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近年来更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于2005年9月~2012年2月对2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和1例肺移植术后呼吸衰竭应用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诊疗,通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26例患者行床旁纤支镜肺灌洗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循环障碍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次后基本有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当今支气管镜已成为重危患者气道管理和严重下呼吸道病变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床边治疗以其便捷、有效、迅速、可重复性好、更加安全而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本文回顾分析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2002年至今对604例重危患者床边辅助支气管镜冲洗、灌洗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评价某部中心医院特殊人群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情况。方法 (1)筛选某部中心医院毛孢子菌感染高发部门可疑感染者,分段收集不同体液标本。(2)对比传统G试验与改良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BG)含量的敏感性与假阳性率差异。(3)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标本中毛孢子菌特异性DNA片段。结果改良G试验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均较传统G试验提高(P0.05),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下降。入院1周时,采用改良G试验获得的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尿液的阳性率高于入院2周时。入院1周时改良G试验在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敏感性高于巢式PCR,而巢式PCR的特异性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G试验与巢式PCR扩增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毛孢子菌感染的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并缩短检出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检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另外30例患者给予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10株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总有效率91.67%,碘化钾溶液的总有效率8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Etest法检测10株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MIC值,范围为0.012-8μg/mL.结论:虽然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碘化钾的疗效相当,但副作用小.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染色(FDA/EB)法,染直接切刮涂片,检测了58例正在治疗的细菌仍为阳性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染剂的最终浓度为FDA10μg/ml,EB8μg/ml。绿染者为活菌,桔红色的为死菌,清晰可辨。治疗期8~12个月者绿菌占8.7%,13~24个月者9.4%,25~48个月者6.0%,>48个月者4.0%。后三组共55例,有8例未见绿菌,其中只用三联疗法的5例,平均治疗期16.6个月,绿菌占14.6%。提示治疗后活菌减少,有少数病人活菌可能已消失,只剩下死菌。将涂片放在室温中24小时后活菌即近乎消失,在60℃烤箱中放置30~40分钟,活菌即减少到1%±;保存在-20℃冰箱中17天,绿菌未见减少。因此可以认为用FDA/EB染色鉴别麻风菌的死活很可靠,快速、简便,可以客观地记录,值得推广,用作麻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急诊创伤(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伴肺塌陷或连枷胸,血胸接受闭合胸腔引流,严重颅脑外伤,颈椎外伤伴高位截瘫,气管外伤,多发股骨和肋骨骨折等)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气道管理等。结果对12例患者在纤支镜引导下进行经鼻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5例经口插管10天内改经鼻插管。对22例肺部感染或合并叶、段肺不张、肺实变患者进行纤支镜下吸痰,其中对15例严重脑外伤、严重肺挫伤伴多发肋骨骨折、颈椎外伤高位截瘫等并发肺不张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明显升高;对15例患者复查胸部CT或床旁胸片,肺均基本复张。26例患者好转出院,住院时间在18~180天。7例死亡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纤支镜能及时经鼻气管插管而保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及异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在严重多发伤并呼吸衰竭的急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辨认癣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难辨认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致病菌种。结果共收集到难辨认癣患者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29.11±21.89)岁。主要发病部位:面部21例(42.86%)、四肢8例(16.33%)、躯干5例(10.20%)。其中误诊为湿疹22例(44.90%)、神经性皮炎8例(16.33%)、面部皮炎6例(12.24%)。41例(83.67%)患者曾经使用过非抗真菌药物治疗,8例(16.33%)未使用过任何药物治疗。致病菌:须癣毛癣菌23例(46.94%),红色毛癣菌21例(42.86%),犬小孢子菌3例(6.12%),断发毛癣菌2例(4.08%)。结论难辨认癣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该病最常见于面部,容易被误诊为皮炎湿疹类疾病;外用糖皮质激素与该疾病有关,与致病菌种类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难辨认癣主要致病菌是须癣毛癣菌及红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检测孢子丝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探讨孢子丝菌病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对60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氟康唑片口服治疗[成人首次100mg,以后50mg,儿童3~5mg/(kg.d)],30例患者给予10%碘化钾溶液10mL口服治疗,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氟康唑组有效率为95.00%,碘化钾组为86.67%。采用E-test法检测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012~8.0μg/mL。结论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申克氏孢子丝菌对对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较低。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1949-1983年,我科门诊真菌室培养阳性的红色毛癣菌感染8586例.本文总结了有记录可查的3673例红色毛癣菌病的表皮、甲板、毛发和深在组织的临床表现,与病原菌关系,鉴别诊断及菌学特点.提出皮肤癣菌病按病原菌(不是按解剖部位)命名和分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第一作者在美工作期间,观察和收集了1984~1988年间记录较完整的62例AIDS住院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病例来源及诊断标准62例均为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住院病人。