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新生儿科1992年8月发生鼠伤寒沙门氏菌(以下简称STM)病流行,经大便培养及血清学检验阳性16例,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带苗率100%,现将临床及带菌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6例中男9例,女7例,足月儿13例,早产儿3例。传染源为1例外院转入患儿,其余均为院内交叉感染。发病日龄除原发病例12天外,均小于5天。二、主要临床表现败血症型7例,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糜,脱水酸中毒;余9例为肠炎型。全部病例均有腹泻,大便次数少则2一3次/日,多则10余次;量多少不定,性状以绿粘液便多见,亦有稀水便等。三、实验…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9岁,以“间断性大便失禁1年多”而就诊。患儿8岁第一次出现大便不能控制,此前患儿经常便秘,家长给予大剂量四磨汤口服治疗,结果正值上课患儿急于大便,但不敢请假上厕所,故将大便排在裤子里,自此之后,白昼大便失控,以上课时及放学路上最为常见,无腹痛腹泻,大便颜色、性状正常,每周约2~4次。患儿对此很害羞,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病前无特殊疾病史,无重大精神创伤。曾到数家医院诊治检查,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便比色卡能否提高医生对陶土色大便的识别率及医生对胆道闭锁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对儿童保健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列出12张大便照片,包括5张正常婴儿大便和7张胆道闭锁患儿的陶土色大便,提供大便比色卡比对前后,请医生辨认颜色正常大便或不正常大便,同时调查胆道闭锁相关知识。结果共收集问卷200份,参与问卷调查者来自国内24个省市的医疗单位,90名(45. 0%)医生首次能正确识别出所有陶土色大便。仅有113名(56. 5%)医生接诊黄疸患儿时关注大便颜色,87名(43. 5%)医生接诊黄疸患儿较少或不关注大便颜色,96名(48. 0%)医生对胆道闭锁这个疾病不熟悉,50名(25. 0%)医生错误地认为胆道闭锁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104名(52. 0%)医生未听说过大便比色卡。在提供大便比色卡比对后,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1. 9%提高到93. 8%,并且对于图1中的2号、3号、6号、9号、11号陶土色大便照片正确识别率均有明显提高(P 0. 05)。经过大便比色卡对比后,三级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3. 7%提高到93. 1%(P 0. 05);一、二级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0. 3%提高到94. 4%(P 0. 05)。按医生职称分为主治医师及以下组和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组,经过大便比色卡对比后,两组医生对陶土色大便正确识别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儿童保健科医生对胆道闭锁认识和警惕性不足,大便比色卡能提高医生对陶土色大便的正确识别率,推广大便比色卡的应用及加强对于胆道闭锁基础知识的宣传及学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建立胆道闭锁症的筛查流程及大便比色卡用于胆道闭锁症筛查的方法学评价。方法对2013年12月4日至2014年4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所属的25家助产机构分娩的新生儿发放大便比色卡,家长根据该卡片比对婴儿大便颜色至生后4个月,通过短信、电话和42天门诊进行结果追访,总结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的结果。结果共有19 252名新生儿参加了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根据2014年1~3月的筛查数与活产数,应用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的筛查率91.3%;增加短信提醒追访方式后,门诊可疑患儿就诊率由0.65‰增加到1.89‰。大便比色卡阳性结果 12例,1例在生后55天确诊胆道闭锁症(Ⅲ型),3例分别于生后75天、47天、55天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乳儿肝炎、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其他8例为一过性大便比色卡阳性便。1例于生后24 h因黄疸住院,7天诊断为胆道闭锁症(Ⅲ型),未发现大便比色卡阳性便。胆道闭锁症的发病率为1∶9626。结论大便比色卡是简便有效的筛查胆道闭锁症的方法,可早期发现黄疸不明显的患儿,同时还可筛查出其他引起胆汁淤积症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病原菌为轮状病毒。秋冬季节(10~12月)是发病高峰。常致婴幼儿腹泻流行。近年来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7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第2天. 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6个月,因“大便次数增多,带油滴1个半月”收住入院.患儿1个半月前添加米粉后出现大便性状改变,由黄软便变为稀糊状,表面带油滴,次数增多,由1次/d增至6~7次/d(均为餐后),且解便时哭吵。遂至当地医院查大便常规示脂肪球(+),遵医嘱服用肠道益生菌无明显好转,大便带油滴情况逐渐加重(油质增多)。半月前家长开始发觉患儿解便臭,臭鸡蛋味,颜色时带墨绿色,时带灰色,无脓血。遂停用米粉,给予部分水解配方喂养,但大便无明显改善。4d前来我院门诊,建议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喂养,仍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是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的消化道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其中细菌性肠炎给予西药抗感染治疗,疗效明显,但对病毒性肠炎及消化不良等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给予抗病毒、补液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在临床拟暖脐散敷脐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发热、腹泻、皮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院医生:汇报病史。患儿1岁,女。以发热、腹泻3d,皮疹2d为主诉入院。患儿3d前进食后呕吐2次,呈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发热38~39℃,大便为黄色糊状或黄绿色稀水样,无腥臭味,每日次数增加至8次,进食量明显减少,哭吵,家长自行予服小儿退热片、消食止泻等中药2d,情况无明显好转,且胸部、背部、四肢出现细小红色皮疹。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7岁。腹痛、呕吐4d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腹痛,为阵发性脐周痛,伴有呕吐,为胃内容物,后为黄色液体,6~7次/d,量较多。2d前开始腹胀。渐加重,不伴发热,精神食欲渐差。曾在外院输液(用药不详),开塞露灌肠后排出较多大便,腹痛稍有减轻。入院前2d无大便及肛门排气,尿量正常。体格检查:T36℃,P90次/min。R25次/min,  相似文献   

