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肠部分切除手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总结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19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手术均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理念指导下进行, 包括: 术前不长时间禁食,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进行代谢准备等。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6.1±18.7)min,术中失血量(19.1±14.2) mL,切口长度(3.6±1.2)cm,术后排气时间(26.6±8.7)h,术后下床时间(9.5±5.2)h,术后住院天数(3.2±2.1) d。均顺利出院,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减轻围手术期病人的应激反应, 加速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4.
5.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例病人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7.
汪保忱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8,25(4):199-201
1997年美国外科医生学院在芝加哥召开会议,会期4天,会上交流了近年来有关肝胆、胰、胃和小肠疾病的诊治近展,兹综合其中主要内容,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肿瘤(附5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1983年至1999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57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21例(36.8%),恶性肿瘤36例(63.2%);行根治性切除46例,局部切除6例,捷径手术加活检5例。手术近期死亡例,其余56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辅助检查,是确诊本病,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小肠闭锁为新生儿外科常见急诊,发病率报道由1/330~1/1500不等.小肠闭锁根据闭锁部位可分为十二指肠闭锁、空肠闭锁和回肠闭锁,本文重点阐述空肠、回肠闭锁.目前,小肠闭锁的病因研究中,宫内肠系膜血管受损导致受累肠管坏死是最为接受的理论.最近的肠闭锁小鼠模型研究提示一部分的肠闭锁是遗传性的,小肠在由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节的小肠发育中,出现了细胞增殖及分化障碍,临床上遗传性、多发性肠闭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肠闭锁,诊断上与一般肠闭锁并无特异性,但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1.
谢翔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12):999-1000
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属于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占人体全身各部位肿瘤发生率的0.2%~0.3%,占消化道肿瘤发生率的1%~3%.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早期特异性,现有的肿瘤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确诊率一直相对较低.我院2000年1月-2005年5月共收治45例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黎介寿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09,(3):129-130
1964年美国的Deterling首次施行人小肠移植2例,但2例均因排斥反应分别于术后12h和2d切除坏死小肠。到1972年以前,全世界共施行8例小肠移植,其中1例存活6个月,其余均未超过1个月。1972年环孢素A投入临床应用,但小肠移植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加之全肠外营养的发展,1970~1987年间临床小肠移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美国匹兹堡移植中心成功为1例肠功能衰竭患儿实行了腹部多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13.
周林斌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21(5):277-280
外科粘合剂有合成和生物粘合剂二种。本文介绍了合成粘合成制备,理化性能,生物体适应性及实验临床应用近况。生物粘合剂(FG)已广泛用于临床,FG加胶原纤维网的复合生物粘合剂,对动务性出血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粘合剂有着扩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季加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582-58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但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GIST这个概念,将它与其他的间叶肿瘤以示区分。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并不十分的明确,给诊治带来了很多不便。GIST的正确诊断通常是在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讨论后才会获得。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临床上发现的消化道来源的实体肿瘤,如怀疑GIST,一般可以通过CT、MRI等影象学检查证实实体性肿瘤;结合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分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CD117阳性或CD34阳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18岁 ,因呕吐、腹胀、腹泻 ( 10~ 2 0次 /d ) 4年 ,收入我院内科。查体 :身高 140cm ,体重 2 5kg ,神志清楚 ,消瘦 ,发育不良。血压 10 0 / 70mmHg ,心肺正常。腹稍胀、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未及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存在。消化道造影显示 :自十二指肠降部开始管腔扩张 ,粘膜粗大 ,空肠扩张及多处狭窄。B超显示 :双侧肾盂肾盏扩张 ,双肾积水。家族长辈中无类似患者 ,但其 2个妹妹均有腹胀 ,大便不成形 ,在当地诊为慢性肠梗阻。本患者在内科诊断为Crohn病并发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转外科手术。术中见距屈氏韧… 相似文献
16.
马志胜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4):268-270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4/3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7/37)、小肠憩室(6/37)及血管病变(3/37)。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7.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4,(1):54-54
微创技术在过去十余年间发展迅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的治疗。“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进步,令脊柱牵引系统、术中影像和导航、实时神经监测以及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等微创技术更加安全、有效、重复性好,而相关研究也明确证实上述手术技术的临床和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
人体是由各个复杂系统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胰腺作为一个消化器官,其本身是一个系统,由胰头、胰颈、胰体、胰尾构成.包括内、外分泌功能,在人体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胰腺外科主要是针对部分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各种胰腺肿瘤。特别是胰腺癌,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胰腺炎及各种胰腺囊肿。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 相似文献
2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一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位患者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