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莉  王建海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102-4103
目的研究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与丹麦ROSCO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酵母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应用两种方法检测79株临床分离酵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所策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总符合率为98.2%,经配对χ2检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试剂盒与丹麦ROSCO药敏纸片扩散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而KONT真菌显色药敏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易判断,快速提供准确结果,具有在临床上应用盒进一步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院假丝酵母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明确真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68株假丝酵母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8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73.5%)构成比显著,主要分布于痰标本(76.1%)和粪便标本(11.1%)中,痰标本以呼吸内科分离标本最多。药敏试验中,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四种常见假丝酵母菌敏感性均高,白假丝酵母菌敏感性高于其他真菌,不同菌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判别致病性真菌感染,关注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基因型阴道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以特异引物PCR法(INT-PCR)对151株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抗真菌药敏实验标准(M27-A方案)以微量稀释法检测不同基因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根据扩增条带中是否存在450 bp和840 bp片段可将白假丝酵母菌分为A、B、C 3种基因型;克霉唑和咪康唑对A基因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明显高于C基因型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霉菌素对不同基因型菌株的MI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基因型白假丝酵母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临床上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临床的感染类型、分布及其对一般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正确的用药依据. 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 分离培养真菌,用湖南天地人TDR-200B的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 215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6.51%),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3.02%),光滑假丝酵母菌(5.58%). 结论 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5氟胞嘧啶、两性菌素B的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氟康唑、酮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药敏性,因此,药物敏感性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 合理使用各类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浅析酵母样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与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的感染类型、分布及其对一般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正确的用药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真菌,用湖南天地人TDR-200B的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15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6.51%),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3.02%),光滑假丝酵母菌(5.58%)。结论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5氟胞嘧啶、两性菌素B的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氟康唑、酮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药敏性,因此,药物敏感性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合理使用各类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我院送检的20例真菌培养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20例菌株标本分布情况显示,白丝酵母菌8例,占40.00%,为最多。新型隐球酵母菌1例,占5.00%为最少,对本组20例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次实验的5种真菌对两性霉素的耐药率为0。耐药性最高是氟康唑约为25.30%。5种菌株中平滑假丝酵母菌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其他不同真菌耐药性各不相同。结论临床患者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群体,且真菌标本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真菌种类不同其耐药性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真菌病病原菌种类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真菌,并鉴定到种,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培养分离的28株菌中,假丝酵母菌占85.71%,皮肤癣菌占10.71%,霉菌占3.57%;24株假丝酵母菌中近平滑念珠菌检出最多占35.71%;分离菌株对两性霉素、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假丝酵母菌在甲真菌感染中多见,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种间差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感染真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临床分离真菌菌株及其耐药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9%,热带念珠菌10%,近平滑念珠菌10%,光滑念珠菌8%,克柔念珠菌2%,毛霉菌1%。结论: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基本敏感,但开始出现耐药趋势。必须合理用药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肺炎链球菌分离鉴定和对青霉素敏感性测定及耐药性分析 :方法 所分离鉴定的肺炎链球菌 ,其对青霉素敏感性的测定采用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作初筛 ,抑菌环直径≥ 2 0mm ,判断为对青霉素敏感 ,抑菌环直径≤ 19mm ,再进一步用Etest法检测MIC来确定是否青霉素耐药 ;结果  15 2林肺炎链球菌中 5 0株为青霉素耐药林 ,占 32 .9% (5 0 / 15 2 ) .纸片扩散法4 4 .7% (6 8/ 15 2 )的肺炎链球菌抑菌环直径≥ 2 0mm ,判定为青霉素敏感 ,Etest法 32 .9%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 .青霉素敏感菌株对头抱类抗生素普遍敏感 ,对红霉素、氯霉素有较强的耐药性 ,尚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结论 本地区PNSP的发生率占 32 .9% ,这类菌株所致感染应避免选用青霉素类抗菌药。可首选第三代头孢 ,严重感染者可选用万古霉素其治疗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熊瑛  曾飞鹏  杨翠华  柴宝  金丽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40-840,850
