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压氧及运动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月莲 《护理研究》2004,18(4):706-707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运动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的脑性瘫痪患儿150名,分为3组,每组各50名。一般治疗组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性瘫痪;高压氧治疗组即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干预治疗组即在高压氧治疗的同时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及异常姿势纠正训练。[结果]治疗后3组疗效对比,干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且年龄越小、干预治疗越早病残率就越低。[结论]早期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和高压氧治疗是治疗脑性瘫痪的较好方法,且干预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2.
夏月莲 《护理研究》2005,19(7):1262-1263
[目的]为了解早期干预对小儿重度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4年10月重度病毒性脑炎患儿96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及应用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和分期干预。[结果]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重度病毒性脑炎患儿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和功能训练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夏月莲 《护理研究》2005,19(14):1262-1263
[目的]为了解早期干预对小儿重度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4年10月重度病毒性脑炎患儿96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及应用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和分期干预.[结果]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时照组.[结论]对重度病毒性脑炎患儿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和功能训练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康复干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lt;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较常见的小儿运动功能致残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或减轻残疾的关键。为此 ,我们通过对 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高压氧及按摩等综合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 80例 ,年龄 1个月~ 1岁 ,男 47例 ,女 33例。依据中国儿科神经学组1 988年在佳木斯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1 ] ,按临床表现分为 :痉挛型 57例 ,强直型 1 1例 ,肌张力低下型 5例 ,手足徐动型 3例 ,混合型 4例…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合并功能训练对獐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并高压氧对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122例患儿随机分为婴儿期综合治疗组采用功能训练和推拿按摩加高压氧治疗,幼儿期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法同婴儿期综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和推拿按摩治疗。结果婴儿期综合治疗组康复疗效优于幼儿期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脑瘫疗效、减轻残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夺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谭杰文  李建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5-955,96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奈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治疗婴幼儿脑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婴幼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9例婴 幼儿脑瘫患者分成高压氧组(2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脑活塞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高压氧组有效率96.6%,显效率75.9%;而对照组显效率30%,两组间具有非常性差异(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脑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与推拿治疗相结合对重度脑瘫患儿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0 年4 月~2010 年10 月上海市徐汇区致康康健园接受康复治疗的11 例脑瘫患儿参加本研究,其中男性7 例,女性4 例;痉挛型四肢瘫7 例,痉挛型双瘫1 例,徐动型2 例,肌张力障碍型1 例;年龄4.7~11.9 岁,平均7.47 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 组(n=5)前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后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B组(n=6)前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后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期间称为干预期,常规物理治疗期间称为对照期。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试,比较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与常规物理治疗在提高脑瘫患儿活动能力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干预期的GMFM分值和FMFM分值上升或呈上升趋势(P<0.05),而在对照期呈下降趋势。差值比较,GMFM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FMFM分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且干预期高于对照期(P<0.05)。PEDI 各项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物理治疗相比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可能会提高重度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HBO组(A组)28例、晚期HBO组(B组)32例及对照组(C组)26例。C组采取常规处理(包括脱水剂、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胃黏膜保护药物、康复训练、针灸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SCI发生12h以内辅以HBO治疗,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SCI发生3d以后辅以HB0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三组患者ASIA感觉、运动功能评分及MBI、FIM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治疗后ASIA感觉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ASI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间MBI及FIM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O能显著改善急性SCI患者脊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独立能力,且越早开始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个体化训练联合镜像疗法(MT)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SHCP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观察1组(15例)和观察2组(15例)。3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40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观察1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5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15 min的MT训练;观察2组则增加10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15 min的MT训练和15 min的Ch-QUEST个体化训练。以上训练均为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88(GMFM-88)、Carroll上肢功能评估(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估(WeeFIM)和握力、捏力测试系统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手功能、ADL能力以及患手的握力和捏力。观察2组患儿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另进行Ch-QUEST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88、UEFT、WeeFI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治疗后的GMFM-88评分[(229.13±10.91)分]、UEFT评分[(86.93±8.10)分]和WeeFIM评分[(102.07±16.42)分]均显著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手部的握力峰值和后60%平均握力值,以及拇指与示指的捏力峰值和后60%平均捏力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治疗后的手部的握力峰值和后60%平均握力值,以及拇指与示指的捏力峰值和后60%平均捏力值均显著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个体化训练联合MT训练可更好地改善SHCP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O-2岁中枢性协调障碍脑瘫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智力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对115例<2岁ZKS的患儿(干预组)予以早期智力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行为DQ值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3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7%,P<0.01);平均DQ值干预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感知认知水平,且年龄越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treatment and a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program on eye-hand coord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ubjects] Sixteen children (9 males, 7 females) with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physical therapy group (CG) and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group (VRG). [Methods] Eight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45 minutes of therapeutic exercise twice a week for eight week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ther eight children performed 30 minutes of therapeutic exercise and 15 minutes of a training program using virtual reality twice a week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Results] After eight week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ye-hand coordination and visual motor speed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group with the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physical therapy group.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a well-designed training program using virtual reality can improve eye-hand coord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Virtual reality, Eye hand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