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肠系膜罕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描述肠系膜罕见原发肿瘤的CT 特点。材料与方法: 搜集4 例,其中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 MHP) 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 各1 例,神经纤维瘤( NF)2 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与手术对照分析这些肿瘤的CT 表现特点。结果: MHP 原发肿瘤不具特征性,肝转移病灶可表现为多发的形态规则、界线清楚的圆形病灶,部分病灶内可见液面,可有双环征。MFH 仅表现为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2 例NF 均表现为无痛性的、体积较大的且有明显的偏侧囊变的混合密度性肿块。结论: MHP 肝转移和NF 可能具有一定的CT 表现特征,但仍需获得组织学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腹膜后MFH的临床及CT 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相对照.结果 15例腹膜后MFH中,男11例,女4例,36岁以上1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5例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肿瘤平均直径为12.5 cm,瘤内坏死9例,出血7例,钙化6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13例见分隔状强化.组织学上呈明显多形性,其中车辐状-多形性MFH 11例,巨细胞性MFH 3例,炎性MFH 1例.结论腹膜后MFH的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后腹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2例中,肿块平均最大径9.2cm,10例肿块形态不规则伴明显分叶,2例表现为椭园形。平扫CT值低于肌肉软组织10例,2例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9例实质内明显坏死囊变,2例实质内可见钙化灶,3例破坏骨骼,1例累及肾脏,1例累及胰体、尾部。增强扫描肿块呈中-高度强化。对照手术病理结果,CT定位准确率75%,定性准确率41.67%。结论: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CT表现为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黑色素瘤诊断、临床分期及监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黑色素瘤患者61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诊断.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对黑色素瘤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40/44)、88.2%(15/17)和90.2%(55/61).其中12例治疗前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83.3%(10/12).在黑色素瘤病灶局部切除、尚未进行其他治疗的9例患者中,5例残余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检出3例;4例远处转移灶患者全被检出,提高了临床分期,改变了治疗方案.首先发现转移性黑色素瘤病灶并且手术切除后,寻找原发灶的7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2例,4例其他转移灶全被检出.黑色素瘤患者根治术后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33例,18F-FDG 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9/19)、85.7%(12/14)和93.9%(31/33).与同期临床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更多,33例患者中,16例(48.5%)病灶提高临床分期;7例(21.2%)排除可疑病灶,降低临床分期;10例(30.3%)检出病灶与临床一致.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残余病灶、复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检出,临床分期的明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腹部原发性 MFH 的 CT 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腹膜后6例,肝脏5例,肾脏2例,肠系膜1例,大网膜1例,胃1例,回肠1例。肿块呈椭圆形、分叶状、结节形,体积较大。除2例胃肠道 MFH 呈均匀稍低密度影外,余病灶为稍低密度影内夹杂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及肝脏 MFH 多表现为实性成分、内部分隔呈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肾脏病例边界不清,呈轻度持续性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胃及回肠病变呈均匀持续性强化,对应胃肠黏膜正常。结论腹膜后 MHF 影像表现具有间质性肿瘤的特点,绝大部分病灶呈现渐进性及持续性强化的特征,与相应部位的癌肿影像表现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结果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中,7例局灶型,2例多中心型,共检出病灶12个。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9个病灶密度均匀,余3个密度不均,2个病灶伴钙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10个病灶呈中等或明显强化,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个病灶轻度强化,病理为浆细胞型。结论巨淋巴结增生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隐匿性癌(OCT)临床CT、超声的表现,以提升OCT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OCT患者CT和超声表现。对患者OCT的影像学资料(部位、形态、CT密度或回声、钙化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OCT的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0例患者病灶共34个(单发27例,双发2例,三发1例)。圆形或类圆形病灶14个,不规则形病灶20个;边缘光整病灶11个,不光整病灶23个;甲状腺边缘连线完整病灶22个,连线中断病灶12个。病灶CT密度或回声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或出血。CT平扫显示低密度病灶21个,等密度病灶13个;超声显示实质性低回声病灶25个,混合性回声9个。CT检查见15个病灶存在钙化,而超声检查仅见9个病灶存在钙化。CT检查见9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见5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OCT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特征相关,病灶边缘的不光整、边缘连线的中断、病灶的钙化、颈部淋巴结的肿大等影像学表现有助于OCT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超声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软组织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资料,观察病灶的回声特点、生长方式、形态大小及彩色血流信号。结果 9例为原发病灶,3例为术后复发病灶。大腿7例,小腿2例,上臂、臀部、后腹膜各1例。大小4.8~16.9cm,平均大小7.8cm。超声表现为分叶状、团块状及不规则形,以低回声为主,5例有包膜,7例周围结构不清,6例内部见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周边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多少不等。免疫组化表达Vim、CD68阳性。结论 MFH多发生于四肢软组织,中老年多见,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3例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误诊为肝癌CT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与肝癌的CT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MFH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均采用平扫加双期及延迟扫描。结果3例平扫呈稍低密度实性较大肿块,增强扫描病灶呈快进慢出表现,2例病灶中心均有明显坏死,1例见丰富的肿瘤血管,1例肝内胆管扩张,3例均未发现门静脉癌栓、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肝脏MFH具备很多肝癌和类似肝癌的CT特征,两者仅是在各种特征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髂骨原发囊样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46例全部行X线片检查,3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增强16例)。