目的了解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特点,为医院真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连续4年发生的医院真菌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年间院内共培养出244株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0.0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02%,光滑假丝酵母菌占4.92%,3种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抗药性1.17%~68.18%。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主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分离菌株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很高。结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病例近年呈上升趋势。白念珠菌仍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应根据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合理选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窒息后新生儿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DTI)评价窒息后新生儿心功能.方法 足月窒息新生儿62例,根据Apgar评分分为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31例,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且≤7分)31例.在出生后24、48、72 h应用DTI测定各组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运动速度(OTIs),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DTI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OTIa),(DTIe/a)比值,对比M型超卢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二尖瓣E峰、A峰值及比值(E/A),并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30例对照.结果 LVEF仅在重度窒息组24 h内[(62±4)cm/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TIs在3个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内24 h明显低于48 h[(3.9±0.4)cm/s比(5.3±0.8)cm/s]、72 h[(5.0±0.9)cm/s](均P<0.01).E、E/A在72 h时重度窒息组(55±12,0.94±0.25)与轻度窒息组(51±10,0.89±0.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A峰值(60±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DTIe(5.6±1.2、5.7±0.9、5.6 ±0.9)、e/a(0.64±0.14、0.69±0.11、0.61±0.12)在3个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TIa3个时段(8.5±0.7、8.9±1.5、8.9±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左心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均降低,DTI指标较M型超声与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更能灵敏的反映心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首次换液模式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首次换液方式分为以下6组:A.24 h半量换液;B.24 h全量换液;C.48 h半量换液;D.48 h全量换液;E.72 h半量换液;F.72 h全量换液,以后每48 h全量换液。记录各组P0~P3培养时间及细胞纯度,流式细胞仪及成骨、成脂诱导鉴定,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各组培养总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455,P〈0.05),D组最短(16.61±1.61)d,B组最长(21.50±1.70)d,B、D组与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代纯度均最高,P3纯度达(90.84±2.19)%。E组各代细胞纯度均为最低,P3纯度为(76.04±3.21)%。P3代纯度比较,B、E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细胞CD 29、CD 90阳性、CD 34、CD 45阴性,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MTT检测显示细胞增殖能力良好。结论首次换液方式能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周期及其纯度,48 h半量换液为最佳首次换液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及其影响因素。②方法 以健康成人为对照 ,采用凋亡细胞计数和片段DNA电泳观察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 ;用免疫荧光法、ELISA法分别检测足月新生儿CD2 5,CD3 8表达率和IL 2 ,IL 6产生能力 ,并分析其与凋亡率的相关性。③结果 经PHA刺激培养 2 4,48h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成人组 (t=32 .2 5 8,2 1.6 80 ,P <0 .0 1) ;足月儿组培养 0 ,48h的CD3 8表达率与T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 (r=0 .894,0 .774,P <0 .0 1) ,而培养 48h的CD2 5表达率与T淋巴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 (r =- 0 .886 ,P <0 .0 1) ;足月儿组IL 6产生水平明显低于成人组 (t=6 .741,P <0 .0 1) ,而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IL 2 ,IL 6产生水平皆无相关性。④结论 凋亡过剩是新生儿T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不同孵育时间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及其他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孵育24h和48h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无论培养24h还是48h,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率最高的依次是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敏感率均大于60%;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100%耐药。药敏试验延长至48h判读结果时,部分在24h敏感的菌株抑菌区内可见小的耐药菌生长。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治疗首选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复方新诺明,延长药敏培养时间可检出更多生长缓慢的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缺氧缺血后新生猪心肌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和呼吸链复合物N——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发生时心肌细胞和胞内线粒体的损伤情况。方法 结扎新生猪左颈总动脉并缺氧2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并设对照组。于恢复给氧后Oh、24h、48h、72h测定心肌线粒体内Ca^2 浓度和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结果 ①心肌线粒体Ca^2 含量升高,线粒体钙超载,复氧后48h和72h Ca^2 浓度逐步回降;②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活性下降,复氧后48h和72h;其活性回升,但72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③线粒体Ca^2 浓度与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和呼吸链均受到损伤,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步恢复。缺氧缺血后心肌线粒体钙超载可能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m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动态演变的临r末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的STEMI患者55例,分别在患者症状发作后4h内及4~8、8~12、12~24、24~48、48~72h不同时间段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ISA)检测各时段的血浆MMP-9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健康组)50例作比较。采用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MMP9水平与GRACE的关系。