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概述人工晶状体的发展过程人工晶状体自1949年问世至今已经有50余年,美国的Apple教授等依据人工晶状体固定方式的不同将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于1949 年首先发明了第一代人工晶状体,由 Ridley和Mr.John Pike联合设计, Rayner公司生产的双凸圆盘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第二代到第四代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这种设计主要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人工晶状体的类型,重点介绍了如何评价软性人工晶状体葡萄膜生物相容性与晶状体囊生物相容性,展望人工晶状体材料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冯晓霞  王仁秋  郝永丽 《西部医学》2008,20(6):1324-1325
目的探讨手术室人工晶状体库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为白内障手术病人提供准确无误的人工晶状体。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人工晶状体库各种品牌、不同规格的人工晶状体,根据日常手术量设立基本库存,备齐各种度数的人工晶状体,严格登记入、出库记录。术前与术中准确核对所需的人工晶状体规格、类型与度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每日清点使用量并及时补充库存量。结果统计时间内完成各类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618只眼,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范围从-10D至+31D,其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391枚,丙稀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2274枚,聚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1430枚,水凝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516枚,无虹膜人工晶状体5枚,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2枚。所有白内障手术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的缺货和错误植入的现象。结论严格执行手术室人工晶状体库的系统化管理,是确保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顺利进行及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设计无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进行数理推导,导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的理论参数. 结果:设计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 结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为研究无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5.
通常晶状体脱位患者多常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我院从2009年应用虹膜夹持晶状体(Artisan)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我们将这种手术和比较常用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对比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比较不同软性材料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细胞黏附情况。方法选择3类(每类各20枚)人工晶状体,包括亲水性丙烯酸酯、疏水性丙烯酸酯、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每枚人工晶状体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鼠腹腔巨噬细胞、人结膜囊成纤维细胞等细胞悬液中放置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4个象限细胞黏附情况并摄像,计数视野内的细胞数,每个标本记录8个数据,取平均值。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在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表面粘附的最少,其明显少于疏水性丙烯酸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粘附少于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而与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无显著性差异;人结膜囊成纤维细胞在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表面生长最密集,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表面的成纤维细胞粘附较少,但形态健康。结论不同软性材料的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黏附情况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取出术的指征、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9例患者40只眼,分析手术指征及预后。40只眼均通过前路手术取出人工晶状体,其中清亮角膜切口38例,巩膜隧道切口2例。取出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34例,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的6例。结果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如下:人工晶状体脱位22例,葡萄膜炎9例,屈光不正4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角膜水肿大泡2例,人工晶状体混浊1例。40例人工晶状体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术后1个月26例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人工晶状体取出最常见的原因是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葡萄膜炎、屈光不正。及时正确的取出人工晶状体,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同时植入适当的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00-104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特点、处理方式和效果。方法 收集2014 年9 月~2018 年7 月间在我院白内障专科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33 例33 眼资料,按置换原因分类,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包括病史特点、人工晶状体置换情况、术后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人工晶状体置换主要原因为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屈光误差或意外及人工晶状体混浊。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21 例(63.6%),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人工晶状体脱位17 例(51.5%),行人工晶状体置换后视力较术前有所好转,除术后出现黄斑囊样水肿1 例、继发性青光眼1 例,余无并发症;人工晶状体夹持3 例(9.1%)、人工晶状体倾斜偏中心1 例(3.0%),置换后均无并发症产生;屈光意外或漂移9 例(27.2%),行人工晶状体置换后屈光度均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因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后,患者对视觉质量不满,置换成单焦点人工晶状体2 例(6.1%),术后效果满意;人工晶状体混浊1 例(3.0%),置换后视力为0.8,无并发症。结论 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是人工晶状体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屈光意外,主要存在于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和有屈光手术史患者群中,合理把握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指征、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人工晶状体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对14例(14眼)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4~20个月.结果 14例患者均因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而致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经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取出脱位人工晶状体,13例行人工晶状体再植入或睫状沟巩膜悬吊术,1例因视网膜脱离未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0.1~0.2者2眼,0.3~0.5的12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体的常见原因为后囊破裂、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经玻璃体切割后取出脱位人工晶状体,再植入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是处理人工晶状体玻璃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