结果:46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骨巨细胞瘤4例,内生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各2例,血管瘤、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各1例),恶性肿瘤17例(恶性巨细胞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软骨肉瘤、淋巴瘤各4例,骨肉瘤7例),肿瘤样病变17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邻关节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各2例,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0例)。发病部位为髂翼39例,髋臼7例。病变主要表现为髂骨囊样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30例,硬化环形成24例,病变内见钙化灶14例,软组织肿块20例。结论:常见的髂骨囊样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般都具有某些特征性的CT表现,必要时综合X线、MRI表现,可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BMFH 13例,9例行CT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3例;6例行MRI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2例;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性BMFH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13例中,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3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钙化1例;T1WI表现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或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胰头一壶腹恶性肿瘤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分析52例胰头一壶腹区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21例胰内段胆总管癌,18例胰头癌,13例壶腹癌。结果临床上以上腹痛及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胆管及胰管扩张,血管侵犯,胰头外形改变。结论熟悉胰头壶腹区恶性肿瘤早期临床与CT表现,对于此区肿瘤诊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胸壁病变的计算机X线摄影和CT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壁病变的计算机X线摄影(CR)和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胸壁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资料证实的39例CR和CT资料。结果:感染组12例中(包括化脓性感染4例,胸壁结核8例),CR准确诊断4例,CT诊断11例;软组织肿瘤组16例中(包括脂肪瘤7例,纤维肉瘤4例,血管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侵袭性纤维瘤病和脂肪肉瘤各1例),CR准确诊断3例,CT诊断14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组11例中(包括骨纤维异常增殖症7例,软骨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和骨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CR准确诊断8例,CT诊断10例。结论:CR简便,能诊断大多数胸壁骨性病变。CT对各种胸壁病变尤其是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较CR明显优越,对鉴别胸壁肿瘤的良恶性有肯定作用,但仍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5.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对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5例行MR I检查。结果男?女1?1,平均年龄29.6岁。临床以局部疼痛为主,2例可触到软组织肿物。14例共22处病灶。发病部位以四肢长骨居多,共17处病灶。9处病灶位于松质骨,8处位于骨干皮质。单发病变12例,多发病变2例。X线表现为偏心或中央型溶骨性破坏,单房或多房状,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缘,部分病灶膨胀,皮质断裂,极少数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物。少数破坏区内可有点片状钙化。CT对病灶内的钙化、囊性变、皮质断裂及周围软组织肿物显示比X线平片清楚。在MR I上一般表现为均匀的等T1W I长T2W I信号,有时信号不均匀,其内夹杂斑点状低信号影及无信号影。少数病灶在T1W I、T2W I上呈混杂信号。结论综合各种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特点,多数典型病例可明确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上颌窦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回顾分析了CT诊断的53例上颌窦疾病,经手术病理证实。CT扫描提示上颌窦炎性病变23例,息肉样病变7例,囊性病变9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9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与病理诊断对比基本符合,仅1例(2%)为假阳性。在诊断上颌窦疾病方面,CT可以解决一些传统难题,如提高对窦壁周围组织估计的正确性,可证实肿瘤对翼部、咽部及鼻腔的侵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超越了平片及多轨迹体层,得以确定软组织、骨壁及含气腔的隐匿性变化,加上增强扫描可推测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对于鉴别囊肿、脓肿、良恶性肿瘤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软组织囊实性病变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软组织囊实性病变CT表现。结果:病变CT表现分为3种:①单房单囊6例,增强后囊液及囊壁不强化;②多房多囊8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囊液不强化,囊壁呈不规则厚壁环形强化,无壁结节;③多房多囊21例,其中以实性和坏死成分为主,增强后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合并斑点或斑块状钙化者9例。病灶周边模糊不清,与肌间组织分界不清12例。MSCT血管成像显示肿瘤血供丰富15例,包埋颈部大血管,5例将动、静脉血管分开。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7例,其中恶性颈静脉球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肉瘤样癌1例,恶性肉芽肿2例,转移性肿瘤7例,占82%(14/17)。良性肿瘤12例,其中舌骨下囊肿以及腮裂囊肿4例,神经鞘瘤5例,颈动脉体瘤3例。炎性病变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论:恶性肿瘤呈多房囊实性占位,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肿瘤血供丰富,边缘呈分叶状,包绕血管,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炎症肿块病灶呈弥漫性分布,占位效应不明显,呈单房或多房囊性占位,增强后不强化或厚壁环形强化,部分良、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其特定性。  相似文献   

18.
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表现(附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表现 ,旨在提高对该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2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 ,回顾性分析平片与CT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19例 ( 79.2 % )包括转移性肿瘤 6例 ,骨巨细胞瘤 4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4例 ,骨囊肿 3例 ,软骨肉瘤、骨肉瘤各 1例 ,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 5例 ( 2 0 .8% )包括不典型骨肉瘤、海绵状血管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淋巴瘤各 1例 ,平片与CT表现不典型 ,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 平片是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CT对病灶内部细致观察及显示软组织侵犯较平片为好。局部病灶活检是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 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 HU左右,而MR I图像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