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醛糖还原酶 (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近年来研究发现AR基因 5’端转录区上游 2 .1kb处的微卫星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 (DN)相关。本研究探讨该多态性与中国北京汉族 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糖尿病诊断按WHO(1985 )标准 ,口服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胰岛素及C肽释放曲线确定糖尿病分型 ,排除 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 (ICA)或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者。所选病例均排除高血压病史。 (1)糖尿病肾病组 (DN DR)组 :DN诊断标准为 2 4小时尿白蛋白≥30mg持续 6月以上。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醛糖还原酶 (AR)基因 5’端 (AC) n 的多态性对 2型糖尿病 (DM )红细胞AR活性的影响。方法  16 3例 2型DM分为无微血管病变 (NDC)组 (6 6例 )和微血管病变 (DMAP)组(97例 ) ,正常对照 (CON)组 42例 ;另按AR基因 5’端 (AC) n 的等位基因类型分为DM携带Z 2等位基因 (DZ 2 )组 (5 4例 )、DM携带Z - 2等位基因 (DZ - 2 )组 (35例 )、DM同时携带Z 2和Z - 2等位基因 (Z 2 /Z - 2 )组 (18例 )、DM不携带Z 2和Z - 2等位基因 (X/X)组 (5 6例 )、对照者携带Z 2等位基因 (NZ 2 )组 (2 1例 )和对照者携带Z - 2等位基因 (NZ - 2 )组 (7例 )。用改良Sriratava法测定AR活性并比较其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MAP组、NDC组和CON组间的AR活性 (ARA)差异有显著性 ,DMAP组最高 ,NDC组次之 ,CON组最低 (P <0 .0 0 1)。DM组携带Z - 2和Z 2等位基因各亚组中 ,DZ - 2组ARA最高 ,Z - 2 /Z 2和X/X组居中 ,DZ 2组最低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 0 1)。DZ - 2和NZ - 2组的ARA分别高于DZ 2和NZ 2组 ,DZ - 2和DZ 2组的ARA分别高于NZ - 2和NZ 2组 (P均 <0 .0 0 1)。结论 AR的激活对DMAP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Z - 2等位基因可能是AR的激活因子 ,Z 2等位基因则为其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209例2型糖尿病人和84名健康对照者的醛糖还原酶基因第8内含子第95位点AC多态性研究发现基因型AA的频度,糖尿病肾病患者是7%,明显高于非肾病组(1%)和健康对照组(1%)。这提示,该酶第8内含子基因型AA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5.
醛糖还原酶基因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醛糖还原酶基因的结构、调节及其变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醛糖还原酶基因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醛糖还原酶基因的结构、调节及其变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易感性与醛糖还原酶 (AR)基因启动子区C 10 6T多态性的相关性 ,并探讨此多态性与AR基因 5′端 (AC)n多态性的连锁关系。 方法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 116例 ,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 (NDC)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组 ,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 ,经PCR后用限制性内切酶BfαⅠ 5U进行酶切 ,酶切产物于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GDS 76 0 0S观察结果。 结果 NDC组和DR组患者均发现 2种等位基因C T ,三种基因型CC、CT和TT ,CC基因型频率在DR组明显高于NDC组 ( 6 4.0 %vs 43.9%,P <0 .0 5 ) ,CT基因型频率在DR组明显低于NDC组 ( 30 %vs 5 4%,P <0 .0 1) ;Z - 2 C单倍型频率在DR组明显高于NDC组 ( 37.0 %vs 3 .0 %,P <0 .0 1) ,Z +2 C和Z +2 T单倍型频率在DR组明显低于NDP组 ( 11.0 %vs 42 .0 %,P <0 .0 1;2 .0 %vs 14.0 %,P <0 .0 5 )。 结论 CC基因型可能增加DR易感性 ,CT基因型可能减低DR易感性 ,且该多态性位点可能与AR基因 5′端 (AC)n多态性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测定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糖尿病患20人、健康对照15人,分别应用三种方法测定其红细胞AR,同时测定血糖。结果:三种方法测定的AR值糖尿病组均显高于正常对照,AR值与血糖均相关,柱层析法、荧光法,与ELISA测定的AR水平均有良好的相关性(γ值分别为0.91,0.82,P值均<0.01)。结论:糖尿病患红细胞AR不仅活性增加,而且水平也升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对23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性质做了时一步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红细胞醛糖还原活性明显升高,酶活性升主七血糖值呈正相关,高血压糖时醛糖还原酶不仅对多种底物的Km值(包括葡萄糖)显著下降,而且对醛糖还原酶抑制剂Sorbinil的抑制不敏感。因此,红细胞AR活性测定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情及评估醛糖还原抑制剂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20人、健康对照15人,分别应用三种方法测定其红细胞AR,同时测定血糖.结果三种方法测定的AR值糖尿病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AR值与血糖均相关,柱层析法、荧光法,与ELISA测定的AR水平均有良好的相关性(γ值分别为0.91,0.82,P值均<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红细胞AR不仅活性增加,而且水平也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己糖激酶Ⅱ (HKⅡ )基因Glu 14 2His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方法对北京地区 10 2对病例 -对照配偶对进行HKⅡ基因Glu 14 2His多态性基因型检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共 2 0 4例样本中均未发现HKⅡ基因Glu 14 2His突变。结论 在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HKⅡ基因Glu 14 2His多态性对 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黄芩甙对糖尿病患者醛糖还原酶(AR)活性抑制作用及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疗效。