除1984年5例无血清学诊断外,余57例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均为阳性,其中48例又经Western Blot法确证。62例无已知的其他引起细胞免疫缺陷的原因,并经可靠方法(穿刺、活检、支气管灌洗刷检、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脓癣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门诊及住院脓癣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国内同期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和比较。结果 201例脓癣患者中,男70例,女131例;年龄4个月~89岁;2.5~10岁占64.68%。主要病原菌:紫色毛癣菌62株(30.85%)、犬小孢子菌46株(22.89%)和须癣毛癣菌43株(21.39%)。其中,亲人性皮肤癣菌95株(47.26%)、亲动物性皮肤癣菌89株(44.28%)、亲土性皮肤癣菌17株(8.46%)。2006-2011年与2000-2005年相比,紫色毛癣菌检出率显著升高,石膏样小孢子菌检出率显著降低。>18岁组的亲人性皮肤癣菌比例显著高于各儿童组,<10岁组的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比例显著高于各成人组。国内同期报道脓癣552例,主要为犬小孢子菌(38.95%)、须癣毛癣菌(29.71%)和红色毛癣菌(14.49%)感染。结论脓癣病原菌分布有显著的年龄特征,武汉地区脓癣的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比例显著低于国内各地区,而亲人性皮肤癣菌比例显著高于国内各地区;并以紫色毛癣菌为首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培养法检测淋球菌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是淋病奈瑟氏菌 (Neissriagonor rhoeae)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STD) ,是我国目前性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法和淋球菌培养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有些单位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检测淋球菌 ,本文以淋球菌培养法作为“金标准” ,比较分析FQ PCR技术检测淋球菌 ,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来源  10 6例标本均来源于我所性病门诊初诊患者宫颈 尿道分泌物 ,其中男 79例 ,女 2 7例。1.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与淋球菌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淋球菌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菌的检出率.方法采用PCR法和淋球菌培养法检测192例生殖道感染的患者淋病奈瑟菌.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均阳性77例,均阴性98例,PCR阳性而培养阴性12例,PCR阴性而培养阳性5例.PCR法阳性检出率为46.35%,而培养法为42.71%.结论淋球菌培养与PCR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972170 寻常痤疮细菌感染病因学探讨/范志莘…//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6).-371~373参132例寻常痤疮患者的皮损内容取材,同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其中有112例分离到细菌,细菌培养阳性率84.8%.112例共分离出137株细菌,其中需氧菌75株,厌氧菌62株,痤疮丙酸杆菌的分离率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年龄18岁)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种类。结果:22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3个月~17岁,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远端侧缘甲下型(50.45%)和白色浅表型(42.27%)。趾甲较指甲感染常见,共分离出病原菌228株(混合感染8例),其中皮肤癣菌199株(87.28%)、念珠菌属27株(11.84%)、曲霉菌属2株(0.88%)。在199株皮肤癣菌属中红色毛癣菌192株(96.48%),趾甲真菌病多为红色毛癣菌,指甲多为念珠菌属。结论: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念珠菌属。  相似文献   

16.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在包皮龟头炎皮损处的构成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查见马拉色菌孢子和(或)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念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或)念珠菌。结果:81例患者中有57例(70.37%)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共60株),其中糠秕马拉色菌20株(33.33%),合轴马拉色菌18株(30.00%),钝形马拉色菌17株(28.33%),球形马拉色菌5株(8.33%)。有37例同时分离到念珠菌(其中72.97%为白念珠菌)。44例仅检出马拉色菌的患者中有23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结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是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的主要菌种;马拉色菌可能单独或与念珠菌协同引起包皮龟头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皮损处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存在的状况。方法应用直接镜检及派克墨水染色镜检法对37例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患儿皮损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进行检测。结果直接镜检均见到念珠菌孢子和/或菌丝;染色后镜检马拉色菌,皮损处阳性率为37.84%(14/37),其中4例(+),4例(2+),6例(3+);非皮损处阳性率35.14%(13/37),其中9例(+),4例(2+)。皮损处(2+)及(3+)的阳性例数较多。结论提示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可能合并有马拉色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一种客观、准确、敏感性高的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方法,采用UF-100法结合流式细胞学技术与电阻抗测定法对检测样本的成分进行直接鉴别及计数。经多参数算法分析,将结果以/μL、/HPF、/LPF表示。UF-100法检测标本中的菌数值用以检测衣原体,共检测阳性标本14例,阳性率为11.2%,菌数值均在1000个/mL以上(1060.1~1311.9个/mL),与荧光法相比敏感性更强(荧光法阳性率为9.4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采用腹腔置管引流及灌洗,对灌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灌洗引流时间平均5.7 d,灌洗后患者体温、脉搏、白细胞计数和腹水淀粉酶明显下降而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与灌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45例治愈,9例发生胰腺假性囊肿,4例发生胰腺脓肿,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置管引流灌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形态指数(MI)未能解决死、活菌的鉴别。为了研究及测定化疗效果, 亟需有快速、易行、可靠的测定麻风菌死、活的方法、目前胸腺嘧啶核苷标记法及测定ATP酶浓度的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细菌,还需要相当的设备,而荧光染色法则简单易行。采LL、BL病人皮肤涂片及犰狳麻风菌液涂片,各涂3份,分别用Z-N染色检查MI;乙酰乙酸荧光素(FDA)/溴乙啡啶(EB)染色,活菌为黄色,死菌为绿色(见本刊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