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铁军  熊宁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90-1791
[目的]了解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的特点及死亡的规律.为提高院前急诊患者急救水平和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搜集本院2002年12月20日至2006年4月20日,经本院急诊科出诊,急救245例院前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外科组161例,其中:129例为重型颅脑损伤占80.1%.内科组84例,其中猝死63例占75%,死亡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53.48%,且以男性为主.呼叫到达现场平均反应时间:11.56 min.[结论]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以创伤、猝死为主;且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刨伤专科救治力量与水平急待加强,重视院前急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特别应加强普及基本生命支持为主的群众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2.
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院前猝死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是66-75岁(36%)和45—55岁(19%);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41例(66%);有前驱症状者22例(36%),院前抢救仅1例获得Ⅰ期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及前驱危险信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福州市中心城区所属社区人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效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月份分布、呼叫反应时间及转归等.结果 福州市中心城区2010年院前急救病例总计2130例.在2130例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占院前急救比例最多,以31 ~40岁青壮年阶段为主;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明显居多,约占该年龄段的50.57%.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7∶1.院前死亡190例,主要死因是创伤(69例,占36.32%),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居多(53例,约占该年龄段81.54%).院前猝死患者中,从发病至120现场抢救期间,目击者无一例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与院前死亡患者均以冬春季节为最多.院前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0.0±6.1) min、(11.8±5.9) min;院前死亡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1.2±6.2) min、(29.0±21.1)min.结论 (1)加强社区人群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尤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有效减少院前急症、甚至猝死的发生.(2)重视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减少死亡有着重要意义.(3)加强急诊网络建设、严格遵循“就近原则”、院前120同相关部门紧密联合处理突发事件,可有效提高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及死因疾病谱的改变,院前死亡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对我院急救中心1993年正月至1996年12月119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院前急救共计994例(不包括小儿内科及大型灾难所致死亡人数),其中死亡119例,占同期院前急救病例的12.5%。119例中,男75例(63.03%),女44例(36.97%),男女之比为1.70:1,最大年龄99岁,最小年龄9岁,平均年龄60.80岁,院前死亡年龄分布见表1。1.2院…  相似文献   

5.
院前猝死的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我国院前猝死的现场复苏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 ] 。因此 ,有必要深入研究院前猝死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从而不断提高院前工作质量。一、资料回顾厦门市 1998年 1月~ 2 0 0 0年12月 3年间院前死亡病例 ,对资料完整且附合猝死诊断标准[2 ] 的 2 86例院前猝死病例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1.2 86例猝死年龄分布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院前猝死 2 86例 ,占同期院前急救病例的 1 46 %。 2 86例中 ,男性 185例 (6 4 6 9% ) ,女性 10 1例(35 31% ) ,男女之比为 1 83∶1。最大年龄 93岁 ,最小年龄 17岁…  相似文献   

6.
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69例(65.1%),不明原因者22例(20.7%),其它原因者15例(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1999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68例(62.4%),不明原因者23例(21.6%),其它原因者15例(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5285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居前三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依次为各种外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32.43%、15.27%、12.09%;其季节性不明显,在时间上以下午4时至8时最多,占21.82%,其次是晚上8时至12时,占20.74%;以青少年居多,占48.84%,其次是老年,占29.29%,再次是中年,占18.8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为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提出新的护理对策。方法多发伤患者354例,分析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损伤脏器及数目、损伤原因、救治结果等。结果院前出现休克例数141例,占39.8%。院前(包括未入病房前)死亡人数52例,占14.7%,其中死亡原因:颅脑损伤36人,占69%;休克14人,占26.9%:MODS:2人,占4.1%。结论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院前急救护士对伤员进行评估时,要协助医生进行各类相应的急救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院前猝死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本院1999—2002年诊治院前猝死1022例,回顾性分析男女死亡率及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结果:①猝死患者中男性占64.58%,死亡率31.22/10万;女性占35.42%,死亡率17.94/10万。②猝死患者中20岁以下占1.57%,20—39岁占10.08%,40-59岁占24.65%,60—79岁占53.82%,80岁以上占9.88%。结论:性别、年龄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患的发病规律。方法 回顾性总结2765例院前急救患的急救特点。结果 青壮年组(21-40岁)发病率最高,占45.21%,外科急诊人数最多,占83.21%;前半夜,中午为出诊密集时间;平均出诊范围约10km;急性颅脑外伤,多发伤院前死亡率最高。