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乳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单纯化疗、化疗前中药和化疗后中药3组,用益气健脾法中药干预,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组化疗后脾虚积分均有升高,以单纯化疗组最明显(P〈0.05),中药干预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化疗组60%(6/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化疗后中药组10%(1/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而化疗后中药组未出现Ⅲ度血液毒性病例;T细胞亚群:化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CD4^+)及CD4^+/CD8^+比值单纯化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干预两组反有上升(P〈0.05)。结论:抗肿瘤化疗药物可影响中医证侯,使肿瘤患者出现或加重脾虚证,益气健脾中药干预可减轻或改善患者脾虚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使CD4^+/CD87^+比值向CD4^+方向漂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3.
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乳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单纯化疗、化疗前中药和化疗后中药3组,用益气健脾法中药干预,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组化疗后脾虚积分均有升高,以单纯化疗组最明显(P<0.05),中药干预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化疗组60%(6/10)出现III度血液毒性,化疗后中药组10%(1/10)出现III度血液毒性而化疗后中药组未出现III度血液毒性病例;T细胞亚群:化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CD4 )及CD4 /CD8 比值单纯化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干预两组反有上升(P(0.05)。结论:抗肿瘤化疗药物可影响中医证侯,使肿瘤患者出现或加重脾虚证,益气健脾中药干预可减轻或改善患者脾虚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使CD4 /CD 比值向CD 方向漂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脾虚证现代研究特点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中医脾虚证研究特点分析 1.1临床观察研究日趋深入,为揭示脾虚证本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血平脾虚证模型大脑皮层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利血平脾虚证大鼠模型大脑皮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用利血平注射液背部皮下注射。造模第1~9天:0.15mg/kgbw/天,第10~12天:0.25mg/kgbw/天,第13天:0.5mg/kgbw/天。对照组同法注射同量注射用水。第14天处死,取大脑皮层,提取mRNA,作逆转录为cDNA,制成探针以备检测。选用两张BioDoor Chip4096基因表达谱芯片,将探针与芯片杂交,计算机扫描后,用GenePixPro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两张芯片上4096条靶基因中,脾虚证模型基因差异表迭一致的基因145条,占检测基因的3.54%,其中已知基因表达上调的有27条,表达下调的有20条。并进行初步分析。模型大鼠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改变涉及免疫、细胞骨架运动、能量代谢、蛋白合成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结论:脾虚证实质涉及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谱改变。  相似文献   

6.
刘佳  许可  张兰 《中医药导报》2019,25(23):120-122
总结近年来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从宏观表征、行为学实验、肝郁和脾虚的客观指标等方面总结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为评价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脾虚发热证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制并评价脾虚发热大鼠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脾虚组、脾虚发热组。大鼠采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复制脾虚模型,于造模第22天腹腔注射LPS(80μg/kg)诱导发热,测定各时间点的肛温、体重、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值、尿D-木糖排泄率和外周血相关指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除在30min有一过性降低外,其余各观察点均呈显著性升高(P0.01,P0.05);单纯脾虚组大鼠体温除在60min时有一过性升高外,其余各点无显著性差异;脾虚发热组与单纯脾虚组大鼠在第1、2、3周末的体重均明显降低;第2、3周末的外观行为变化总积分值呈显著性增加(P0.05,P0.01);第3周末的尿D-木糖排泄率、血GAS、MTLI、L-1β、IL-2、T3、T4、TSH均降低I,L-6和SS升高(P0.05,P0.01);②与单纯脾虚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在30min时有一过性降低,之后体温一直呈显著性升高(P0.01);外周血T4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其余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饮食失节+过度疲劳+LPS注射可引起大鼠出现类中医脾虚发热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及冠心病脾虚痰浊证与冠脉造影所反映的血管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观察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81例中,以血瘀证病变支数最多,以寒凝证血管狭窄程度最重,气滞证及阴虚证冠脉病变程度较轻,但各证候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1例中,脾虚痰浊证(38例)与非脾虚痰浊证(43例)对比,在病变血管分布及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表现为脾虚痰浊证在右冠及回旋支分布较多,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脾虚证本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研究认为,祖国医学理论对脾的认识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或病理学概念,它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脾的功能事实上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运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脾虚证则以消化、吸收和营养障碍为其主要证候,可以发生在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国内学者从现代医学角度,为阐明脾虚证的发生机理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已有70多种相关指标,目前认为脾气虚的客观指标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降低、消化道病理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底下、血液动力降低、酶活性改变、自由基代谢异常、代谢功能改变、基因改变等。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现状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危北海 《中医杂志》1990,31(5):51-5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派别,它的发生发展随着整个中医学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建国40年来,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2.
