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日趋增多的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易于浸润和复发。主导理论是经血反流,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内膜的种植与生长要完成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故黏附是内膜异位病灶形成的第一步,是内异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发现许多因子在黏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与黏附相关因子的研究作一综述。1细胞黏附分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黏附分子是由细胞产生的、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 atrix)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种植于子宫以外的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是引起该病患者盆腔疼痛和不孕的常见因素。EMS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是妇产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认为,EMS发病的分子机制不纯粹是某一生物学特征异常,尚涉及腹膜侵袭、血管形成、细胞凋亡、细胞黏附及自噬等方面,并且某一信号通路异常,参与EMS发病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涉及整个通路调控网络异常。笔者拟从腹膜的侵袭、血管形成、细胞凋亡、细胞黏附、自噬等方面,对EMS的分子病因学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维持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维持血管平滑肌增殖平衡、维持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其损伤与多种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xl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参与细胞存活、黏附、迁移、增殖、侵袭、抗凋亡的调节,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Axl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损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脂肪组织不仅具有能量储存、保暖等功能,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还可以通过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黏附分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人体免疫、炎症、脂类代谢、血管生成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及腹腔中瘦素、抵抗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因子浓度、黏附分子及血管生成因子浓度与非EMS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脂肪组织及脂肪因子通过促炎、促进血管生成、产生胰岛素抵抗(IR)等作用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的黏附、侵袭以及血管形成。现就脂肪组织及其分泌的脂肪因子、黏附分子及血管生成因子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细胞黏附分子与不孕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蜕膜中的表达、功能及影响因素,探索细胞黏附分子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黏附分子不仅是一种黏附分子,且在子宫内膜细胞分布、细胞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及与内膜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其与内膜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移行,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受精、植入、胎盘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总结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蜕膜中的表达、功能及影响因素,探索细胞黏附分子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黏附分子不仅是一种黏附分子,且在子宫内膜细胞分布、细胞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及与内膜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其与内膜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移行,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受精、植入、胎盘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总结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蜕膜中的表达、功能及影响因素,探索细胞黏附分子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黏附分子不仅是一种黏附分子,且在子宫内膜细胞分布、细胞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及与内膜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其与内膜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移行,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受精、植入、胎盘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科学家近日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论述。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类名为整合素的细胞黏附分子,负责免疫细胞在血管表面的黏附、迁移和渗出血管等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当体温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会促进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伴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90例ACS患者病历资料...  相似文献   

10.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多种细胞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磷脂介质,它作为细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6种已知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LPA1-LPA6结合介导细胞内的生物作用如细胞存活、增殖、分化、黏附和形态改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部位LPA水平增高。研究发现LPA及其受体参与脑梗死的发病,影响神经血管单元介导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唐玲丽 《中国医师杂志》2004,6(9):1259-126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黏附分子在RA的致病中起重要作用。选择素(selectin)是细胞黏附分子的一个家族,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研究证明,RA时血清sP-选择素水平增高,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A患者血清中sP-选择素水平,初步探讨其与临床和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取30例无进展组及30例进展组进行细胞间黏附分子(sCIAM)的检测。结果进展组细胞间黏附分子含量明显高于无进展组。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在进展性脑卒中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在心血管系统里,NO具有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自细胞黏附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NO由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催化左旋精氨酸(L-精氨酸,L-argininine,L-Arg)和分子氧生成,eNOS是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eNOS基因突变可能影响eNOS蛋白的功能和活性,对NO的生成有重要影响[1-3].本研究对e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的变化,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活性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12月-2016年1月,临床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8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健康的妊娠期孕妇88例为对照组。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吸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的研究组,对照组的神经肽Y(NPY)和s VCAM-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研究组;研究组治疗后CGRP、NPY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等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可导致妊娠期孕妇血管活性因子水平发生改变,针对患者CGRP、NPY和s VCAM-1等指标的监测,可辅助患者高血压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整合素是细胞表面的一种黏附因子,它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多种生理活动。整合素在肿瘤的生成、侵袭、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的手术等治疗方法,仍难免死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本研究就整合素与大肠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黏附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黏附分子在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血、羊水、脐血中三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8(interleukin-6,-8,IL-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对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ce,PROM)、绒毛膜羊膜炎和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胎膜早破(PROM组,n=58)及38例正常孕妇(对照组,n=38)母血、羊水、脐血中白细胞介素-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进行胎膜病理学检查。同时,PROM组按破膜时间分为三组。AI组(n=29)破膜时间为16h,A2组(n=19)破膜时间为(16~24)h,A3组(n=10)破膜时间为〉24h。另外,PROM组与对照组孕妇按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n=15),非绒毛膜羊膜炎组(n=81)。按照PROM组孕妇所产新生儿的Apgar评分,将PROM组分为B1组(n=7,Apgar评分≤7分)和B2组(n=51,Apgar评分≥8分)(分组遵循程序符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所有个体均无母体疾病、其他产科并发症及胎儿、胎位异常。结果PROM组母血、羊水、脐血中白细胞介素-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含量随破膜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尤其破膜时间超过24h(A3组)时,升高更为明显。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母血、羊水、脐血中自细胞介素-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PROM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的Apgar评分≤7分组,其母血、羊水、脐血中自细胞介素-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显著高于Apgar≥8分组(P〈0.05,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6,-8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三种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可用于对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进行早期诊断,对新生儿预后判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确诊方法是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超声技术对卵巢EMs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妇科检查仅能对子宫直肠陷凹和阴道直肠膈的EMs有帮助、CA125对EMs的诊断作用相当有限,研究发现对临床Ⅰ、Ⅱ期的EMs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的自然流产增加1倍,为避免手术并为早期患者寻找适合的血清学标记物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存在于多种细胞,包括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细胞膜结合型细胞间黏附分子-1(mICAM-1),二者均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结  相似文献   

19.
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的促凝作用以及凝血-炎症网络的相互作用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成为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凝血系统局限在止血机制与血栓形成中的研究,炎症局部在创伤与感染病理过程中的探讨。近几年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凝血与炎症之间存在网络关系[1]。1凝血酶的促炎作用凝血酶是研究得最广泛的参与细胞激活和炎症反应的酶。凝血酶除有止血作用外,也通过增加白细胞的黏附与活化促进炎症反应。凝血酶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后者是中性粒细胞的强激活剂,中性粒细胞在被内皮细胞表面的P-选择素结合后特别容易被激活。凝血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物。凝血酶作用于凝血时能同时提高白细胞的黏附与活化。凝血酶作用于内皮细胞时,可使其释放一系列的介质,包括血小板活化因子(PAF)、IL-8、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E-选择素、P-选择素以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通过黏附分子“锚定”中性粒细胞,使中性粒细胞对PAF的激活更敏感,释放蛋白酶与活性氧增多,加重对内皮细胞的水解和氧化损伤。凝血酶活化血小板后,可使其释放CD40配体,诱导TF形成,并增加IL-6与IL-8。IL-6在体内可使血小板活化,增进其栓源性[...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近年研究黏附作用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埃兹蛋白(EZRIN)、E一钙黏附素(E—cadherin)和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等是重要的黏附分子,它们参与形成和维护细胞间的连接、黏附和细胞多种生理功能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可促进旁分泌信号的传递,起信息传递和细胞稳定作用。深入研究黏附因素在EMs中表达及黏附作用的调节,并以此作为诊断EMs的标准等,可能成为EMs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参阅近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文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