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特殊类型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上少见 ,国内报告较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疝同侧肢体锥体束征和 (或 )对侧瞳孔散大。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相混淆 ,从而造成治疗上的错误。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此类脑疝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0~ 65岁。均为脑外伤所致 ,受伤至发生脑疝时间 4~ 7h。 5例患者就诊时均处于浅昏迷状态 ,同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3例 ,对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2例 ,偏瘫肢体瘫痪程度均表现为下肢重于上肢。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硬膜外血肿 3例 ,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4.
5.
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subclinical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SCTH)病例临床并不少见,但尚少见相关研究报道。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2 36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42例SCTH。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 365例患者中发现SCTH共42例(1.8%)。男性25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描述幕上脑部病变所致小脑幕切迹下疝(DTH)的64排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性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SCT表现。结果:37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SCT表现如下:(1)中线移位36例,7-23mm,另1例为双侧DTH;(2)37例均做矢状位重建脑干受压移位34例;(3)所有病例均可见颞叶向中线移位,22例于环池内见孤立的脑组织影;(4)幕上脑组织疝出5-25mm;(5)弥漫性脑肿胀33例。结论:MSCT清晰直观的显示DTH,可准确诊断DTH。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小脑幕切迹疝是大脑半球急性受压引起的临床危象。如其环节不加阻断,随之可发生呼吸停止及脑死亡,后果凶险。现统计我院近十年45例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病员的有关资料,就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5岁。<30岁10例,30~60岁24例,≥61岁11例。创伤原因:车祸22例,坠落伤17例,摔伤和打击伤共6例。意识状态:入院时朦胧状态10例,昏迷35例,9例有中间清醒期。GCS评分:3~5分13例,6~7分22例,≥8分10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额颞(顶)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挫裂伤灶及廓清蛛网膜、脑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术中额颞部开颅但未行脑疝复位的116例患者进行术后CT、神志改善、瞳孔恢复、颅内压情况及脑梗死、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采用直视下脑疝组织复位术式的病例组,其术后CT特征、神志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治疗部分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报告经CT诊断并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幕切迹脑膜瘤92例,虽然肿瘤部位深在,紧贴紧粘或压迫中脑等重要组织,仍均完全切除,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锥颅治疗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的抢救一直缺乏简单、有效的措施 ,锥颅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抢救方法 ,能使脑疝持续时间缩短 ,延长开颅血肿清除时机 ,降低颅内血肿致脑疝的死亡率 ,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院自 1994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采用锥颅的方法抢救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6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 37.4岁。病人均为外伤。受伤时间为 10min~ 5h ,锥颅前脑疝持续时间为 0 .2 5~2 .5h。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确诊为脑疝 ,一侧瞳孔散大 … 相似文献
14.
例 1:女 ,2 0岁 ,头痛并进行性加重 ,1月余 1992年 8月 2 6日入院 ,查体除双侧视乳头水肿外 ,其他无特殊 ,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扩大 ,导水管上端变粗并向前向左移位 ,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 ,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 ,小脑上动脉下移 ,基底动脉前移 ,小脑上动脉四叠体移位明显向内移动及运端血管变粗 ,大脑后动脉向外移位 ,提示 :小脑幕切迹部占位性病变 ,手术发现小脑幕切迹部有 4cm× 4cm黄白色肿瘤 ,大部分位于幕上 ,小部分位于幕下 ,硬膜不粘连 ,行囊内次全切除术 ,病理报告为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例 2 ,男 ,47岁。头痛并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术结合穿刺碎吸术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小脑幕切迹疝早,中期患者根据CT影像提示后,局麻下先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后引流颅内血肿,全麻下开颅彻底行颅内血肿病灶清除术。结果20例小脑幕切迹疝行血肿腔穿刺碎吸,4例瞳孔缩小到正常,9例双侧脑疝病例一侧瞳孔缩小到正常。4例瞳孔有所缩小,3例无效,有效率85.0%;行开颅术后,2例由双侧脑疝缩至单侧脑疝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8例瞳孔均缩至正常,均存活并恢复良好,存活率达90.0%。结论穿刺碎吸术可以提高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成功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病例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我院自 1988年 10月至 1998年 3月收治 17例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患者。护理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男 7例 ,女 10例 ,年龄 2 1~ 65岁。术后引流 17例 ,再出血 1例 ,上消化道出血 2例 ,本组无死亡病例。2 护理及体会2 .1 术前护理2 .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位于并附着于天幕切迹缘 ,中脑导水管不同程度地受压 ,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颅内高压。头痛或偏头痛为主要症状 ,并以清晨为重 ,有间断恶心、呕吐。故应严密观察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的变化 ,以及神经系统的改变。若出现剧烈头… 相似文献
19.
例1:女,20岁,头痛并进行性加重,1月余1992年8月26日入院,查体除双侧视乳头水肿外,其他无特殊,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扩大,导水管上端变粗并向前向左移位,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上动脉四叠体移位明显向内移动及运端血管变粗,大脑后动脉向外移位,提示:小脑幕切迹部占位性病变,手术发现小脑幕切迹部有4cm×4cm黄白色肿瘤,大部分位于幕上,小部分位于幕下,硬膜不粘连,行囊内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 例2,男,47岁.头痛并进行加重,走路不稳,1月多入院.查体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小脑征阳性,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度扩大,中脑导水管变粗,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后下动脉袢及颅袢下移,小脑幕切迹以幕下有4cm×4cm肿瘤染色区.临床诊断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术中发现小脑幕切迹部4cm×4cm肉红色肿瘤,不与硬膜粘连,基底紧贴脑干,行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本组2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5个月死于恶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外伤所致少量颅内血肿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13例外伤引起少量颅内出血并导致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少量颅内血肿但无脑疝组进行对比.结果:13例小脑幕切迹疝患者中,血肿位于颞叶9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弥漫性脑肿胀6例,与对照组比较,P <0.05.结论:少量颅内血肿位于颞叶,出现弥漫性脑肿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小脑幕切迹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