脾虚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中医理论,采用免疫指标(T 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及唾液 SIgA 等)及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 FACS_(420),研究了脾虚证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现其 Th 淋巴细胞减少,NK 细胞杀伤和结合功能降低,唾液的 SIgA 升高,部分病例经有健脾补肾作用的升血汤治疗后,唾液 SIgA 降至正常,NK 细胞杀伤功能明显提高,Th 淋巴细胞有恢复趋势。为中医证型本质研究和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脾气虚证小肠运动异常的VIP/NO信号转导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气虚小肠运动异常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Wistar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君子汤防治组,每组10只。采用“破气苦降加饥饱失常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酶法及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肌中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含量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同步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肌张力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肌中VIP、NO含量与NO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四君子汤组,四君子汤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肌张力较正常组和四君子汤组明显增强,但四君子汤组和正常组之间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脾气虚证与小肠平滑肌VIP/NO信号通路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信号通路变化可能是脾虚证小肠运动异常以及脾虚证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脾气虚证量化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脾气虚证量化标准(包括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方法选择457例患者,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以脾气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进行辨证,根据相关因素在脾气虚证组和非脾气虚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然后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最后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原发性肝癌脾气虚证量化诊断标准最低分为34分;量化诊断标准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85%以上,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6和11.33;程度分级标准:轻度34~48分,中度49~62分,重度≥63分。结论本原发性肝癌脾气虚证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特点;②统计学方法运用较为严谨;③验证较为严谨;④较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IV/AIDS肺脾气虚证患者的血液代谢谱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t检验分析技术,比较24例HIV/AIDS肺脾气虚证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血液代谢产物差异。结果:两组在血液代谢轮廓上得到了良好的区分,通过查询人类代谢组库,推测出8种可能生物标志物。结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PLS-DA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将HIV/AIDS肺脾气虚证与健康人血液代谢轮廓上进行良好区分,在指导中医证型的诊断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气虚,百病由生,可见脾虚证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利血平塑造脾虚证模型是较经典的方法之一,它属于外周交感神经阻滞药,可以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耗竭,使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同时引起腹泻而耗气。模型出现的各种虚弱症状与临床脾虚症状十分相似,且具有条件易控制、模型较稳定之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医辨证为脾虚者结肠黏膜中5-羟色胺(5-HT)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9例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以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治疗组给予加味四君子汤口服,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变。对脾虚型IBS-D患者和正常组在治疗前后行结肠镜检查并取结肠黏膜标本4块,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HT3和5-HT4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例数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5-HT3和5-HT4受体mRNA在结肠黏膜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2组的5-HT3和5-HT4受体mRNA在结肠黏膜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可改善脾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症状,疗效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改善结肠黏膜5-HT3和5-HT4受体表达异常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应用我国标准对200例冠心病(CHD)患者与200例对照组进行性格类型与中医辨证相关性的分析,并与1984年应用非我国标准的结果进行比较。CHD 组中A型性格151例,非 A 型性格49例。对照组中 A 型性格84例,非 A 型性格16例,CHD 组与对照组中性格类型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1)。CHD 组 A 型性格中辨证为心阴血虚的占93.9%,非 A 型性格中心气阳虚的占73.5%。初步分析表明性格类型与中医辨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中医辨证和实验数据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31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和肾功能,分析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结果:从阴虚燥热,经气阴两虚型,至阴阳两虚型,血糖的升高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呈增恶的倾向性,并见脂代谢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加重;同一型的血瘀组较无血瘀组病情明显加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病情程度有相关性,但尚不能用具体数据范围替代中医辨证分型;血瘀加重病情,活血化瘀疗法可减轻糖代谢、脂代谢紊乱,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方证对应理论研究正常和脑缺血病理状态下黄连解毒汤中指标成分肠吸收情况的差异性,探讨临床对症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方法:以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为检测指标,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黄连解毒汤在正常和脑缺血大鼠的肠吸收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在脑缺血模型组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吸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盐酸小檗碱在十二指肠、空肠有显著性增加;黄芩苷在全部肠段的肠吸收均有显著性增加;栀子苷在空肠、回肠、结肠有显著性增加。结论:黄连解毒汤主要药效成分在脑缺血大鼠的肠道吸收情况优于正常组,为该复方临床对症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体现了中医方证对应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