方法:3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18例,常规治疗+黄芩甙,疗程4w,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红细胞A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β2-MG),结果:上述指标治疗前二组相似,治疗后治疗组AR活性受到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线,UAER,血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黄苓甙可明显抑制AR活性,降低UAER,血β2-MG,有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应用荧光法测定了15例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内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患者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同时用气相色谱法测量了红细胞内糖醇的浓度,患者的山梨醇和果糖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而两者的肌醇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实验结果提示:醛糖还原酶的激活加速了多元醇代谢途径,但山梨醇在细胞内的蓄积加速它向果糖转化,从而缓解山梨醇的堆积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刘国庆 《山东医药》2011,51(13):47-4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厚度(RT)与醛糖还原酶(AR)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8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正常视网膜组(NR组)30例、背景性视网膜组(BR组)35例、增殖性视网膜组(PR组)22例;另以3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RT,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VEGF,荧光法测定红细胞AR活性,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结果BR组、PR组RT明显高于N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RT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VEGF、AR活性、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4、0.576、0.559、0.443、0.546,P均〈0.01)。结论VEGF、AR升高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VEGF水平及AR活性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2型糖尿病伴有糖尿病肾病患者(DN)70例、不伴DN患者64例和85例正常对照研究显示,醛糖还原酶启动子区C(-106)T的CC基因型是中国北方汉人发生DN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内醛糖还原酶活性(AR)及山梨醇(SNS)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大鼠模型,给予中药复方筋脉通灌胃,并以氨基胍为对照,疗程8周。观察该制剂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AR)及对山梨醇(SNS)浓度的影响。结果经筋脉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坐骨神经和红细胞SNS浓度、坐骨神经AR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红细胞内AR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血糖有下降作用。结论提示筋脉通对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以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醛糖还原酶(AR)mRNA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的PBMC AR mRNA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提示AR活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肾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DMA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291名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229例,其中无微血管并发症(NCD)组10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60例,糖尿病肾病(DN)组和67例;健康人对照(CON)组62例]MTHFR基因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MTHFR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结果 基因型BB在DN及DR组(34.3%和31.7%)高于NCD组和CON组(13.7%和12.9%);DN及DR组的等位基因B频率(54.4%和59.9%),也高于NCD组和CON组(41.2%和35.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基因型BB和等位基因B在NCD和CON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THFR基因C677T变异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DM患者DMAP的发生有关。等位基因B可能是DMAP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染色体7q35区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子区C- 10 6 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 P)、DNA测序技术及高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AR基因启动子区C- 10 6 T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将2型DM患者139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早期DN组(DN+组,6 1例)和非DN组(DN-组,78例)两个亚组,并以6 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CON组)。结果 AR基因启动子区C- 10 6 T多态位点存在T、C两种等位基因和CC、CT、TT三种基因型,DM组和CON组间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DN+组T等位基因和C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N-组和CON组(P<0 .0 5 )。结论 AR基因启动子区C- 10 6 T多态性与DN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