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与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26例PTE患者分为A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6±10岁),予尿激酶2万U/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h滴完,溶栓结束后,每4h检测一次凝血活酶时间或全血凝固时间,待其恢复至基础值的1.5~2.0倍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0.4ml,每隔12h一次,共7次,并交替口服华法林4~5次,然后单纯使用华法林,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mg,根据患者情况按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达到国际标准化比率2~3。B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4±12岁),只用尿激酶溶栓和口服华法林,不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和华法林治疗方法同A组。结果A组运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有效率85.71%,1例发生轻度出血,占7.1%;B组只使用尿激酶溶栓,不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者,有效率为75.0%,发生轻度出血1例,占8.3%,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联用尿激酶溶栓与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原(prourokinase,pro-UK)亦称单链尿激酶,是一种由4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54kDa的糖蛋白,经纤溶酶(p1asmin)作用变成尿激酶(又称双链尿激酶);它与尿激酶不同,能特异性作用于血栓,激活溶血系统,临床应用时不易引起全身性出血,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型溶血栓制剂,但自然界中含量甚微,难于大量制备。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获得大量的尿激酶原。1989年,本实验室方继明等人在国内首次获得了pro-UK全长cDNA克隆,随后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了有生物活性的尿激酶原,表达量为每24h 50~60IU/10~6细胞,但这一表达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血纤蛋白粘附肽(12肽)cDNA,与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基因重组,获得血纤蛋白粘附肽与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的融合基因。将此融合基因重组入pBV220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天然尿激酶相同的抗原性和溶纤活性,同时兼具血纤蛋白粘附肽(12肽)的抗血纤蛋白单体聚合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一种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方法。方法将静脉内联合应用尿激酶和前列腺素E1、患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静滴前列腺素E1与静脉单用尿激酶作对照研究,比较三种治疗方法血管再通率的变化。以血管造影为标准判断溶栓效果。结果联合溶栓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尿激酶组(P<0.01);患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静滴前列腺素E1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内联合应用尿激酶和前列腺素E1组(P<0.01);患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静滴前列腺素E1组并发症少、更加安全有效。结论患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静滴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急性缺血性中风溶栓治疗的历史与现状。评述了非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尿激酶、链激酶及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特性。评价了静脉内滴注及选择性动脉内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分子量尿激酶融合基因,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高效表达。方法:应用重组DNA 技术,将编码尿激酶原信号肽的DNA 片段,与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分子量尿激酶基因融合在一起,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MJK3 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MJK3D。通过细胞电击穿孔法,将该重组质粒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缺陷株(CHO-dhfr- )中,转染细胞经选择培养基筛选,并采用MTX加压扩增培养。结果:得到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的细胞株,表达水平为300 U/(106 细胞·d)。通过ELISA 和溶解圈方法鉴定,该融合蛋白可与D-二聚体结合,并具有激活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并获得高效表达双功能融合蛋白的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双功能融合蛋白的体内外特异溶栓活性以及评价其作为新型导向溶栓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工合成血纤蛋白粘附肽(12肽)cDNA,与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基因重,获得血纤蛋白粘附肽与低分子量单链尿酶的融合基因。将此融合基因重组入pBV220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天然尿激酶相同的抗原性和溶性活性,同时人血纤蛋白附肽(12肽),的抗血纤收白单体聚合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行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随访1年,观察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方法将确诊的106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予以尿激酶20 000 U/kg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并重叠口服华法林,尔后单纯应用华法林,直至INR达到2~3。B组(n=55)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抗凝,用法同A组。观察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主要终点事件(再发肺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51例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46例有效(90.2%),有1例(1.9%)患者发生脑出血;B组55例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37例有效(67.3%),无严重出血发生。随访1年时,A组有4例(13.7%)发生主要终点事件,B组有6例(14.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安全、有效,但与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相比,其并不能改善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廖雪娇  冉玉力  龚媛 《西南军医》2012,14(6):812-8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尿激酶配置液封管法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所致堵管后溶栓再通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将158例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52例,B组54例,C组52例,A组采用含25000U/ml尿激酶配置液封管溶栓,B组采用含10000U/ml尿激酶配置液封管溶栓,C组采用5000U/ml尿激酶配置液封管溶栓,比较三组溶栓再通率、溶栓后凝血功能。结果 A组溶栓再通率高于B组及C组,B组溶栓再通率高于C组(P<0.05),且溶栓后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25000U/ml尿激酶封管液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溶栓,再通效果好,费时短,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分子量尿激酶融合蛋白,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高效表达。方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将编码尿激酶原信号肽的DNA片段,与鼠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低分子量尿激酶基因融合在一起,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MJK3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MJK3D。通过细胞电击穿孔法,将该重组质中粒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缺陷株中,转染细胞经选择培养基筛选。  相似文献   

11.
