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口服避孕药、雄激素类衍生物、孕激素类和米非司酮,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正在探讨中,抗侵袭、抗血管生成药物、受体干预和基因治疗会逐步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腺肌瘤或子宫病灶切除术、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术、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及磁共振引导下超声聚焦手术等。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在绝经过渡期子宫腺肌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 ,减少绝经过渡期子宫全切除手术。方法 对 36例依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核磁 (MRI)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 ,年龄在 4 0岁以上 ,处于绝经过渡期的患者 ,口服米非司酮 (1 0mg,1日 1次 )连续 3个月 ,治疗前后行妇科检查、子宫、附件阴式B超检查 ,同时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及CA1 2 5等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 3个月比较 :8例患者出现闭经 ,2 8例月经量明显减少 (P <0 0 1 ) ,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 ;2 7例患者痛经完全消失 ,6例明显缓解 ,3例复发 ;治疗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 ;B超测量子宫体积明显缩小 ;CA1 2 5下降明显。 6个月后 ,5例闭经 ,2 1例月经量明显减少 ,1 0例恢复同治疗前 ;1 4例患者痛经完全消失 ,2 0例明显缓解 ,2例复发。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 ,能有效控制痛经 ,减少月经量 ,诱导闭经 ,近期疗效明显 ,用于绝经过渡期患者可避免子宫、附件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ET-1的影响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ET-1的表达,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异位病灶中NO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和ET-1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是NO/ET-1比值下降(P0.05);而米非司酮治疗后,NO/ET-1比值升高(P0.05);NO/ET-1比值与痛经呈负相关。结论:NO/ET-1比值与痛经相关,米非司酮可逆转子宫腺肌病患者NO/ET-1比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方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51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3个月均未接受中药、激素类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益肾化瘀方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孕酮(P)、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E2、FSH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化瘀方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治愈的主要手段是全子宫切除术。近年来有报道子宫内膜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及超过6个月以上的月经过多的患者。我院行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治疗超过6个月以上的月经过多、术后病理证实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现将治疗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者局限性病变(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1]。痛经和月经量过多为主要表现。对药物无效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层电凝术等。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保守性手术一般难以切净或者消除病灶,失败率或者复发率高。手术方式的…  相似文献   

7.
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NF-κ B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和三苯氧胺对子宫腺肌病核因子-κB p65 mRNA(NF-κ B p65 mRNA) 、NF-κ 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和转化生长因子-beta (TGF-beta)表达的影响.方法子宫腺肌病妇女46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三苯氧胺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3个月.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NF-κ B p65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GF-A, TGF-beta,NF-κ B的表达.结果NF-κ B p65 mRNA、NF-κ B、PDGF-A和TGF-beta的表达强度,依次为对照组高于三苯氧胺组,三苯氧胺组高于米非司酮组,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NF-κ B与PDGF-A、TGF-bet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米非司酮和三苯氧胺抑制子宫腺肌病NF-κ B p65 mRNA和NF-κ B的生成,降调PDGF-A、TGF-beta表达.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肌层所致, 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子宫增大以及不孕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皮下埋植剂是一种单纯含有孕激素的长效制剂, 目前广泛应用于有避孕需求的育龄期妇女。本文将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思路。近年的研究发现, 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月经过多、贫血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可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 但对于子宫体积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 对于子宫腺肌病子宫体积过大、有LNG-IUS脱落史、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有禁忌证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选择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治疗。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低剂量米非司酮(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有痛经的疗效,以筛选合适低剂量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方案。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68例患者,分别给予RU486每周25mg(Ⅰ组,n=33)、每天5mg(Ⅱ组,n=24)和每天2.5mg(Ⅲ组,n=11)治疗,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大小、血清CA125水平、VAS评分、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月经量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Ⅰ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内膜厚度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Ⅲ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RU486均可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但由于RU486(25mg/周)方案服用间隔时间长且方便同时又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可作为短期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在子宫结构异常疾病中,子宫腺肌病在育龄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影像技术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能力。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机制尚不明确,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子宫结合带的结构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可能是子宫腺肌病患者生育能力低下的原因。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主要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辅助生殖技术(ART)和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灶。目前,ART可以改善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结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生殖有积极的影响,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价值。综述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影响生育的可能机制、生殖结局及治疗策略以探讨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的血管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日益降低。血管性介入(UAE)治疗以其相对舒适、安全和能保留器官的优点,给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方法开辟了全新的领域。1治疗的机制和术式由于介入治疗后子宫腺肌病病理获取不易,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大量未切除子宫的患者作有关激素水平的定量等检测尚难以做到,所以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的机制还处于推测、研究和探讨的阶段。血管性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基本机制是:通过栓塞子宫的供血动脉,使子宫内的病灶坏死、吸收、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使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反应:①异位内膜和增生的结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探讨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抗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来自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手术患者58例(子宫腺肌病组)、卵巢异位囊肿手术患者37例(卵巢异位囊肿组),健康女性47例(对照组),于增生期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浓度,分析炎性压力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6(IL-6)、IL-8、CA199、CA12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8.50,P=0.00)。卵巢异位囊肿组外周血Neu、Neu%、NL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199和CA12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中度痛经组外周血白细胞(WBC)、CA125高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重度痛经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8和IL-6高于中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重度痛经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6、IL-8和CA125高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组外周血HGB低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经量过多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6、IL-8和CA125高于正常月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异位囊肿重度痛经组外周血IL-6、IL-8高于轻度、中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肿瘤指标与外周血炎性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处于全身炎症压力状态,并与临床特征相关,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炎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对7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包括痛经程度、月经情况(周期、经期、经量)、贫血及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1、3、6、12、24个月痛经消失和明显缓解的患者分别为64例(86.5%)、68例(91.9%)、60例(81.1%)、51例(68.9%)和31例(41.9%);术前53例月经过多患者中45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术前45例贫血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术后患者子宫体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患者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明确,对年轻希望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痛经程度、月经周期、经量、经期和贫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共有16例(88.89%)的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6月随访16例,有4例症状完全缓解,8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月随访9例,有6例症状明显缓解.8例月经过多患者7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8例贫血患者术后3月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确切,对于年轻、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及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30例子宫内膜癌,16例对照组子宫内膜Ecad、MMP2的表达。结果:Ecad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和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Ecad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P<0.01)。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P<0.01);MMP2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cad、MMP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且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具有和子宫内膜癌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但子宫腺肌病对IVF-ET是否存在不良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仍有争议.本文将对子宫腺肌病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如何优化助孕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和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年龄40~46岁,有明确手术指征并自愿选择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5例,采取知情并自愿原则入组,其中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组(剔除组)32例,全子宫切除术组(全宫组)33例。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结果剔除组与全宫组均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81.25%、84.8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剔除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术后6、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59.37%、87.50%、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宫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前,术后6、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60.61%、60.61%、56.67%)。组间同期比较,剔除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全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有利于患者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平稳过渡及全面康复,在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adenornysis)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建立子宫腺肌病的实验模型有利于了解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给予治疗及控制,并从病因预防发病。国外于20世纪80年代初即建立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大量研究。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