10.
病例摘要患儿,女,21个月,因"间歇性腹痛伴便血9月余"于11月入院。患儿自1岁起出现间歇性腹痛,呈发作性,表现为手抓腹部,哭吵,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腹痛后常伴有便血,为暗红色大便或果酱样大便。有时腹痛后不伴有血便。平均每月发作3~4次,不伴呕吐、腹泻、发热、出冷汗  相似文献   

11.
妈咪爱治疗婴幼儿便秘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便秘定义为大便干结,隔时较久,排便困难[1]。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婴幼儿尤以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小婴儿中,便秘并不少见。某些已添加辅食的小儿,虽注意改变饮食结构,多补充水份等仍时有便秘发生。笔者给患儿口服妈咪爱来调节肠道菌群缓解便秘,疗效明显,现总...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4岁,汉族,因间歇咳嗽3年、加重一个月伴发热、气促于2004年某日入院。患儿1岁左右开始间歇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拟诊“感冒”,经抗感染治疗数天后缓解,但间隔1~3个月又发作,汗较多,精神、食欲较差,不爱吃油腻食物,大便常含有不消化物,间有便秘,但无呕吐腹胀史。3岁后患儿咳嗽渐加重,并出现气促,经抗炎治疗后可缓解。一个月前开始发热(T38.4℃),咳嗽、痰黏稠不易咳出,气喘,无咯血、胸痛,汗多,精神食欲较差,大便不成形,含不消化物,每日2~3次。曾在当地妇幼保踺院住院治疗20余天,先后4次摄胸片提示:“肺炎”,二次痰培养提示:生长克雷伯菌、真菌,经先锋必、氧哌嗪青霉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辅助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住院HSP患儿的所有辅助检查结果和阳性率。结果血、尿、大便常规的检查率分别占患儿总数的100%、98%、72.3%,其阳性率分别为61.8%,28.9%,16.8%。其它辅助检查共涉及项目28项。其中以肝功、肾功检查率较高(33.3%、24.3%)。肝功阳性率为14.6%,阳性结果与HSP相关不密切;肾功中尿素氮、肌肝、尿酸的阳性率为零,血钙、磷、总蛋白、胆固醇有一定的阳性率,对HSP诊治有一定意义。包括双肾在内的腹部脏器B超阳性率低(13%),仅对诊断少见的继发性肠套叠及渗出性腹水有一定意义。免疫相关检查(补体、免疫球蛋白、CRP等)及血凝分析对了解HSP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血、尿、大便常规应作为HSP必不可少的检查。包括尿素氮、钙、磷、总蛋白、胆固醇在内的广义肾功检查应作为HSP重要的检查项目。其它检查可根据不同需要和疾病状况针对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1病史摘要 患儿,男,2个月25d。以反复便血伴面色苍白2个月为主诉入院。 患儿出生后第3天起反复出现大便带血丝,或排暗红色糊状便,每天1~4次,每次量不多,最多为6mL左右。不伴呕吐和腹胀、腹泻,亦无发热、咳嗽和气急,无皮肤出血点和血尿等。于生后第10天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就诊,以“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便血”收入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3d 12h,因腹胀、拒奶3^ d入院。第4胎第4产,足月家中顺产生后吃奶约10ml即腹胀,呕吐乳汁样物,拒奶。生后约35h未排大便,予开塞露排胎粪少许,患儿大姐10岁体健,二姐三姐均于1岁时因病死亡。入院查体:体温37.6℃,脉博130次/min,呼吸58次/min,体重2600g,神清,反应差,哭声无力。皮肤中度黄染。双肺、心(一)。  相似文献   

16.
小儿伤食泻是一种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酸臭,含有没消化的乳食残渣等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若病情严重,则导致气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的方法治疗148例伤食泻患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管慢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儿的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损害。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恰当的护理,对于患儿疾病的康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婴儿克罗恩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1岁3个月,汉族,因肛瘘1年2个月,反复腹泻、肛周脓肿、进行性消瘦10个月,间断发热5个月入院。患儿于生后20d左右出现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等治疗未痊愈,形成肛瘘。入院前10个月始反复黏液血丝大便,8~12次/d,量不多,有时排便前哭闹,大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偶见吞噬细胞,按感染性腹泻治疗无好转,出现体重不增、消瘦,反复出现肛周脓肿及瘘道。入院前5个月始伴不规则高热,达40℃,  相似文献   

19.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解决病人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的,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系统化的模式,其内涵即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为病人提供精神上、文化上、情感上的服务。儿科输液室作为医院的窗口,开展整体护理,对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儿慢性腹泻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四堂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0):787-789
腹泻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消化道疾病,我国的定义为大便性状改变或大便量增加,以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病(≤2周)、迁延性腹泻病(≤2月)和慢性腹泻病(>2月)[1]。国外将腹泻病定义为大便内含有过多的水或电解质,或大便的重量>10g/(kg·24hr);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病[2]。正常儿童胃肠道能够吸收的液体约为285ml/(kg·24hr)和排出大便5~10g/(kg·24hr)。正常大便中含Na 20~25mEq/L、K 50~70mEq/L、Cl-20~25mEq/L。1慢性腹泻病的病因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小儿慢性腹泻病,可引起慢性腹泻病的消化系统及非消化系统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