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重组u-PA产品的总活性和单链比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建立一种发色底物酶水解方法定量分析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中的总活性及其单链酶原比例.方法用嗜热菌蛋白酶激活u-PA转化成具有催化活性的双链尿激酶,再用尿激酶的发色底物S-2444测定u-PA的总活性.在非激活条件下,u-PA产品中的单链酶原不会催化水解S-2444底物,因而可以测定其单链酶原比例.结果优化了嗜热菌蛋白酶激活u-PA的反应条件和尿激酶催化水解S-2444的反应条件.用这种方法测定了用CHO细胞表达的基因重组u-PA产品,单链比例大于98%,比活性约为11×104 U/mg.结论用发色底物法测定重组人u-PA产品中的总活性和单链比例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正交设计方案,观察了碱性纤溶酶对家犬冠状动脉血栓的溶栓效果,以尿激酶为对照.结果显示:栓龄、药物剂量及给药速度为影响溶栓效果的主要因素,药物剂量为次要因素,各种给药方案间无显著差异(P>O.05).碱性纤溶酶和尿激酶组再通时间和再闭塞时间及手术中切口渗血量相似(P>0.05).经冠状动脉输注碱性纤溶酶,对铜圈法所致犬冠状动脉血栓可取得与尿激酶相当的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组),32例接受置管溶栓治疗(B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消肿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分别为(106.09±61.92)×104 U、(204.38±108.27)×104 U,溶栓时间分别为(3.00±2.35)d、(5.11±2.57)d,住院时间分别为(7.39±0.94)d、(9.19±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6.60±19.07)%、(73.59±25.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1/23)、6.25% (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且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经导管定向溶栓和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的59例上腔静脉(SVC)综合征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32例;年龄28~83岁。43例(73%)为恶性病变,16例(27%)良性病变。静脉造影显示31例SVC血栓性闭塞,28例机械性狭窄(狭窄程度>85%)。对27例经静脉造影证实有急性血栓形成而导致SVC闭塞,且无溶栓禁忌证的病例施行了导管定向溶栓治疗。将一根或多根多侧孔导管置于血栓内,在250ml生理盐水中加入50万国际单位(IU)尿激酶,制成2000IU/ml的尿激酶溶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6.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导丝置于肺动脉内进行血栓捣碎、采用尿激酶冲击溶栓、球囊扩张术和24 h尿激酶持续溶栓,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5例.3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5例血氧饱和度达93%以上.结论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比较各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成功组治疗7d后QTd或QTcd较失败组显著减少(P<0.05),CVA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溶栓失败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早期血栓形成的介入放射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处理经验。方法我院502例肝移植术后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的32例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HAT)20例。对该20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柃治疗及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8%(20/502),发生存术后2~19d,中位时间为4.5d,20例血栓形成部位均化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5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0例均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2.5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水蛭素12肽与低分子量尿激酶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获得既能抗栓又能溶栓的双功能蛋白,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化学合成水蛭素12肽基因编码序列,通过DNA重组技术将水蛭素12肽基因片段连接到低分子量尿激酶cDNA片段5′端,构建成融合基因,结果:构建了水蛭素12肽与低分子量尿激酶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具有溶栓与抗栓双功能。结论:运用DNA重组技术可将两种不同功能的蛋白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具有溶纤活性和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