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4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后的整体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病人缓解明显37例,占92.5%,共死亡3例,占7.5%,其中1例死于无法纠正的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溶栓治疗并发颅内出血.1例死于入院后7~8天再次心梗并发心跳骤停。结论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与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监测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情况。结果: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6例患者急性心梗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对36例患者给予抢救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36例患者病情均保持平稳。监测36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间:有17例患者发生在6-12h,有3例发生在1-6h,有10例发生在12-18h,6例发生在18-24h。结论:急性心梗患者要加强24h内的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掌握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评估和判断,通过临床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时采取救治措施,以此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影响。方法按照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住院规范化治疗流程,对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规范抢救措施延伸到包括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以及入院后再灌注治疗。对于症状出现在12 h内的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不愿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ST段抬高者行溶栓治疗。结果采用规范化流程行急救措施,患者总死亡率为8.8%,除外放弃抢救而死亡的患者,则死亡率为7.4%,均低于10.1%的卫生部2005年急性心梗住院期间死亡率。结论较短的发病至入院及入院至再灌注时间,可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47-3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的护理要点,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方法结合109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因、诱因、治疗内容建立整体护理计划,包括抢救护理及监测、溶栓治疗的监护、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及大小便护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109例患者中,痊愈66例,好转39例,总有效率96.33%,死亡4例,占3.67%。结论通过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的整体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入院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进行随机的分组,一组是对照组,在入院之前未接受急诊护理,一组是治疗组,在入院前接受了急诊护理,每一组都是31例.对照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治疗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处理之前予以院前急诊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经过院前急诊护理之后,31例急性心肌患者有28例患者经过抢救之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已转入普通的病房,占总患者的90%,其中还有3例进入到ICU继续治疗,占总患者人数10%.死亡率为0%;对照组经过抢救之后31例有18例转入到普通的病房,占总患者人数58%,其中有10例转入到ICU继续治疗,占32.2%,3例抢救无效死亡占9.76%.两组相比可以看出,治疗组抢救的成功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前进行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情绪,因此院前的急诊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年人突发急性心梗或猝死案例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梗,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梗。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的人约占了40%。心肌梗死正在成为危害中青年健康的危险"杀手"之一。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8.
马福明 《中国卫生产业》2014,(7):132+134-132,134
目的分析并探讨32例妊娠期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32例妊娠期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分析妊娠期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特点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治疗,均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手术顺利完成,3例患者病愈出院,有1例孕妇死于严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8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行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病情均逐渐好转。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无发生孕妇死亡。全部32例患者中共发生胎儿死亡4例(12.5%),其中死于宫内者2例,流产1例,行剖宫产术后胎儿死亡1例。结论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预防并发症和及时的诊疗及护理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妊娠期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责任。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周记 《现代保健》2013,(20):80-8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及意义。方法:对本院救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的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救治,68例治愈,达到89.47%,好转4例(5.26%),死亡4例(5.26%),死亡率显著低于文献报道的8.72%(Х^2=13.55,P〈0.05)。本组中7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占9.21%,死亡4例(5.26%)。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院前及入院后的医疗及护理治疗对疾病的预后很重要,及时、有效和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09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结果 5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无一例死亡,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46例,占82.1%,病情有所缓解的6例,占10.7%,病情无明显改善的4例,占7.1%,总有效率为92.8%.心电图ST段下降〉50%者41例,占73.2%,下降<50%者15例,占26.8%.结论 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左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急救措施,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于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共55例,通过对其动态的观察病情的不断变化,来做出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认真并细心的做好患者的心理以及饮食、排便等有效的护理,进行急救护理,然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患者均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出院前患者经护理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9.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对认真并细心的住院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排便等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真正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杨乙荣 《现代保健》2014,(17):102-10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高唐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心...  相似文献   

14.
朱平  齐三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905-2906,2908
目的探讨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1年6月于某院治疗的非典型AMI患者46例,对患者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初诊误诊为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急性胃炎2例,急性肠炎1例,急性胆囊炎2例,休克1例;经治疗,46例患者痊愈出院17例(36.96%),好转出院26例(56.52%),死亡3例(6.52%),临床治疗有效43例(93.48%)。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急诊处理可以有效实现对梗死部位心肌细胞的再灌注,缩小心肌缺血面积,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死亡率,对非典型AMI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16例AM 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6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10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存活11例,死亡5例,存活率为68.8%。结论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1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6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10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存活11例,死亡5例,存活率为68.8%。结论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陈文萍 《现代保健》2014,(29):83-85
目的:分析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重症护理和基础护理合格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0/40),且重症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路径这一较为新型的护理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而且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改镯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95-1797
目的探讨急性梗死突发性猝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猝死患者实施积极抢救措施并给予细致的护理。结果 26例抢救成功率96.15%。结论积极有效的现场救治及护理,能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