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新疆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历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显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合理,但仍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与学位不一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今后该专业可以从整合医学课程,增开管理类课程,调整和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
蒙艺  贺加 《医学教育探索》2012,11(12):1212-1214
有效的领导力对卫生组织绩效至关重要。因此,国外很多高等院校设置有卫生事业领导力专业,或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领导力课程。为完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和输送各级卫生组织所需人才、应对组织环境的变化、成功实施变革和实现卫生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有必要开设领导力课程,从而弥补人才培养方案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作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型教学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虹  陈正红 《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本文对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就业促进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实习单位对海南医学院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评价资料及对该专业老师、学生的访谈,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所国际上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专业排名前茅的高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研究方向课程占主导、方法学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丰富的特点。根据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从"强调课程学习重要性、强化管理课程、突出研究方向课程"等角度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陈默 《医学教育探索》2014,(11):1107-1110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存在诸多困境:一是学校在培养模式上混乱,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二是课程体系设置繁杂,理论与实验教学相脱节;三是缺乏稳定的、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平台。桂林医学院在综合借鉴多个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创新实践课程群、联合社区卫生机构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为当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卫生事业承担着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的高等院校一直肩负着培养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任务.为培养优良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必须有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专家对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方法:遴选全国33位卫生管理的专家,收集分析专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意见。结果:专家十分重视管理类课程,课时数的配置相对较多。57.1%的专家认为医学类课程可归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家注重实用性强的课程工具课的开设。建议:增加管理类课程模块的课时数,适当精简和整合医学课程时数;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对重点科目加以重点学习,摒弃一些专家认为重要性和实用性都不强的课程,合理安排课时。  相似文献   

9.
高等医药院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有别于综合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医药行业物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文章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原则,介绍了课程设置的现状,最后进一步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医学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各医学院校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开设尚缺少共识。分析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方法: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概念、结合提出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原则,以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进行探讨。结果: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12门。结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应以3:4:5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反映的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现状,对当前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改善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方法 以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分析对象,对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在的12家健康管理相关实习单位的31名公司主管人员及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用人单位认为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最需要加强的是健康管理学知识(45.2%);最有待提高的技能是常见疾病管理技能(25.8%);最有待提高的能力为医药专业基础知识水平(67.7%)。结论 可考虑提升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进行实践教学综合模块的再设计、实践性教学地点由校园转移向社会、开展外语学习引导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健康管理人才等,多角度多层次优化对健康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要求其更加重视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培养、医学基础性职业道德培养、医学专业性职业人格培养三个层次和开设医学职业人格人文素质必修课及系列医学职业人格素质选修课程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探讨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资培训、教学手段、实习实训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高职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以实现职业人格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现实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课程设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于2013年4月至5月对北京市12家公立医疗机构的628名管理人员进行了管理职业化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者职业化水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医疗体制改革对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及管理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现有的培训情况难以实现管理职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应该立即着手开发一套以切实提高管理职业化水平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面向不同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管理岗位的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15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23名首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在课程学时设置方面,非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占比21.8%(52...  相似文献   

16.
对专家、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卫生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调查研究,提出本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具体要求以及培养途径,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措施,着力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为全国其他同类高校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现阶段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对山西省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结果:学生对开设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较低。课时安排上,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课时过少,公共基础课程课时过多,医学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程课时过多。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陈旧,与就业及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开设少。重知识,轻能力现象严重。结论:平衡各课程组群学时数,改善专业课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门诊医疗服务的内容、专业培训和医疗质量管理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完善门诊医疗服务内容与质量管理的相关建议。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整群抽样,对所有工作人员共31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和健康教育咨询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门诊医疗服务;对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进修培训的满意度均低于70%,仅有46.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对自己有较大的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中,药房划价准确率管理、医德医风教育和辅助检验科室报告准确率管理满意度最高,均高于82%,满意度最低的为工作流程及制度的建立、职责的落实和绩效考核制度,均低于70%。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医疗质量的管理中,要把握好门诊医疗服务的重点,对员工的培训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将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作为提高社区卫生机构门诊服务质量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超声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与考核。方法对北京市各区县社区医院从事超声专业的医务人员192人进行规范化培训,其中包括专业理论授课和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后有185人进行了超声专业考核。结果 147人考试合格,获得了合格证书,合格率79%。他们将持证上岗和接受继续教育。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提升社区超声专业队伍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李玉华  郝婷  陈立章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89-1992
目的 了解国内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定向生)培养的现状,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推进农村地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分别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选取了开展定向生培养的19所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其中东部地区4所,中部地区6所,西部地区9所。于2016年4—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定向生培养课程结构、全科医学类课程开设情况、培养模式、实践课程开设情况。19份问卷均填写完整。结果 19所医学院校定向生培养课程总学时为2 748~3 736学时,平均3 259.84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1∶0.80~1∶0.21,平均为1∶0.43。其中公共基础与人文通识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课程平均1 051.32、919.79、1 031.37、257.37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32.25%、28.22%、31.64%、7.90%。19所医学院校定向生全科医学类课程开设门数为0~4门;全科医学类课程学时为0~168学时,平均80.32学时;全科医学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0~5.14%,平均2.46%;全科医学类课程学分为0~9学分,平均4.66学分。19所医学院校中,11所院校采取的定向生培养模式为“4+1”模式,8所院校采取的定向生培养模式为“3.5+1.5”模式。开设整合实验课程、医学导论课、临床技能训练、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习、社区实习、社会实践的院校分别为16、8、10、19、19、4、13、2所。结论 目前国内高校农村定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全科医学类课程开展较少、学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