结论 熟悉院前急救患的发病规律,加强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急救患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科死亡患者的死因以及发病年龄,时间性、季节性等,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急诊科死亡患者共1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死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死因、有无院前急救、是否尸检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年龄〈60岁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其中20~29岁之间年轻人死亡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年龄≥60岁后男女死亡比例相当。秋季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31.11%)。除秋季以外伤死亡发生率最高外,其他季节均以猝死死亡占第一位。春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亦较高。本文死亡高峰时间为15:00~18:00。死亡原因排序先后为猝死16.30%,循环系统疾病14.80%,肿瘤终末期12.59%。急诊以肿瘤患者停留时间最长,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者。所有病例呼叫院前急救的尸检率仅2.96%。结论本院急诊科死亡患者有时间、季节特点,死因以猝死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同时本地区居民急救意识高,但尸检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创伤急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创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探讨其特点及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广州市中心城区“120”呼叫资料及院前创伤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逐年增加的同时(9年间增加了3.56倍),创伤病例增加更明显(增加了7.88倍),构成比由最初的17.16%增至37.98%,创伤以颅脑创伤所占比例最大(6.86%)。创伤患者年龄及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分别占57.20%和62.04%,70岁以上年龄段创伤出现第2个小高峰,占8.09%。男性是女性患者的2倍以上。结论 广州创伤伤亡人数逐年上升,创伤增加更明显,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其中以颅脑创伤占第一位,青壮年为主。需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创伤事故的发生,同时,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抢救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综合分析245例AMI患者院前急救情况。结果 总死亡率20.8%,院前死亡占其中40.6%。结论 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出评价院前急救的标准,进一步分析AMI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及措施,以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10年7月院前猝死3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1例病人中254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多发,夜间多发。院前急救仅5例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脏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有效措施,提高CPR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院前急诊救治的2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猝死病例247例,约72%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177例(71.66%),不明原因者20例(8.10%),其它原因者50例(20.24%)。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77.0%)。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及时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病例死因构成特点,明确疾病防治重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004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内全部急诊死亡病例;结果:4年间急诊死亡共293例,占同期抢救人数的3.5%。不明原因猝死145例(49.5%),创伤41例(14.0%),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多器官功能衰竭34例(11.6%),急性心肌梗死18例(6.1%),脑血管意外16例(5.5%),肿瘤晚期15例(5.1%),各种代谢紊乱10例(3.4%),消化道出血5例(1.7%),中毒4例(1.4%),其他5例(1.7%)。结论:死亡病例中猝死占第一位,创伤死亡占第二位。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十分必要,安全教育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1991~1995年院前急救救治的467674例病例进行分析。本组男268300例(57.37%),女性199374例(42.63%),男女之比1.346:1。其中60岁以上占49.16%,危重病人占20.12%。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依次为:外伤、脑血管病、心脏病、急性腹痛、呼吸道急诊。院前死亡死因前5位(除恶性肿瘤外)依次为:心脏病、呼吸道急诊、自杀与中毒、脑血管病、创伤。本文还探讨了院前急救病种的月份布分特点。指出:院前急救培训应以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的现场急救作为培训重点,救护车装备及药械配备也应适应这些病种的需要,并适应季节性流行疾病疾病谱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院前及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261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死亡病例涵盖各年龄层,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中疾病涵盖各专科,前三位死亡原因为猝死、心血管病和各种创伤;死亡病例最多的月份是12月和1月。结论:应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培训;简化急诊检查程序,重视院内猝死的发生;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急诊创伤联合中心抢救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为提高该地区创伤的防范与急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0-03~2014-10台州市博爱医院、台州市立医院及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27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时间、创伤原因、创伤部位、ISS分值、创伤严重程度、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男性占68.35%;21~50岁的中青年占75.90%;农民工是创伤的主要群体,占45.32%;7~10月伤员占67.27%,其中7:00~8:59、11:30~13:59、18:00~19:59为创伤发生的高峰时段;交通伤占创伤原因的35.97%,高处坠落占25.18%,台风伤占19.06%;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占38.13%;ISS评分为(10.78±2.79)分,重症伤员占35.72%,死亡组ISS评分(22.81±7.52)分;死亡原因以头颈部创伤为主,占35.29%。结论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农民工为主,主要致伤、致死因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台风伤,集中在7~10月,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但头颈部外伤为主要死因,且死亡病例ISS评分相对较高,故需要多方面加强宣传预防及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