a/ m1b- m2 4种基因型 ,其比例分别为 7.1% (9/ 12 6)、61.9% (78/ 12 6)、2 9.4 % (37/ 12 6)、1.6% (2 / 12 6)。 17.5 %患者 (11/ 63)存在不同 vac A基因型Hp菌株混合感染 ,但在胃炎组和溃疡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6株 s1a型 Hp菌株的 s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 s1a型 60 190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3.15~ 94 .86% ,4株 m2型 Hp菌株的 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 m2型 87-2 0 3株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 93.63~ 97.61%。结论 :s1a/ m2和 s1a/ m1b均是浙江地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 Hp菌株的 vac A优势基因型 ,部分优势 vac A基因型菌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参考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 ;部分患者同时感染多株不同 vac A基因型 Hp。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对蒙古沙土鼠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nfection can induce adenocarcinoma in Mongolian gerbil model with long-term H. pylori infection. METHODS: Mongolian gerbil model with long-term H. pylori infe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oculation H. pylori NCTC 11637 strai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raining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were employed to observe changes in gastric mucosal cell proliferation due to H. pylori infection. RESULTS: Mongolian gerbil model with long-term H. pylori infection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5'-bromodeoxyuridine (BrdU)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i antigen (PCNA) showed that H. pylori infection induced the increase in gastric mucosal cell proliferation (P<0.05),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revealed elevated expressions of EGF mRNA and EGFR mRNA with time passage after H. pylori infection (P<0.05). CONCLUSION: H. pylori inoculation can induce abnormality in gastric mucosal cell proliferation, which is instrumental for the progression from chronic gastritis to glandular atrophy, intestinal metaplasis and ultimately to atypical hyperplasia. The abnormal expressions of EGF and EGFR may be the key element for abnormality of gastric mucosal cell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观察H.pylori及H.pylori与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16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2只.A组单用Hpylori菌液灌胃;B组在接种H.pylori后4周,摄入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C组单用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D组在B组基础上同时摄入加维生素C的食料;E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12、36、48、52周各处死8只,取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用Warthin-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ylori.结果累计至52周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87.5%,62.5%)、B组(78.1%,56.3%)显著高于C组(6.2%,6.3%)、D组(15.6%,9.4%)和E组(0%,0%),P<0.01.B组的H.pylori感染率从接种后12周的100%下降到52周的66.7%.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维生素C在预防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不同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了解不同毒力菌株对胃黏膜的影响及致癌性。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自胃癌、胃炎患者的菌株各10例分别与GES-1细胞以不同浓度比例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进行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出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最大(A菌株)和最小(B菌株)的两株菌株,利用蒙古沙土鼠感染模型了解其导致胃黏膜病变情况及致癌性。结果: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1,1:50共培养12h和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50共培养24h时,分离自胃癌患者的麒H.pylori临床菌株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GES-1细胞增殖,与胃炎菌株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50,1:200共培养时,胃炎菌株纽和胃癌菌株纽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胃炎菌株组与胃癌菌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的2株菌株感染蒙古沙土鼠模型后28周,A菌株引起蒙古沙土鼠胃黏膜肠化及癌变,与B菌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Hpylori临床菌株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具有差异性,分离自胃癌黏膜的菌株可明显促细胞增殖,并可以引起蒙古沙土鼠严重的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诱导人胃上皮癌细胞株BGC-823环加氧酶-2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对人胃上皮细胞环加氧酶-1和环加氧酶-2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VacA(+)和CagA(+)的国际标准幽门螺杆菌菌株NCTC11637和人胃上皮癌细胞株BGC-823。环加氧酶的合成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果:幽门螺杆菌菌体超声提取物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有明显的诱导作用。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含量在幽门螺杆菌提取物作用1 h后明显增加,并持续至少6 h。幽门螺杆菌提取物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1的合成没有影响。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成分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没有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可直接诱导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这一作用与细菌的脂多糖成分无关。  相似文献   

16.
Th1反应及γ-干扰素在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i T  Liu WZ  Shi GY  Xiao S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21-1325
目的 探讨磷酸胞苷酰寡核苷酸 (CpG ODN)作为幽门螺杆菌 (Hp)疫苗佐剂的作用及Th1反应与γ 干扰素 (γ IFN)在免疫保护作用中的角色。方法 以Hp全菌超声粉碎物 (WCS)为抗原 ,CpG ODN为佐剂经鼻道或口服免疫小鼠 ,采用 5× 10 6CFU和 5× 10 8CFUHp两个菌量攻击小鼠 ,2周及 8周处死小鼠鉴定感染及炎症情况 ,收集小鼠血清、唾液、胃液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IgG1、IgG2a及IgA水平和唾液、胃液中Ig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CD+ 4 和CD+ 8T细胞分泌γ IFN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的水平。结果 当细菌攻击量由 5× 10 8Hp降至 5× 10 6Hp时 ,滴鼻WCS/CpG组保护率由 70 %提高至 90 % ,无免疫对照组的感染率也由 10 0 %降至 80 %。细菌攻击后2周及 8周时 ,滴鼻WCS/CpG ODN组的血清IgG和IgG2a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 4 细胞和CD+ 8细胞中的γ IFN水平也均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结论 CpG ODN可作为Hp疫苗佐剂成分 ,其免疫保护作用与Th1反应和γ IFN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等量幽门螺杆菌不同灌胃方法对小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小鼠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程 度的影响。方法: 将含等量NCTC11637幽门螺杆菌的布氏肉汤混悬液通过A,B,C,D 4种方法感染6周龄的雄性 C57BL/6小鼠。A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灌胃小鼠,隔天1次,共5次。B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 灌胃小鼠,每天1次,连续5次。C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连续3 d每天灌胃1次,每次 0.2 mL/只。D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隔天灌胃1次,每次0.2 mL/只,共3次。E方法用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小鼠。灌胃后第2,4,6周处死小鼠,其胃黏膜组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 取胃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的感染程度。结果:2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3.3%, 50.0%,66.7%,33.3%;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4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 为50.0%,83.3%,83.3%,66.7%;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6周后A,B,C,D组小鼠的 感染率均为100%;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D方法>B方法>A方法>E方法。结论:在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期,灌胃方法 不同小鼠的感染率不同,炎症程度不同;在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期,灌胃方法不同小鼠的感染率相同,感染的炎 症程度不同。采用第1天灌0.4 mL,以后连续3 d每天1次,0.2 mL/次的灌胃方法最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在小鼠胃黏膜定 植,感染炎症程度最严重,有利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