结果STEMI患者在各时间段的MMP-9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01),4h内组MMP-9的表达水平低于12~24h组和48~72h组(P〈0.05),4~8h组MMP9的表达水平低于12~24h组、24~48h组和48~72h组(P〈0.05)。患者入院时MMP-9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644,P〈0.001)。结论MMP9在STEMI患者症状发作4h内明昆升高,存STEMI发作12~24h后达到峰值且峰值持续72h,可作为评价心梗患者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sides, GS)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用小平台水环境法(flower pot)建立大鼠SD模型。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24只, 随机分为三组:24小时SD组,48小时SD组和72小时SD组, 每组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用GS连续灌胃5天,对照组灌生理盐水,然后给予不同时间的SD观察各组SD前后“Y”迷宫和旷场反应中的行为变化。结果①“Y”迷宫学习: 24SD、48SD和72SD的正确反应率,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触电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种差别随SD时间的延长而加大,72SD差别最为明显(P<0.01)。②旷场反应测试: 72SD的中央格停留时间和垂直活动得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SD和48SD,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48SD和72SD的水平活动得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SD,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这种差别也随SD时间的延长而加大,72SD差别最为明显(P<0.01)。结论连续口服GS对SD造成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有明显保护作用。在一定睡眠剥夺时间内,这种保护作用随SD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肌营养素-1(CT-1)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探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在造模后6 h、12 h、24 h、48 h、72 h、120 h、168 h分别留取肝组织,用RT-PCR法检测肝脏CT-1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环氧化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T-1在正常大鼠中表达很少,造模后12 h开始表达增多(P0.05),于48 h时达高峰值,随后逐渐下降;COX-2在正常组未见蛋白表达,造模后6 h表达量逐渐增多,至48~72 h时达高峰。结论 CT-1参与了D-Gal诱导的肝衰竭模型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吗啡对C6胶质瘤细胞嘌吟核苷酸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吗啡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吗啡(10μg/ml培养基)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6h、12h、24h、48h、72h;纳络酮(1μmol/L)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1h后,加吗啡(10μg/ml)作用24h。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及腺苷激酶(AK)的基因转录产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Southern(RT-PCR-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黄嘌呤脱氧酶(XD)/黄嘌呤氧化酶(XO)基因转录产物。结果:C6胶质瘤细胞暴露于吗啡μ,12,24,48,HGPRT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而C6胶质细胞AK基因表达在暴露于吗啡24h明显降低;HGPRT与AK基因表达又分别于吗啡作用胶质瘤细胞72h和48h回升;纳络酮不能阻断吗啡对HGPRT与AK基因表达降低的作用。吗啡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与相应时段对照组相比,XD/XO基因转录产物均明显增多;纳络酮能够阻断吗啡对XD/XO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结论:吗啡通过其他非μ受体途径介导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关键酶HGPRT与AK基因表达降低的作用;吗啡通过μ受体途径介导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XD/XO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tudies showed that propentofylline enhances the action of adenosine and protects hippocampal neuronal demage against 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 ischaemia.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pentofylline on hypoxic-ischaemic brain damage in neonatal rat.Methods Seven-day-old Wistar rats were subjected to un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and hypoxia in oxygen 8 kPa for two hours at 37℃. Propentofylline (10 mg/kg) was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one hour after hypoxia-ischaemia (treated group). Control group rats were received an equivalent volume of saline. The effects of propentofylline were assessed by observing the body mass gain, behavioural alteration and neurohistological changes.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72 hours after hypoxia-ischaemia, and the brain sections were examined after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Results The propentofylline-treated rats had better body mass gain and better behavioural response than the paired saline-controls di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s either lost body mass or had little mass gain after the insult, their average body mass gain was 97.3% at 24 h, 100.3% at 48 h, and 114.1% at 72 h of recovery. In propentofylline-treated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body mass gain at 24 h (100.2%, P&lt;0.05) and 48 h (110.3%, P&lt;0.01) of recovery; the percentage of rats that performed well on behavioural 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rom 48 h to 72 h of recovery (P&lt;0.05);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brain damage to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dentate gyru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ropentofylline-treated rats (cortex, 93%-70.8%, P&lt;0.01; dentate gyrus 95%-66.7%, P&lt;0.01)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rats. Conclusions Administration of propentofylline 1 hour after hypoxia-ischaemia significantly attenuates brain damage in both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dentate gyrus, and also improves the body mass gain as well as behavioural disturbance in 7-day-old 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